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知道:“寶貝”這個詞最早形容的就是貨真價實的海貝;在古代,這些海貝是被當作錢來用的,因此才從簡單的“貝”變成了絕不簡單的“寶”。
事實上,先秦的文字、語言大多未能流傳下來,從保存的碎片顯示,那時的字詞構成簡單,復合詞極少,“寶貝”之說應是后世附會,就商代而言,寶是寶,貝是貝,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不過,商代用貝殼作錢確實不假,不但史料有載,近代以來也有許多出土海貝佐證。這些用作貨幣的海貝有溝有孔,側面磨平,和史書記載吻合,顯然已經是“寶貝”,而不僅是“貝”了。
“寶貝”并非只有貝做,史書上記載有銅貝、玉貝(玉幣),出土的則除了這些,還有用骨頭磨成的骨貝。有趣的是,不論銅的、玉的、骨頭的,這些貝幾乎都和那些當錢幣用的海貝一個長相——不僅輪廓、脊背和孔洞如出一轍,甚至連那條看似沒什么實用性的縫隙也照搬照抄。
說到造青銅器的功夫,商朝人可謂爐火純青,連戰勝他們的周人也瞠乎其后;不僅如此,從他們的祖先亥開始,商人就是做買賣的好手(今天的“商人”就這么來的),照理說,他們絕對有條件造出漂亮得多的銅貨幣。
問題在于,沒那個必要。
較靠譜的記載都顯示:商代中原的物質生產水平十分低下,即便善于經商的商人,所能操作的商業也十分原始。大多數情況下物物交換已可滿足需要,“寶貝”不過是物物交換一時無法成立時的補充,是一種記賬符號。真正的“寶”仍是最終想換的商品,而非這些既不能吃、又不好使的“寶貝”,因此只需好帶、好數、耐久就足夠了,不需多精美。 歷史
《世本·作篇》談及先周時期許多青銅器的發明和發明者,卻只談及一次“錢”,說“錢”是黃帝時能工巧匠“垂”的發明。許多學者認為:這個“錢”并非貨幣,而是一種叫“銚”的農具。保留下的《作篇》里,“垂”的其他發明都是農具,看來學者們的推斷是有道理的!妒辣尽冯m然因散佚而失真,但通篇無錢,表明在那個時代,貨幣的確用處不大。
不過商人迷信鬼神,許多史料記載,中國人很早就用“幣”作為祭天敬神的寶器之一,且古人認為玉能通神,商人在商業并不發達的年代,卻留下許多玉幣,恐怕“和天作買賣”的意味還更多些。
通俗地說,如今統稱的“錢幣”,錢和幣其實源流并不一樣,前者源出農具,是“賤物”,后者源出敬神的法器和禮品,是“寶物”。耐人尋味的是,源出“寶物”的寶貝最終曲高和寡,而源出“賤物”的奇錢卻后來居上,喧賓奪主。
道理是明擺著的:錢之所以為錢、為寶,乃在于商業之發達,而商業發達的關鍵在于交換的普及和普遍,或者干脆說,買賣必須得“賤”——普及和親民,錢才得以成其為錢,畢竟能和天作買賣的只是少數人,能買賣的“天貨”,也只有不多的那么幾種,且不是誰都需要的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68811.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