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昆侖城與窟窿城
“昆侖”在邰氏姜讀作“空窿”,而“空窿”和“窟窿”在邰氏姜通用,意思完全相同。由此可見,“昆侖山、昆侖丘”的原意就是“窟窿山、窟窿丘”。由于邰氏姜有一個天池瑤臺、三片中層丘臺、一個羊角形天闕天阿、九個大小不等的天井窟穴,西坡也是一個結構難描難畫的邰形結構,所以稱作“窟窿山、窟窿丘”,昆侖山原指人類的最早居住環境。
聞一多曾猜測昆侖是窟窿的音轉,并認為《山海經》說的西王母“穴處”為窟窿。的確是說對了,只是對窟窿的理解太狹窄,窟窿不是窯洞,而是天井。 瑤池應該是“帶有窯洞和天井的天池”,天池也不是水池,而是天臺上的地穴。昆侖山就是窟窿城,就是邰氏姜。
邰氏姜這種特有的多窟窿結構早期可能是一些天然洞穴,后來經過人工改造而成為原始人類最適宜居住的環境,多窟窿和多層臺結構的復雜程度不亞于現在的玉樓群閣。
按《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井。...河水出其東北陬,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早期人類是沿水而居,所以談論昆侖城有九個水井毫無意義,九井應為九個天井。1978年前,邰氏姜的確有9個天井,現在個數有沒有變化不太清楚,因為修西寶高速公路時曾取土于邰。五六千年來,天井的個數沒有變化,因此可以認為這些窟窿大多是天然形成的。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圖5 昆侖城與九天井
天井是一種特殊院子,也稱為天井院子或天井后院,《山海經》稱為“幽室、密室”,一般有一個入口,這個入口是一個由窯洞構成的走廊,走廊內一般有可以住人的拐窯。從走廊進入天井院子后,院子里邊又是一排向陽的窯洞群。天井內的窯洞,夏天特別涼,冬天特別暖和。走廊中的拐窯通風和透光性特別好。不同的窯洞有不同的特點。九個天井有九個走廊,昆侖邰上有五個天井。天井與地穴有所不同,是一種大地穴中的小地穴,具有回屋結構,大地穴稱為瑤池,瑤池中的回屋稱為天井。天井內一般都種有果樹或榆樹。
邰氏姜的所有崖(讀挨)邊都長滿了迎春花和椿樹,長在天井周圍的椿樹,就象一個圍屋,《山海經》稱為“玉檻”。每到初春,迎春花一齊開放,邰氏姜最耀眼的就是一層層一排排金燦燦的迎春花屏帶,金碧輝煌可能源產于“瑤池四壁,金光閃閃”。迎春花的主要作用是保護窯洞不被雨水浸透。
邰氏姜特有的九天井和五色水決定了邰氏姜就是昆侖城。各種歷史記載除了自身的矛盾外十分吻合于邰氏姜的環境。邰氏姜的五色水結構、五色水位置、五色水流向、五色水兩兩關系完全吻合于歷史記載,這表明邰氏姜與昆侖城的結構同構,就象具有相同基因的兩個人必重合一樣,邰氏姜就是昆侖城。
《海內西經》曰:“海內昆侖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
意思是“昆侖城在邰四海的西北,為天帝之都。昆侖城方圓八百“米”,高三十“米”。有一木禾樹,高14“米”,直徑1.4“米”。昆侖北隅有九個天井,每個天井都是春樹環繞,猶如圍欄檻屋。昆侖邰有一個九字坡通道,通道口有看門狗守護。百神之冢在不周山的東隅泰山,即八字隅的赤水巖,非有德明君不能葬于邰泰山。
因為這是對邰氏姜環境的描述,所以才能找到翻譯!昂取碧刂港⑹辖乃暮!6⑹辖目吡⒄脼楸倍肺弧
周前的一里等于一大步,也相當于三百仞,等于現在的0.8米。這些數據是《三海經》提供的各種數據與邰氏姜環境的比例常數。窟窿邰的原高相當于0.8×30=24米,方圓八百“米”相當于640米,吻合于邰氏姜環境。《山海經》記載的龍潭深300仞,換算下來是1米,與邰氏姜大濠深度一致。
釋氏論:“佛圖調列《山海經》曰:西海(弱水池)之南(應為北),流沙(邰氏姜沙灘)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改“西海之南”為“西海之北”,則完全吻合于邰氏姜環境。
《淮南?地形訓》:“河水(白水)出昆侖東北陬,貫渤海(大濠),入禹所導積石山(白龍嶺)。赤水出其東南陬,西(應為東)南注南海(姜水),(南海在)丹澤(雷澤)之東,赤水之東(應為西). 弱水出自窮石(弱桑),至于合黎(青、白、弱水交匯處),余波(混合水、赤水)入于流沙(靠近流沙之河,即中國河與姜水河匯合之前段),絕流沙(過了流沙)南至于海(指姜水河)。洋水(青水)出其(昆侖)西北陬,入于南海(指大濠)羽民之南(羽民指“多鳥山、白龍灣”)??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如果按照游牧觀點去理解,將會是“伏羲為了配置一副藥,先跑到大西北的昆侖山,找到黃河源頭泉后,灌上一葫蘆水;然后跑到中國渤海東面的積石山,找到赤水泉,灌上第二葫蘆水;其次不知道怎么跑,反正是找到了窮石山的弱水泉,灌上了第三葫蘆水;最后跑到中國南海,找到洋水泉,灌上第四葫蘆水”。這樣的藥的確是神藥。
遠古歷史的某些權威觀點不正是這樣嗎?看一看現代人的基因神話,而且還是公認的主流觀點。
華夏民族來源于非洲。早在一百萬年前,剛褪了毛的非洲猿人趕著羊群,連爬帶滾地翻過了喜馬拉雅山,又光著沒毛身子穿過了青海的雪域冰山和新疆的大漠隔壁,在蘭州過了黃河,到達藍田。
大約三萬前,第一批到達中國的非洲猿人又全死了。了解情況后的非洲猿人再一次趕著羊群,連爬帶滾地翻過了喜馬拉雅山,又光著沒毛身子穿過了青海的雪域冰山和新疆的大漠隔壁,在蘭州過了黃河,到了天水后,生了伏羲。伏羲長大后,又趕著羊群跑到寶雞陳倉,過來幾年,伏羲又趕著羊群跑到山東,后來趕著羊群跑到河南。反正神農也是趕著羊群這么跑,黃帝也是,少昊也是。
其實只要放棄“游牧觀點”和“地名聯想”,用微觀思維代替宏觀思維,就不會“張冠李戴”。
古人的“!本褪恰皽Y、池、濠、可徒手抓魚的地方”,按照這種理解,上述的史書描述與邰氏姜的環境完全吻合,邰氏姜的五河位置可見圖3。邰氏姜東北角、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恰有3溪一河與之對應,赤水河恰好是前面敘述的“姬水河、赤泥河、大橫水、汜水河”,弱水恰好與弱桑對應,積石山為“赤泥峴、白龍嶺”。黑水河與小橫水對應,完全符合《禹貢》:“黑水西河惟雍州”!案F石”即“窮桑、扶桑、石橋山”,“渤!睘檑⑹辖箦傲魃场敝肝己訛┥系拇髾M水,即山海經中的長沙河。“南!奔蠢诐缮系淖钅虾,亦即姜水河。
“赤水出其東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澤之東,赤水之東”本身有矛盾,“西南注南!睉獮椤皷|南注南!。原句為“赤水出于東南角,東南流,在丹澤之東,即赤水之東注入姜水河”。就邰氏姜而言,說“面有9個水井”沒有任何意義,因為邰氏姜到處是水。這里的“面有九井”實際上說的是邰氏姜的窯洞群有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千奇百怪的九個天井窟窿。有四水的說法與前面大同小異。后面部分說的是邰氏姜的一層地面上有二層臺,二層臺上有三層臺“玄圃山、邰、瑤池、天池”,三層臺上有平原,四層臺上有高原,五層臺連著天”。
《十洲記》:“昆侖山...有弱水,周幣繞山。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闊之井,西南近承淵之谷,此四角大山,實昆侖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陽三十六萬里”。這里的弱水泛指邰氏姜水系.“積石圃”就是邰氏姜大濠!按箝熤睘檠蚪枪龋俺袦Y之谷”應該理解為“皇邰、瑤池”。積石圃為東海大濠或白龍嶺。邰氏姜距咸陽不足200里,可見現在的1里相當于當時的1800里。由此可知,當時的1里就是1步。去咸陽三十六萬里就是去咸陽三十六萬步。
《十洲記》又說:“形如偃盆,下狹上廣。故曰昆侖山”。這里明確指出昆侖山不是高山峻嶺,而是天臺城池,人類的早期居住環境!百扰枭健⒊袦Y谷”都是對邰氏姜“后瑤、瑤池”的象形描述。邰氏姜的地形結構十分古怪,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說法。
《十洲記》又說:昆侖城“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臺。其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其處有...天墉城。其北戶出,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西王母之所治。...其北海外,又有鐘山,上有金臺玉闕,亦元氣之所含,天帝居治處也”。其中閬風巔是對邰氏姜北隅的寫意,類似于一種稱為“火車頭”的蛐蛐形狀。玄圃臺現在稱為西坡臺,也是人類早期的活動中心。這里的昆侖宮就是天子宮,“天墉城、承淵山、鐘山”都是對邰氏姜“后瑤、瑤池”的象形描述。
張華敘東方朔《神異經》曰:“昆侖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里,圓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邰氏姜是一個柱形地穴,又是一個山腰之臺,稱為柱也很形象,因為天帝伏羲居住稱為天柱也合理,但說銅柱,則是瞎猜。天柱上的窯洞群中確有“回屋”,回屋就是一層套一層的天井院子!熬鸥巍本褪蔷艂天井。天柱的更好解釋是,象階梯一樣的邰氏姜北山,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來得遠, 一直通往天之崖。天柱即通天之柱.
《海內西經》曰:海內(水域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天)井。“百神之所在。在八隅(八字隅、列山)之巖,赤水之際(白龍嶺)”。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南。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大濠),又出海外,東南流,入禹所導積石山(白龍灣)。青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南入海,(海在)羽民(白龍嶺)西南。弱水出西南隅以東,東流入渤海。
上文是原邏輯錯誤的修正,與邰氏姜環境同構。重要的是“百神之所在”為白龍嶺,即許許多多的天子墓都在白龍嶺。
《列子?周穆王》:“穆王不恤國事,不樂臣妾,肆意遠游。命駕八駿之乘,……馳驅千里,……遂宿于昆侖之阿、赤水之陽。別日升于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詔后世。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王和之,其辭哀焉”。《穆天子傳》三:“穆王于昆侖側瑤池上,觴西王母”。昆侖城是八駿之乘可達之地,不可能穿越隴山峻嶺,所以昆侖只可能在西安與寶雞之間。
由于馳驅千里只是一個虛數,何況過去的里與現在的里怎樣換算并不知道, 所以沒有必要把千里作為尺度,F在的里是秦始皇的里,不是西周的里。
西周的發源地是歧山不假,但邰氏姜是其祖籍,是西周向東發展的戰略要地和根據地。西周前,邰氏姜是殷都之外的最繁華城市,因此邰氏姜就是昆侖城,邰氏姜的皇邰就是瑤池。
《西山經》曰:“昆侖之丘……河水(白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大濠)。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中國河)。洋水(青水)出焉,而西(應為東)南流注于丑涂(大濠)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應為東)流于大桿(大橫水)”。
《海內西經》曰:“海內(水域內)昆侖之墟在西北……赤水出東南隅,以行其東北(自相矛盾,改為西南),西(應為東)南流注南海;河水出東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應為東南流),入禹所導積石山。洋水出西北隅以東,東行,又東北(南流),南入海(大濠,大濠在)羽民(白龍灣)南。弱水出西南隅以東,又北(改為東好一點),過畢方鳥(阪泉池)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80309.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