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格外推崇舜帝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何格外推崇舜帝
  
  泱泱華夏,圣人明君首推堯舜。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記錄了華夏民族草創時期的五位始祖,分別是,軒轅黃帝,帝顓頊高陽,帝嚳,唐堯,虞舜。通觀該本紀全文,能深切地感受到,太史公對中華五位先帝,雖均不乏敬仰,但明顯將更多的筆墨用在了舜帝身上。司馬遷把中華開明政治和道德風尚的首功,歸之于虞舜,他十分明確和肯定地斷言:“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司馬遷何以如此格外推崇舜帝?恐怕主要有這么幾個因素:
  
  一是其辛酸苦難的坎坷身世,更接地氣。
  
  舜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極其不幸的。生母早逝,父親瞽叟——看這名字您就知道是個瞎男人——再娶,從此便開始了舜的噩夢。瞽叟年輕漂亮的續弦很不喜歡前妻之子,特別是在生下自己的親兒子象以后,更是咋看舜咋不順眼。瞽叟是個只顧自己和新婦快活而不管兒子冷暖的主,跟著新婦也厭棄起親兒子,而對象卻嬌生慣養,任其胡作非為。
  
  舜在父親、繼母和同父異母弟弟象的眼里,分明就成了一個多余的人,處處受到刁難、虐待,發展到后來,三人聯手要舜消失。家庭環境如此惡劣,舜卻逆來順受,一切只當是磨練。俯首帖耳,惟命是從,處處小心,性命危難之時,也只能設法獨自避閃逃匿。
  
  有一回,瞽叟讓舜爬到高高的倉廩上面去涂泥巴,趁舜不注意,在倉廩四周地上點燃大火,試圖燒死這個兒子。僥幸的是,舜當時手里有兩頂草帽,慌亂之中借助草帽,舜得以跳下倉廩,免被燒死。
  
  即使舜已長大成人,父母及弟害他之心仍不死。這天,瞽叟指使舜挖井,估摸著挖到很深時,小兒子象和瞽叟合伙往井里填土,填滿后踩實,二人揚長而去。路上,象得意洋洋地對瞽叟吹噓,我這主意高明吧!回到家,象就霸占了哥哥的妻子,父子瓜分了舜的牛羊財產。
  
  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長期處于危險境地的舜,早就練就了本能的防范意識,他在挖井時,臨時在井壁橫向開鑿了一個地道。結果果然用上了,否則他定被活埋,死于非命。
  
  二是寬容隱忍的謙恭品行,合乎禮義。
  
  司馬遷講:“舜父瞽叟頑,母囂,弟象傲,皆欲殺舜。”父親沒正形,繼母蠻悍狠毒,弟弟驕縱無法無天。面對家庭給他的各種傷害和非人待遇,舜表現出了一個未成年男人少見的寬容和隱忍。雖身處險境,動輒得咎,舜卻“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一如既往地恭順對待父親、繼母和弟弟,每日每夜謹小慎微,絲毫未曾懈怠。對父親“不失子道”,對弟弟“兄弟孝慈”,盡最大努力做到長幼有序。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不計前嫌,寬仁大量,沒有去冤冤相報。在受到堯帝的賞識,委以攝政重任后,舜沒有以“翻身農奴把歌唱”的小人得志心態,去報復惡父悍母驕弟,相反,還之以德,善待自己的父親和弟弟。尤其是在正式踐帝位后,他“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即使貴為天子,他仍循規蹈矩地前去朝見生父,對曾經要害死他的父親仍和顏悅色、恭謹敬奉,保持著一個做兒子應有的孝道。同時,“封弟象為諸侯”。用博大的胸襟感化著兩個惡人。
  
  舜是個用行動說話的君子,他從來沒有認為自己理所當然該享有天下。帝堯去世,三年喪期結束后,舜要把帝位讓給堯的兒子丹朱,為表明自己的真心實意,他回避躲到了離首都較遠的南河南岸。誰知各路諸侯認定了他,不去朝見丹朱,而是紛紛追隨他到河南;有事也不請示丹朱,而是來找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人們宣傳贊美的,也只有舜。這就是說,舜是被大家公認共推上臺的。
  
  三是低調務實的平民氣質,敦厚和睦。
  
  舜走到哪里就把好的風氣帶到哪里,始終給人一個勤勉親民愛民的印象。他在歷山種田務農,歷山一帶的人從不會因地界而發生糾紛;他在雷澤撒網捕魚,湖畔的漁民出現了相互謙讓房屋住處的現象;他來到黃河邊制作陶器,逐漸影響了這里的制陶者,視信譽如生命,絕不制售殘次品。
  
  舜,漸漸成為美德的代言人,和睦信任與祥和興旺的象征。舜在哪里住上一年,這里就會形成村落;住上兩年,就會成為城鎮;住上三年,那就成了繁華的都市。
  
  舜沒有因為人們的熱情追捧而蛻去平民本色。“舜年二十以孝聞”,帝堯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妻,又讓九個兒子去跟舜交往。舜和兩個高貴出身的妻子,長期住在鄉下的老家——媯水之畔。舜治家極其嚴謹,即使堯帝的女兒,他也要求不能因其出身高貴而傲慢待人,要像民婦一樣,孝敬雙親,謹守婦道,嚴格按照做兒媳婦的規矩說話辦事。堯帝的九個兒子,在長期與舜的相出中,強烈感受到其身上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也逐漸變得穩重厚道起來。
  
  舜遇事不驚,沉穩持重。即使不巧誤入深山密林,遭遇雷雨暴風,他也不會迷失方向。帝堯看中的正是他身上的這個超人之處。
  
  四是懲惡揚善的膽識氣魄,始開先河。
  
  軒轅黃帝的孫子帝顓頊高陽氏這一脈,有八個很有才干的兒子,替世人做了很多好事,人們稱他們為“八愷”;軒轅黃帝的曾孫帝嚳高辛這一脈,也涌現出了八位才能卓著的后人,世人稱其為“八元”。這十六支家族,美德代代相傳,為人稱頌,但帝堯卻一直沒有啟用他們的首領。舜任內,果敢地任用“八愷”的后人去主管大地上的水利、農作諸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同時讓“八元”的后代主管國家的教育教化,結果換來了全天下父親威嚴、母親慈愛、兄長友善、小弟恭敬、兒子孝順,域內太平祥和,鄰邦都受到感染。
  
  這是揚善。
  
  蚩尤歷來是惡的化身,他的后裔中,有個惡漢專事袒護罪犯,行兇作惡,人們給他起了個名字叫“渾沌”;少?氏也有個不成器的后人,專干誹謗忠良、粉飾邪惡的事,人們稱其為“窮奇”;帝顓頊高陽的后人里,出了個不屑之子,不受管教,不聽好話,不知好歹,萬民送其“?杌”——難馴之惡獸;縉云氏的后人里出了個好吃懶做、貪污受賄、貪得無厭的家伙,人管他叫“饕餮”。上述“四兇”,實屬國家的蛀蟲,民族的敗類,禍國殃民。舜毫無顧忌地將這四個兇頑的家族,一聲令下,流放到邊遠的地方,讓他們去跟妖魔鬼怪打交道,別再害蒼生黎民。
  
  這是除惡。
  
  五是匡時濟世的巨大功業,福蔭后世。
  
  中華文明較完備的國家治理機構,應當說由舜創設,堯的時代,雖事有人干,但并沒有明確的職務分工。舜宣告就位后,召集四方諸侯來商議國策,命令十二個地域長官暢言帝堯之德,大力提倡“行厚德,遠佞人”。伯禹任司空,契為司徒,二十二位各有專長的能人,分別協助他分管內政和外交。
  
  每三年,對各位進行一次政績考核,根據各自表現決定升遷或罷免。
  
  各位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皋陶擔任大法官,司法公平,百姓信服;伯夷掌管禮儀,朝野上下和諧謙讓;垂管理各項工程工藝,百工得到發展;益主管林牧,山水資源得到開發利用;棄負責農業,五谷豐登;契負責教化,百姓和睦;龍負責外交,睦鄰友好,賓至如歸;十二個地方長官長年盡職盡責,九州令行禁止;功勞最大的,當然還是禹,“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風調雨順,山河展新貌。
  
  華夏的興盛,引來萬邦異族的欽佩,無不稱頌舜帝的巨大功業,四海之內,心向往之。為此,多才多藝的禹專門創作了一首樂曲,名曰《九招》,音樂一起,祥瑞之物聞聲而至,“鳳凰來翔”。
  
  所以說,天下理想的政德,是由舜帝開創奠基的。
  
  我們華夏子民是生性溫順的,基因是善良而極易滿足的,對君王領袖的期望值是比較寬容底限的。譬如山野小草,滴水之恩便欲涌泉相報。堯舜的被頌揚受敬仰,原因非常簡單,在于二帝皆能拿自家的東西(王權),沒有不分賢愚地留給子孫獨享,而是毅然饋贈讓位于賢者,這便是千古堯舜美德的全部;天下交付有德有能之人掌管,江山不視作寡人之私產,蒼生萬民即發自肺腑送你一頂開明圣君的桂冠,青史就會留給你濃墨重彩的一章!這也算是中華政治歷史的一大特色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75535.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