3 兩橫水與邰氏姜
扶風的太子藏百姓稱為“邰氏姜”(音譯),“邰氏姜”為“九字形羊頭谷”,一個羊角為臺中臺,一個羊角為谷中谷。羊角臺與渭堤相距5里,在這5里之間,有兩條天然小河, 一條是渭河支流“姜水河”(音譯),一條是“姜水河”支流“姬水河”(音譯)。
南宋初羅泌《路史?國名紀》曰:“扶風姜陽有姜氏城,南有姜水”。由此可初步斷定,“邰氏姜”為邰氏姜和姜氏城,“姜水河”為姜水。
《正義》引《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祠。毛萇云:邰,姜?國也,后稷所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佰⑹辖鼻『迷谖涔h城西南二十二里,這也說明“邰氏姜”為邰氏姜和邰國城。
《水經注?渭水》:“渭水又東,溫泉水注之。溫水出太一山,其水沸涌如湯,杜彥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里(又東流),入渭。渭水又東,逕邰縣故城南,舊邰城也,后稷之封邑矣,《詩》所謂即有邰家室也。城東北有姜?祠,城西南百步有稷祠,眉之邰亭也。...渭水又東,雍水注之”。如果不考慮細微差別,那么“太一山”就是太白山,溫泉水就是太白山的湯浴泉水。湯浴河的入渭處就是邰氏姜的渭河西對岸,因此可斷定“邰氏姜”就是“舊邰城,古邰國”,古邰國為姜氏城,羊角臺為邰,雍水河的終點在邰氏姜之東。 按照“邰氏姜”的周邊地理即可斷定古雍水就是現在的漆水河在武功鎮西南的入渭段,即中亭川水。
圍繞“邰氏姜”沼澤的另兩個村子分別為姜塬和“姜尚”(音譯), 根據這個三姜環繞結構,又一次肯定了“邰氏姜”為邰氏姜。
《水經注?渭水》:杜水河(原誤中亭川,酈道元已提出懷疑)“水發杜陽縣大嶺側,世謂之赤泥峴,沿波歷澗,俗名大橫水也”,“其水東南流,東逕杜陽縣故城,東西三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謂之故縣川。又故縣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谷,有地穴,北入,亦不知所極,在天柱山南”,“東南流,左會漆水”,“與雍水合而東,會美陽縣之中亭川水也”,“又南逕美陽縣西,其水又南流注于渭”。
意思為“杜水河源于邰氏姜的白龍嶺西側,古稱白龍嶺為赤泥峴。杜水穿越澗池而聚,環繞峴嶺而流,俗稱大橫水,東南流過邰縣城法禧,兩者相距不過四百步。古稱杜水河為故縣川。邰氏姜有杜陽山,杜陽山北有杜陽谷,杜陽谷中有天井瑤臺,入口在北,不知其大,位天柱山(帝丘山)之南。杜水東南流與古漆水合,東流與現漆水合,于武功鎮西南流入渭”。杜水河完全吻合于“姬水河”,由此可斷定邰氏姜為杜陽縣城,“姬水河”為“池泥河、赤水河、大橫水”。
根據《漢書》,西漢的杜陽縣城在今扶風縣。據扶風縣志記載,東周時,邰縣治位于邰氏姜東6里的法禧村。北魏時,邰氏姜先為周城縣城,次邰氏姜西口(姜塬)為美陽縣城,后美陽縣移治中亭川,中亭川就是現在的武功鎮。進一步肯定“姬水河”就是“杜水河、大橫水、赤水河、赤泥河、故縣川、杜陽川”,杜陽城就是邰氏姜,杜陽山和赤泥峴就是邰氏姜的東側塬,杜陽谷就是九字形羊頭谷,地穴就是邰的描述用語,天柱山就是通天山,即渭北高原和邰氏姜北山。這里已經隱含了邰氏姜為昆侖城。
《水經注?渭水》:古漆水“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漆渠水南流,大巒水注之”,“即故岐水也”,“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漢書音義》曰:岐,水名也,謂斯水矣”,“俗謂之小橫水,亦或名之米流川”,姜水“與杜水合”。
這又一次肯定了邰氏姜為姜氏城,雍水河為中亭水,即現在的漆水河的入渭段;“姜水河”就是姜水河,即“歧水河、斯水河、故歧水、古漆水、小橫水、米流川、斯歧河、斯齊河”;而且“邰氏姜”是“姜氏城、杜陽城、 古周城、古武功、古美陽”。
既然姜水河和“姬水河”都在姜氏城旁邊,一個是小橫水,一個是大橫水,根據《國語?晉語》說:“昔少典氏娶于有嶠氏, 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即可斷定“姬水河”就是姬水河和赤水河,炎帝和黃帝為同父兄弟。
《莊子?天地》篇:“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赤水河為姬水河,由此可見,黃帝登基后仍活動于邰氏姜,軒轅丘為邰氏姜東隅,昆侖丘為邰氏姜北隅。邰氏姜的東隅為白龍嶺,也稱“燕然山”,形容白龍嶺與燕子的一般飛行高度差不多。白龍嶺的南端,即“白龍灣、白嶺灣”具倒扣碗形結構,也是臺中有臺,丘中有丘,故稱宛丘,位于邰氏姜城南3里處。從邰氏姜看宛丘終到南山的地方稱為終南山, 這便是終南山名稱的來源,秦嶺在邰氏姜以西稱為太白山,在邰氏姜以東稱為終南山,這是客觀存在。其實太白山也是因為太白山終年積雪,從邰氏姜看去就是一片白頭山,故稱太白山。由此可見,邰氏姜的存在歷史比任何地名的存在都要早。
《終南山》:“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太乙即太一山,為太白山之正北側,太一山通過湯谷河與邰氏姜相連,天都就是太一山東北20里的邰氏姜。連山即不周山,海隅即邰氏姜的東海龍潭之邊際,與不周山相依相戀!敖K南山、太白山、不周山”為等腰三角結構,是邰氏姜的特征環境。只要把海理解為淵,一切清清楚楚,邰氏姜就是昆侖城,昆侖城就在太白山與終南山之正北的渭河谷。
因為白龍嶺“粗壯長凸、筆直陡立”,所以用“壽過宛丘終南山”來表示健康長壽,因此白龍嶺也稱“壽丘、長壽丘”,并孿生“壽比南山,終南山”等現代用詞。宛丘和壽丘看起來象個大包,所以也稱“蒙谷、蓬萊”。隨著時間的推移“蓬萊山”演化為“不死山”和人間仙境。隨著昆侖山的異化,蓬萊山也異化為山東的蓬萊。
白龍嶺稱為軒轅丘是因為“形同皇攆、高昂霸氣”。
《山海經?大莫西荒》:“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這里的“江山”指“姜山”,即姜水河旁邊的山,亦即軒轅丘。由此可見,軒轅丘就是壽丘,位于渭水之濱、姜水河畔、姬水之側,姜水河與姬水河為孿生河、母子河!芭钊R、壽丘、宛丘、軒轅丘、白龍嶺、燕然山”本為一體,“壽過宛丘終南山”確是長生不老的源泉。“不死山、不死水”均源于“長壽山”。因為姬水從蒙谷側流過,所以蒙谷靠近姬水的最高處叫做蒙汜。
《詩經?終南》:“終南何有?有?(桃)有梅。君子至止,錦衣狐裘,顏如渥(濃)丹,其君也哉!終南何有?有紀(杞)有堂(棠)。君子至止,?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不忘尋找長壽)”。
這里的終南為小終南,即“宛丘、勺丘、白龍灣”,終南與長壽密切相關。
《詩經?南山有臺》:“南山有臺,北山有萊。樂只(壞,極)君子,邦家之基;樂只君子,萬壽無期。南山有桑,北山有楊。樂只君子,邦家(皇家)之光;樂只君子,萬壽無疆”。
南山臺即“宛丘、白龍灣”,北山萊即“蓬萊山、白龍嶺”,萊本意為“藜草,雜草”,白龍嶺因是藜草叢生的蓬形凸丘而稱蓬萊山。蓬萊山因是天子墓葬區而稱為神仙臺,因形容長壽和祭祀天子,逐漸演化成“萬壽無期、萬壽無疆”的神仙夢境。
“小終南,終南山,南山臺,北山萊,蓬萊山”均為白龍嶺的別稱,白龍嶺為中國神話之源。
由于邰氏姜大濠是龍的唯一產地,所以由大濠流到中國河的幾十米赤水河段稱為龍門,從龍門流到原雍河的十幾里之段稱為中國河,由中國河流到渭河的幾里之長稱為原雍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8808.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