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頊故地在阜新顓頊大帝是中國遠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他的后裔們在中國的上古相當顯赫,成為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但史學典籍和學者一直把這支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乃至浙江。艾蔭范教授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以考古、神話、民俗、語言、文字諸學科互相參證,從遠古中國北方民族生存狀態的整體出發對歷史舊籍作了反思性解讀,認定這一文明起源于遼西,它的考古學背景應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并與阜新查海遺址淵源甚深。我國的文明史是從夏、商、周三代開始的。夏王朝之前,即所謂三皇五帝時代,屬于傳說中的遠古時代。一般地說,三皇指的是伏羲、神農、燧人。五帝依據《史記》分別是黃帝、顓頊、嚳、堯、舜,他們都屬于黃帝一族,如顓頊為黃帝之孫,嚳是顓頊的族子,堯為嚳子,而舜又是顓頊的六代孫。顓頊大帝本是 “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許多舊籍上都說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信奉顓頊的這支北方古族群對華夏文明極有貢獻:它在上古天文、歷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它創造了玉文化和龍文化,它的一個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而且上古許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艾蔭范教授認為,屈原 《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后來才前往南方的。艾蔭范認為《晉書》中所記載的顓頊之墟的“墟”就是故地、遺址的意思。顓頊之墟的位置就是現在的朝陽、阜新一帶。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 ”這個山是什么山呢?艾蔭范根據上古音讀推斷認為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因為醫巫閭山在漢代又稱作無慮,漢代的無慮縣(在今北鎮市附近),就是由醫巫閭山得名的。這就證明了顓頊古族的故地就在今醫巫閭山所處遼西的結論。許多古代記載 (如 《史記》、《山海經》)都說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又娶了蜀山氏女生了帝顓頊。若水一直被認為是四川的雅礱江,蜀被認為是四川古國名,所以史家都認為顓頊乃至夏王朝都與四川有關。艾蔭范認為這是一個必須厘清的問題。他認為,若水的“若”,是古阿爾泰語系語詞,其對音可以寫為“弱”“弱落”“合黎”“雅礱”等等,義為青、黑,因此若水就是黑水、黑河。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即將黑讀作 “哈拉 ”,也就是“弱”“弱落”等的當代讀音。而中國的幾條大的河流,都在不同時期程度不同地與“黑”有關。黑龍江古稱弱水或黑水;長江上游的金沙江古稱淹水、瀘水,也是黑水之意;瀾滄江是黑水,怒江更是黑水,可見很多地方的河流都曾是若水,并不是只有雅礱江才是若水。一個民族的文化,山水名稱、故事傳說、風俗習慣,都會隨著該民族的遷徙而遷徙,人類學家稱做 “地名遷徙律”,常常據此探究民族活動的軌跡。所以凡是有顓頊子系民族的地方就都有同名的山和水。龍又是顓頊的象征,有龍的地方即意味著是該古族活動的地區。阜新市查海遺址已發現了長達19.7米的石堆龍,據測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詳細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為之題辭曰“玉龍故鄉,文明發祥”,顯見查海龍才是中華第一龍。艾蔭范根據阜新查海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代表顓頊象征的龍,認為完全可以推斷這是屬于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同時顓頊之父昌意娶蜀山氏女的“蜀”,艾蔭范經過研究發現也并不是蜀國的蜀。甲骨文蜀字是沒有底下的“蟲”字的,它是個象形字,與出土于內蒙古三星他拉的玉雕大目龍的形象一樣,《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有多處提到了美玉,而玉文化本來就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的特征之一。艾蔭范認為大量的已出土文物以鐵的事實證明,遠古的蜀山肯定在遼西、內蒙古東部或河北北部一帶,后來才漸漸遷移,向西向南。并據此得出結論顓頊古族生活在以紅山文化為背景的阜新,顓頊大帝來自阜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5529.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