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夷夏關系新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夷夏關系新論

王寧

現在一些論及夏代歷史的文章,無一不談到“夷夏之爭”的問題,且無一不把夷夏分為二族,甚至對立起來,這種說法筆者認為頗值得商榷,故不揣淺陋,略陳管見,以就教于方家。

首先說說“夷”的問題。

嚴文明云:“夷猶人也。商代甲骨文和銅器銘文稱東方為人方。周代文獻稱東方人民為東夷,而銅器銘文寫為東尸。尸是一個側面蹲踞的人形,夷字本身也是一個正面站立挎弓的人!牡牡靡舢斉c方言有關,至今山東人還是讀人為寅,與夷音極為相近,所以?夷、萊夷、淮夷、島夷等等,猶言?人、萊人、淮人、島人;驏|隅之人(?亦作隅)、萊山之人、淮水之人、海島之人!盵1]所以,“‘夷’并無貶義,反而還是一個褒義詞、美稱!盵2]

至今學界皆以夷、夏為二族,云:“夏后氏或夏族興于西方,不在東方。夷夏之爭乃東西之爭!盵3]但這個說法卻靠不住,《竹書紀年》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闭鍖な窃诮裆綎|濰坊西南,若說夏人居于西方,那么太康、桀治理夏民為何跑到山東半島的大東端去了呢?而這里本來應該是東夷人聚居的地方,如果夷夏交爭不和,太康、桀怎么可能在那里建立都城呢?《紀年》把羿與夏王太康、桀同舉,可知此時羿已經在“因夏民而代夏政”了,據《左傳?襄公四年》載,羿為了奪取夏政由?遷于窮石,?在今河南滑縣十五里之?城,有窮在山東德縣北,此后羿又居于斟尋,如果夏人是居于西方的話,羿“因夏民而代夏政”不往西去,卻一路向東遷徙,豈不令人費解?

鑒于以上疑問,有學者提出了“夷夏混居”說,云:“夏初居于東方,與早商及群夷雜處,其初交爭互有勝負。”[4]但是,被史學界稱為“夷夏交爭”的典型故事的羿奪夏政,在《楚辭?離騷》里有一個很奇怪的說法:“啟《九辨》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痹嬖疲骸跋铮跻f當讀為‘?’,家?即內訌!盵5]這里面所說的“五子”,即《書?五子之歌》中的五子,據《書敘》云:“太康失邦,昆弟五人,須于洛?,作《五子之歌》!薄峨x騷》說太康失國、五子失家是因為“家?(訌)”,顯然是把羿奪夏政當作是夏人內部的爭斗了,如果夷夏為二部族,就不能叫做內訌。所以有學者也認為“我們也不能說夏初的夷夏交爭是界劃分明的斗爭,他們是內部混戰。”
[6]但是這個說法明顯有漏洞,因為夷夏如果是界限分明且相敵對的二族的話,怎么能叫做內部混戰呢?又據《竹書紀年》,其中所載與夏王有關的“夷”主要有“九夷”,而據它書所載,夏之屬國還有斟尋、斟灌、有緡、有仍、有施、有鬲、岷山等等,這些方國部族古書皆不稱之為“夷”,那么當是夏之部族了,可他們偏偏都在山東的東夷之地。今天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些部族所在之地的山東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遺址進行發掘考證,都一致認為這是屬于“東夷”文化,劉敦愿認為:“山東是古代東夷族的聚居地,山東又是典型龍山文化的主要分布區,典型龍山文化應該就是古代東夷族的一種原始文化遺存!盵7],逄振鎬認為“岳石文化的居民,就是夏朝時的東夷族人!盵8]那么,哪些是岳石文化中的夏文化呢?至今沒有誰出來劃分清楚,因為實在不好劃分。

于是又有夷夏融合說,云:“從夏代夷夏之爭開始,二個文化逐漸融合,交互滲透,最后‘用夏變夷’!盵9]但是這個說法仍然有問題,由太康居斟尋、相居斟灌(皆見《竹書紀年》)來看,太康、相都是夏朝初期的君王,已經居住于東夷之地,則應該是夏初夷夏就已經融合了,“逐漸”二字實無從談起;既言“用夏變夷”,那么到了夏末,夷人應該是被夏“變”了,商人這是應該稱其東方之敵為“夏”,可是商人在卜辭中卻其東方之敵為“人方”,即夷方,卜辭中甚至連個“夏”字也沒有。

根據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夏人和諸夷關系最為密切:

(相)元年,征淮夷、畎夷。

二年,征風夷及黃夷。

七年,于夷來賓。

少康即位,方夷來賓。

后芬即位,三年,九夷來御。

后荒即位,元年,以玄?賓于河,命九夷東狩于海,獲大鳥。

后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后發即位元年,諸夷賓于王門再保庸會于上池,諸夷入舞。

在目前能看到的古本《竹書紀年》的文字里,與夏關系最多的國族就是諸夷,而其它不稱夷的國族少之又少,有者也大半都是在東夷的地域范圍內。。

又據《左傳》、《史記》載,杞國是夏之后裔所封,應當是夏人無疑了,但《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卻說:“杞,夷也!庇帧顿夜吣辍罚骸拌交腹珌沓靡亩Y,故曰子!倍蓬A注:“杞,夏代之后,而迫于東夷,風俗雜壞,言語衣服有時而夷!辫郊仁窍娜酥,卻說它是“夷”,而且禮儀、言語、服飾、風俗都和夷相同,由此說來,應該是“用夷變夏”才對,“用夏變夷”反而無蹤跡可尋,所以有的學者也就感覺到奇怪:“從考古學文化的資料來看,夷人接受夏文化的影響并不很多,而夏人接受夷人文化的影響反而不少!
[10]前后對照,矛盾和問題就很大了。

由以上種種情況分析,我們不能不重新考慮一下夷夏的關系問題。王克林的見解倒是給了我們啟示:“在夏代初年,被夏族兼并的氏族和部落為數是很多的,當夏禹‘辟土為王’時,‘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就成為一個具有相當規模的部落聯盟的國家。可見夏王朝的形成,豈止一個夏族!f明夏王朝是以夏族為主體,同盟的還有許多血緣和無血緣關系的氏族或部族共同所組成。這些氏族和部族與夏族的關系,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是保持納貢與相對的獨立,而其活動地域,據史書和古今學者的考證,均分散在夏王朝的領土或勢力所及的范圍內!盵11]而杜在忠就更明確地指出“夏王朝只不過是姒姓與東夷部落組成的一個部落聯盟脫胎而來的一個早期奴隸制國家形態!盵12]筆者的看法是,我們不能把夷、夏分開來說,夷、夏本來就是一家??“夷(人)”應該是夏王朝時期對所屬的方國部族的通稱,猶商朝稱其方國部族為“方”,周稱其方國部族為“國”一樣,換言之,凡方國部族之稱,夏代曰夷(人),商代曰方,周代曰國,因而夏代固然沒有夷夏之分,猶商代固無商、方之分,周代固無周、國之分也。如此,則以上種種問題皆可迎刃而解。

王國維云:“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夏自太康以后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見于經典者,率在東土,與商人錯處河濟間蓋數百歲!盵13]顧頡剛也認為夏人的“勢力范圍大部分在山東!盵14]楊向奎云:“夏在中世以前之政治中心實在今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之間,而以山東為重點!盵15]又說:“中夏以前、啟以后夏之政治中心在今山東,其勢力及于河北、河南!盵16]筆者也曾經有專文論述夏之故國本在山東的問題[17]。

原來,先夏時期,山東半島有著眾多的方國部族,這些方國部族皆自稱為“人”,即“夷”,夏人即其中之一。其后,這些“人(夷)”逐步聯合成酋邦制國家,其中較為強大的方國或部族被諸人(夷)共舉為酋邦聯合體的首領,入夏人即是。其首領方國的領袖即是聯合體中的王,入夏王。后人便用此方國部族名作為這個方國部族統治時期的朝代名,夏王朝即是也。夏朝所屬方國部族即是諸夷,所以夏王治理夏民而居于山東的東夷之地。

夏人本興起于山東,其后沿黃河向西發展,因而有許多夏人部族散布在河南一帶。至于在山西、陜西有夏之方國部族,那是商湯滅夏之后,夏人被壓迫驅趕而遷徙過去的,這些夏人到了新地,仍用故國的舊稱,并用故國的山川地理的名稱來命名新地的山川地理,導致了一些地名的西移。商代以后,夏人故國的山東地區社會變動至為劇烈,夏人的遺跡在這些變動中逐漸泯滅,而遷徙到北和西北的夏人方國部族歷商及周都比較穩定,歷時甚久且其居住地變化不是很大,他們的遺跡便被保存下來,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典籍記載的夏之遺跡見于山西、陜西的也不少,但是這是一種“后夏文化”,并不是夏代文化了,正如古語所言:“譬猶積薪,后來者居上!

開始,夏的諸人(夷)并不是全部對夏人臣服,所以夏王朝初期其統治極不穩定。一些部族或服或叛,就和商代諸方的情況相似。如《竹書紀年》載帝相二年征風夷和黃夷,可知此時風夷、黃夷不服夏制;有窮后羿也是夏朝的一“人(夷)”,后來太康不理國政,羿便趁機而起,自?遷于窮石,到了山東的有夏諸夷的聚居地,因夏民而代夏政,后更入居于太康之都斟尋;后來寒國的首領寒浞殺了羿奪了夏政,并且傳給了兒子過澆,夏少康就是殺了過澆之后重新奪回了政權。自羿至澆,夏人共失國40余年。這實際就是夏人內部的斗爭,頗疑心有窮和寒本來就是夏的同姓國,所以《離騷》稱之為“家?”也。

夏朝之時,商也是臣服于夏人的方,但商人并不是真正的土著東夷族,它是一個自西北外來的游牧民族[18],勢力比較強大,雖然臣服于夏人,但是它也時刻在謀取盟主的地位,所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它奪夏政和有窮后羿的情況不同,因為羿只是想因夏民而代夏政,而商人卻要革夏命,要改天換日。商人稱自己為“方”,卜辭中就稱商為“商方”,說明商人不承認自己是夏的成員,所以對夏王朝也是或服或叛,《說苑?權謀》云:“湯欲伐桀,伊尹曰:‘請阻乏貢職,以觀其動!钆鹁乓闹畮熞苑ブ。伊尹曰:‘未可。彼尚猶能起九夷之師,是罪在我也。’湯乃謝罪請服,復入貢職。明年,又不貢職,桀怒,起九夷之師,九夷之師不起。伊尹曰:‘可矣!瘻伺d師,伐而殘之,遷桀南巢氏焉!边@段記載說明商本來臣服于夏,后來就叛了,商湯看到夏桀還能調動九夷之師(實際上就是整個夏朝聯邦的軍隊)來征伐,知道時機不成熟,趕緊又稱臣納貢表示臣服,后來看到桀調動不起九夷之師了,就立刻翻臉起兵伐夏奪權。

商湯伐夏桀是一路東進的,他先伐滅了韋、顧、昆吾等夏之屬國,掃清了東進的道路,然后對夏用兵,《呂氏春秋?簡選》云:“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日戰于?,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逐)有夏!?在今山東汶上和寧陽一帶,《書?湯誓序》則說湯“升自?,遂于桀戰于鳴條之野”,《史記?殷本紀》言“桀敗于有?之虛”,而《史記正義》引《淮南子》云:“湯敗桀于歷山”。有?即有仍,《左傳?昭公四年》:“夏桀為有仍之會”,《韓非子?十過》有仍作有戎,即有?也,亦即?,?、仍、?古音近而假,地在今山東濟寧。此言湯出師經過今天的濟寧一帶,與桀戰于鳴條之野,鳴條有人以為是在今山西,其實不對,《孟子?離婁下》曰:“舜生于諸馮,遷于負夏,卒于鳴條,東夷之人也”,趙歧注:“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負海也,在東方夷服之地,故曰東夷之人也!笨芍Q條之地固在東夷!稌颉费詰鹩邙Q條,《淮南子》言湯敗桀于歷山,歷山在今山東歷城,則鳴條故地大概就是在歷城附近,此后湯便“遂(逐)有夏”了。

《呂氏春秋?慎大覽》云湯伐夏桀,“未接刃而桀走,逐至大沙,身體離散,”而《史記?夏本紀》則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正義》:“《括地志》云:‘廬州巢縣有巢湖,即《尚書》成湯伐桀,放于南巢者也!痘茨献印吩疲骸疁珨¤钣跉v山,與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而死’!秶Z》云:‘滿于巢湖’!贝笊钞敿垂糯f的流沙,就是現在的泗水,蓋桀戰敗之后,被逐至流沙(泗水),從流沙乘舟南下可至于今洪澤湖、高郵湖一帶,再南就可至于大江,乘舟浮江逆流而上則可至于位于巢湖附近的南巢氏也,F在有人力主桀都在河南或山西者,則桀非神人,在大敗之后何能越過由商湯控制的河南地區南奔南巢?豈不妄哉?

湯伐夏桀的時候,雙方激戰于今魯西一帶,夏桀應該不是在國都斟尋,而應該是在“西邑夏”,其地亦當是在魯西的某地,因為此地相對于桀都斟?而言是在西方,故曰“西邑夏”,此事當另文予以探討。

湯在山東西部擊敗了夏人,但并沒有在山東站住腳,便匆匆收兵回亳了,在回師的路上,又伐滅了夏的屬國三?,《史記?殷本紀》言“桀敗于有?之虛,桀?于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薄逗鬂h書?郡國志》云:“濟陰定陶有三?亭”,注:“湯伐三?!比?在今山東定陶縣北。

湯伐夏桀,主要取得了兩個成就:一是掃清了夏在河南地區的勢力,二是在山東地區擊潰了夏人的主力,迫使“夏人作了一次民族大遷徙,大體上說,或南流入越,或北遷為匈奴,或西徙為羌”[19],這樣,夏人的勢力被分散了,后來雖然經常入侵殷商,但總是以失敗而告終。

商湯在山東西部擊敗了夏桀,但并沒有在山東地區站住腳,便匆匆收兵回亳了,為什么呢?因為夏人的主力軍隊雖然敗了,但留在山東的有夏諸夷的勢力仍然十分強大,他們不能容忍異族異類的商人來統治自己,湯也知道僅憑自己的“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在山東這塊地方根本無法和這些夏民抗衡,所以很快便收兵回到亳邑去“踐天子位,代夏而朝天下”了。

這時,商把它的所屬方國部族或敵對的部族一律稱為“方”,而在東方的夏朝遺民不服商制,仍然稱自己為“人(夷)”,于是商王朝便干脆把山東半島的有夏諸夷一概稱為“人方”(或作“尸方”),即夷方,并敵視之、鄙視之,自此以后,“夷”這個詞才有了貶義。

我們再看看,有窮后羿因夏民而代夏政,寒浞殺羿代夏政,夏民似乎沒有多大反應,因為對于有夏諸人來說,羿、浞是他們的同族,既是同族,強者為王,誰來統治都一樣。而商人卻不同,自商人滅夏以來,反抗一直不斷,東夷、淮夷諸國一直對商不服從,因為他們認為商人是異族異類,夏人不能容忍商人來統治自己,所以反抗尤為激烈頑強,知道殷紂王之時才把東夷徹底征服平定,不幸的是,東夷剛剛平定,周人也已經進攻到了家門口,把商給滅了。所以,夷、商之爭實際上就是夏、商之爭的延續,它貫穿了整個商代的歷史。

由上所述可知,“夷”是夏王朝所屬諸部族的自稱或通稱,夏代并無夷夏之分,夷夏固為一家,自然也不存在什么夷、夏“交爭”或者“融合”的問題,因為夏王朝實際上就是由諸夷組成的一個方國部族聯盟;到了商代,雖然商王朝和人方(尸方)明顯對立,但也不存在夷夏交爭的問題,因為商人一直自稱為“商”,不稱為“夏”,所以“夷夏交爭”也無從談起。

那么“夷夏交爭”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筆者認為這個說法的誕生實起于周代,因為真正的“夷夏交爭”實際上是從周代開始的。

周人本來是夏族的同姓方國,周人的姬姓實際上就是夏人的姒姓,也就是說“姬”和“姒”本為一姓[19],本來也是夏王朝的重要方國之一。夏亡后,隨夏人一起遷徙到了西北的戎狄地區,后來為了對抗戎狄和謀求發展,歸附了商王朝,他們把商稱為“大邦”、“大國”,自稱為“小邦周”,但是他們向來以夏人的正統自居,所以他們一直自稱為“夏”、“有夏”(見《尚書》之《君?》及《立政》),把和周之同姓和有血緣和親緣關系的國家稱為“諸夏”。這個時候,東夷諸部已經臣服于商人,周人滅夏之后,東夷便和周人為敵,周武王伐滅殷商之后,首先就是征伐東夷!妒穳ΡP銘》云:“強圉武王,?征四方。達(撻)殷?民,永不鞏(恐)狄。愷伐尸(夷)童(東)”,楊寬云:“武王名副其實,以‘?征四方’作為其開國方針,克商之后,首先伐東夷!盵20]周人從武王伐東夷起,周人便和東夷開始了激烈的爭斗,這才是真正的“夷夏交爭”的開始。此后雙方互相攻伐,諸夏進而諸夷退,直到公元前567年,最后一個東夷方國萊被齊人所滅,近500年的“夷夏之爭”最終以諸夏的獲勝而告終。“東夷”一詞也是在西周金文中才有的,寫作“東尸”(如《小臣?簋》),所以,真正的“夷夏交爭”是在周代才有的,夏、商之時無之也。

所以,現在研究古代東夷文化的學者,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其實都是在研究夏朝或夏人的歷史。而所謂夏代的夷夏關系就是一層薄紙,一旦捅破,諸多問題無不迎刃而解。因此,只要我們消除夷夏關系的成見,相信在研究中國古代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歷史方面,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參考文獻

[1]嚴文明《夏代的東方》 載中國先秦史學會編《夏史論叢》第168-169頁 齊魯書社1985年7月

[2]逄振鎬《東夷古國史論》 第34頁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9年3月

[3]唐嘉弘《東夷及其歷史地位》(《東夷古國史論序言》) 載逄振鎬《東夷古國史論》第14頁 成都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9年3月

[4][6][15][16]楊向奎《評傅孟真〈夷夏東西說〉》 《夏史論叢》第154頁

[5]袁珂《中國神話傳說》第407頁 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4年

[7]劉敦愿《古史傳說與典型龍山文化》 《山東大學學報》(歷史版)1963年第2期

[8]逄振鎬《東夷及其史前文化試論》 載《東夷古國史研究》第一輯 第14頁 三秦出版社1988年10月

[9]湯嘉弘《東夷及其歷史地位??〈東夷古國史論〉序言》 逄振鎬《東夷古國史論》第14-15頁 程度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9年3月

[10]徐中舒、湯嘉弘《關于夏代的文字問題》 《夏史論叢》第126頁

[11]王克林《略論夏文化的源流及其有關問題》 中國先秦史學會編《夏史論叢》第59頁 齊魯書社1985年7月

[12]杜在忠《關于夏代早期活動的初步探析》 《夏史論叢》第264頁

[13]《觀堂集林》卷十《殷周制度論》第451-452頁 中華書局1959年6月

[14]《顧頡剛選集?中國古代史述略》第114頁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

[17]王寧《夏國疆域新證》 《棗莊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

[18]詳見王寧《商民族自外來新說》 《民族論壇》1997年第4期

[19] 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第43頁 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20]楊寬《西周史》第549頁 1999年11月

(原文發表于《東岳論叢》1994年第6期,本次網上首發有較大改動)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0301.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