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謀人,學名元謀直立人或稱元謀猿人,是在中國發現的直立人化石。1965年發現于云南元謀上那蚌村附近,共計左右門齒兩顆。后來還發現了石器、炭屑、和有人工痕跡的動物肢骨等。元謀人的距今年代為170萬年左右,是屬于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有爭議,或為約60萬年~50萬年前左右)。其可能生活在亞熱帶草原—森林環境中。
歷史
元謀人,因發現地點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崗上,定名為“元謀直立人”,俗稱“元謀人”。“元謀”一詞,出自傣語,意為“駿馬”.考古學家認為,“元謀人”北上越過金沙江,到甘肅、青海成為古羌戎人,繼續往東北越過白令海峽進入美洲,成為印第安人的祖先。它是迄今所知中國境內年代最早的直立人。
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元謀人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元謀人的生存年代為170±10萬年,意思為一百七十萬年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后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歷史
在約在170萬年以前,云南元謀一帶,榛莽叢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亞熱帶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獸等第3紀殘存的動物在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時間,則是桑氏鬣狗、云南馬、山西軸鹿等早更新世的動物出現在這片草原和森林。它們大多數都是食草類野獸。為了生活下去,元謀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獵它們。根據出士的兩枚牙齒、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證明他們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
發現
牙齒化石元謀人化石,就是幾位年輕的地質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盆地進行考察時,于1965年五一節下午發現的。當時,他們在一位牧牛老人指點下,來到蚌村以西約1公里的山溝里尋找化石。下午5點鐘時,一個人在一個土包下發現了云南馬的化石,接著又發現了兩顆人類的門齒。經專家鑒定,兩顆牙齒距今約170萬年。
元謀人化石包括兩枚上內側門齒,一左一右,屬于同一成年人個體。齒冠保存完整,齒根末梢殘缺,表面有碎小裂紋,裂紋中填有褐色粘土。這兩枚牙齒很粗壯,唇面比較平坦,舌面的模式非常復雜,具有明顯的原始性質。
元謀縣地處元謀盆地邊緣,盆地內出露一套厚達695米的河湖相沉積。從下到上分為4段28層。元謀人牙發現于第4段第22層中。此后,又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層位中,發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動物化石。元謀人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年代為距今170萬年。
先后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人工痕跡清楚。原料為脈石英,器型不大,有石核和刮削器。它們和人牙雖不居于同一水平面上,但層位大致相同,距離又不遠,應是元謀人制作和使用的。發現的炭屑多摻雜在粘土和粉砂質粘土中,少量在礫石凸鏡體里。炭屑大致分為3層,每層間距30~50厘米。炭屑常常和哺乳動物化石伴生。最大的炭屑直徑可達15毫米,小的為1毫米左右。在4厘米×3厘米的平面上,1毫米以上的炭屑達16粒之多。此外還發現兩塊黑色的骨頭,經鑒定可能是被燒過的。研究者認為,這些是當時人類用火的痕跡。這一發現,和在距今約180萬年前的西侯度文化中發現的燒骨,如確系人工用火證據,則把人類用火的歷史大大提前。在遺址中還找到一些有明顯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說明當時已會制造骨器和簡單的工具了。
年代謎團
頭骨關于元謀人化石的地質時代和絕對年代,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屬早更新世晚期,據古地磁測定的年代(見考古年代學),在距今170萬年左右;另一種意見認為,在中更新世,因為古地磁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距今60萬~50萬年或更晚。
凡是有網紋紅土的存在,那一定是80萬年前的土層!“網紋紅土,是一種表面有紋路的鮮紅色的土層,它是在80多萬年前,因長期的濕熱氣候促使巖石產生化學反應及風化而成,在今天長江以南許多地方仍然可見。”黃慰文說,叫“網紋”只是通俗的說法,其實紋路是一層一層的,更準確應叫“蠕”紋,就像蟲子爬過的那種蜿蜒痕跡。“它有兩大最明顯特征,鮮紅色、網紋十分清晰,沒有其它任何一種土壤能同時具備。”發現了網紋紅土,它將有助于解決長達40年之久的元謀人年代的爭論,為元謀人作證!
“古地磁年代測定法,是一種根據地球磁性的變化規律來測定年代的方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郭士倫說,地球本身是個大磁場,可南、北兩極并非永恒不變,相反不斷在偏移,甚至每過幾十萬年,就可能發生一次南北極倒轉,而地球上河流湖泊的形成、火山的噴發過程,都能記錄當時地球的磁性狀態。“但古地磁法不能產生數值年代,只能產生相對年代,它只有與同位素法相結合時,才能測出較為準確的年代,所以一些學者對元謀人的年代提出質疑。”
不是有兩顆牙齒化石嗎?為什么能做同位素測定?北京自然博物館館長周國興解釋說:“碳14的同位素法,一般只適合測定四五萬年以下的年代,因為動植物遺體中的碳,隨著時間推移會不斷衰減,一過四五萬年,就無法測定了。”
黃慰文告訴,網紋紅土酸性很強,無法保存動物遺體,如百色盆地的網紋紅土層就不含任何動物化石,所以,元謀人的牙齒化石,應是從更下面地層出土的。
“現場發現元謀人的地質情況正是那樣,網紋紅土層正好覆蓋在含元謀人化石、石器和動物化石的河湖地層之上,它就像一頂帽子,扣在元謀人頭上,所以說,元謀人的年代,至少不會晚于距今80萬年。綜合其他種種測定,我相信,元謀人就是生活在距今170萬年前!”
“其實早在2000年,美國古人類學界的權威專家就曾評論說,根據網紋紅土的測定,中國學者們所說的一二百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比如元謀人,是可信的。”
最新進展
中國“最早人類”及其近親的調查發掘工作。對所獲化石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早期人類的起源與演化過程問題,從而對澄清當今人類起源的時間與地點之爭作出我們的貢獻。
云南元謀是這一攀登項目的重點工作地區。此前有關學者的初步研究顯示,元謀古猿牙齒似乎存在大小兩種類型。而這兩種類型是否代表著兩個生物種之間的差異,或僅僅是性別上的差異還不是很清楚。這就大大地妨礙了對元謀古猿整體特征,乃至整個云南古猿在演化分類上的地位及在早期人類起源與演化上的作用的認識。攀登專項啟動后,野外發掘又獲得了一批新的化石材料。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中,牙齒化石占絕大部分。在這些發現的基礎上,由專項組織的對元謀古猿牙齒的研究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1999年《科學通報》23期發表了劉武等對元謀古猿牙齒進行測量和統計分析的研究成果。
這項新成果的研究材料包括自1986年首次發現古猿化石直至1998年底在元謀盆地歷次發掘和收集的全部牙齒化石,共1266枚。由于樣本數量大,可以準確地反映出各測量項目的數據分布范圍。劉武等人采用了直方圖及正態曲線分析、雙變量兩維坐標分布、因子分析、變異系數分析、犬齒面積比例系數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就元謀古猿牙齒大小尺寸的分布規律、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了檢驗。這是自元謀古猿化石發現十多年來首次進行的較為系統規范的牙齒測量統計分析。直方圖、兩維坐標分布及因子分析發現元謀古猿牙齒尺寸具有較大的變異分布范圍,多數牙齒呈現出明顯的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然而,元謀古猿牙齒尺寸上的這種變異是否超出了開遠、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單一種內的變異范圍,則是需要進一步澄清的問題。這一問題涉及在元謀發現的古猿化石代表一個生物種還是兩個生物種。為此,采用變異系數分析方法來對比元謀古猿牙齒尺寸變異程度與其他中新世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變異程度的差別。在所計算的元謀古猿上下頜各牙齒的變異系數中,除上下頜犬齒的變異系數偏高外,元謀古猿其余牙齒尺寸的變異系數均位于或接近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由于學術界基本傾向于認為到1987年為止發現的祿豐古猿代表著一個種(吳汝康,1987),因此該文變異系數對比分析強烈提示元謀古猿牙齒尺寸所呈現出的變異很可能尚未達到種間的變異范圍。
自1956年在云南開遠發現森林古猿牙齒化石以來,先后在云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在演化上的分類地位及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直為學術界所關注。將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已發表的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測量數據進行了對比,試圖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一些牙齒尺寸方面的證據。從元謀與祿豐和開遠古猿牙齒面積數據的分布對比看,在云南這三處地點發現的古猿的牙齒尺寸非常接近,其中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彼此之間在牙齒數據上更為接近。祿豐古猿的牙齒尺寸較元謀古猿與開遠古猿的牙齒尺寸稍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這項研究揭示了元謀古猿牙齒尺寸的分布規律,同時也就一些具體特點與在云南境內發現的祿豐古猿、開遠古猿及現生大猿類進行了對比。這些研究發現的意義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確定了在元謀發現的古猿代表著一個生物種
在對早期人類及化石高等靈長類,尤其是第三紀古猿的研究中,爭論的焦點之一就是在同一個地點發現的化石材料所呈現出的形態特征與測量數據的差別與變異究竟是分類上的差別還是性別上的差異。在對祿豐古猿化石研究的早期階段,曾經提出過在祿豐發現的化石可能代表著兩個種。在隨后的研究中,多數學者逐漸傾向于支持祿豐古猿是由在形態特征上具有高度性別差異的個體組成的一個生物種,在這一過程中,對牙齒測量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對元謀古猿化石研究早期已經注意到元謀古猿牙齒化石依尺寸和形態可分為兩種類型,并提出這兩種類型分別相似于祿豐古猿的雌、雄性,但同時又指出元謀古猿的大、小兩種類型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有的不能用性別差異來解釋,有可能代表著兩種不同類型的古猿(Pilbeam,1997)。這次對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分析顯示多數牙齒呈現出大小兩種尺寸類型的雙峰分布現象,牙齒數據變異范圍較大。變異系數的對比結果也顯示,絕大多數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變異系數均位于或接近代表著單一生物種的祿豐古猿及現生大猿牙齒尺寸變異系數的分布范圍。所以筆者提出了在元謀發現的古猿代表著一個生物種,牙齒尺寸大小兩種類型的變異現象是性別二態的反映,說明當時生活在元謀地區的古猿是由在形態特征上性別差異顯著的一個種群所組成。
(二)探討了元謀古猿與現生大型猿類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
自1956年在云南開遠小龍潭發現古猿牙齒化石以來,相繼在云南的祿豐、元謀和保山發現了古猿化石。這些古猿彼此之間的關系、在演化上的系統地位以及在早期人類起源上的作用等問題一直是中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其中元謀古猿是繼祿豐之后在中國乃至亞洲地區發現的數量最豐富的第三紀古猿化石材料。在過去的十余年里,有關學者對這批材料做了一些研究并就上述問題進行過探討。但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對涉及元謀古猿分類及演化地位的許多問題還不是很清楚,而澄清并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做大量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劉武等人在1999對在元謀發現的古猿牙齒測量數據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牙齒尺寸上的相似與差別程度進行了對比,試圖就元謀古猿與現生大猿及開遠、祿豐古猿的關系進行探討。結果提示元謀古猿在系統分類上與開遠及祿豐古猿接近,而與大猩猩、黑猩猩、猩猩等現生大猿類較遠。在元謀古猿與開遠和祿豐古猿關系的分析方面提示元謀、祿豐和開遠三處古猿牙齒的尺寸比較接近,其中元謀與開遠更為接近。綜合對元謀古猿牙齒測量數據的統計分析與對比結果,劉武等人認為中新世生活在云南不同地區的古猿也許在系統分類上比較接近。
這項研究是元謀古猿發現十幾年來所進行的最為全面詳盡的基礎性數據積累工作。這項工作對于在未來的研究中徹底闡明在中國云南發現的古猿的系統地位及其在早期人類起源上的作用無疑將會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4071.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