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堯 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古帝堯廟位于臨汾市南約三公里處。堯廟漢魏時代始建于汾西古平陽城,晉惠帝元康年間徙堯廟于汾東原上。唐顯慶三年(658)徙廟于城南今址。歷代修葺,屢遭戰亂,今存山門、五鳳樓、廣運殿、寢宮等,欞星門、儀門已毀。

山門正中門額嵌“古帝堯廟”四字,旁門東刻“就日”,西鐫“瞻云”,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向太陽,萬民瞻望如五谷盼甘霖。山門以南兩旁栽植柏樹,原東西廂房百余間無存,僅有零散豎立著的歷代碑石。西邊新遷建琉璃九龍壁一座,面東。正面聳立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樓下有三個磚券門洞直通中院,樓上重檐之下,圍設圍廊門臺,登高望遠,宮內外景物盡收眼底。頂上脊飾陶俑31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五鳳和鳴象征天降仁君,君臣團結,河清海宴,國泰民安。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亭,亭形六角,周設圍欄,井深十米,上加篷蓋,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后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F存對稱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三日鳴鹿柏,四日夜笑柏,傳說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夜笑柏或說原產于印度,每年臘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故名。

再后的廣運殿高大雄偉,為祭祀帝堯之主殿。1987年政府撥款大落架重修,廟貌嶄新。殿基高2米,長五條壓邊。殿前月臺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月臺前正中砌滾磚成坡,邊砌石條,中心嵌有二龍戲珠青石巨雕,除皇宮外,非一般廟殿所有。殿高27米,寬九間,進深五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共計77間,近似故宮太和殿。該殿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內豎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水磨青石,光潔可鑒。浮雕麒麟、獅、象、花卉、禽獸,形象逼真,刻工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中磚木神龕中,彩塑帝堯圣像,高2.8米,身著九章服,頭戴平天冠,帝王威儀,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龕臺下四大臣分立兩旁,傳說左為方季、五滿,右為單非、禾覃。龕前居中豎立兩根盤龍大往,彩塑纏柱盤龍,威嚴可怖,名曰虬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層彩樓,與大殿一體構成,新穎別致。殿內靠前墻兩分各有懸空木梯可上彩樓。登樓眺望,堯宮景色,一覽無余。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懊駸o能名”依張守節《謚法解》為:“民無能名曰神!焙笤簽榈蹐驅媽m,宮內彩塑帝堯及其夫人像。寢殿兩旁新修長廊東西各20間,供展覽參觀之用。北魏詔祀帝堯于平陽,以后歷朝“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唐堯于平陽府”。元初大規模重建,“為地上百畝,為屋四百間”,忽必烈帝詔賜其宮曰“光宅之宮”,殿日“文思之殿”,門曰“賓穆之門”,并賜白金20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明代擴建為三圣(堯舜禹)廟,清康熙帝親臨平陽詔令重修堯廟,建萬壽行官,御筆題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諾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廟會,會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堯。屆時官紳僑民隆重祭祀,三臺唱戲,廟會熱鬧非凡。戰亂以后,廟會廢止。令人遺憾的是,1997年,廣運殿被人故意縱火焚燒,火滅殿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廣運殿已于1999年復建。

古帝堯陵位于臨汾市東,郭行鄉北郊村西,距市區35公里。

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巖石丘上,澇河環繞,巖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臺,下為磚券門洞,呈樓閣式。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臺,北面為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為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為配殿。獻殿后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為標志的石碑,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歷年間修造,兩旁排列著元、明、清時代碑碣。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于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并塑唐太宗像于配殿之中,宋、元、明、清歷代修葺。傳說堯死以后,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巖丘上來,于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凈黃土堆積的陵丘。相傳獻殿后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后有洞可通懸棺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后這無人再去探究。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里有下馬莊,再東3里有上馬臺,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后廟會廢止,至今未復。

堯廟楹聯大哉為君,舉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時亮天功,功歸元首;奧若稽古,歷虞夏商周秦,而西漢東漢南漢北漢蜀漢,皆承帝祚,祚錫萬年。

堯母廟楹聯履武生神君,吞卵亦生神圣,須知大圣大神,赤帝母儀垂千古;子婦為笑后,女孫并為笑后,終讓太皇太后,丹陵慈蔭被中天。

謁帝堯廟宋·范仲淹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摘自《三晉名勝》,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本文作者:石青柏堯廟廣運殿及堯井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1478.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