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水神:共工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后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兜、三苗、鯀并稱“四兇”,被堯流放于幽州。
    
  神話人物
  
  《書.堯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歷史


  
  傳說故事
  
  上古華夏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對應這一個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發,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無窮?祷貫槿吮砻婀Ь吹珒刃慕圃p,陰謀百出,只是礙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鏟除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坑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啥關系?”大禹不愿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水里來,水里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共工一看大禹一心要治住洪水,疏導黃河,讓華夏之民過上正常的生活,頓時火冒三丈,幾乎將自己的全部神力都使了出來,中原一帶的洪水于是四處漫溢,到處橫流,洪水更大了。
  
  大禹東奔西跑,費盡了力氣,地上的水卻越聚越多,黃河水也是四處八方亂竄。有共工搗亂,黃河沒法疏導,大禹忍無可忍,決心帶領華夏之民驅逐共工。
  
  大禹把隨他治水的應龍、黃龍、白龍、蒼龍都叫來,并鼓勵華夏之民一起出戰。共工由于四處作惡,早就聲名狼藉,百姓聽說大禹要趕走共工,紛紛前來參戰。大禹帶著大家在水中攔住共工,雙方撕殺起來。
  
  整整大戰了一個月,大禹帶華夏之民輪流上陣。共工漸漸疲憊不堪,敗下陣后,倉惶而逃,大禹窮追不舍。共工看著自己在劫難逃,便向大禹下跪,發誓永遠不再侵犯華夏,再不發水行惡了。大禹心一軟,放走了共工。
  
  大禹率華夏之民趕走共工后,一鼓作氣,把洪水排完,又馬不停蹄的把黃河疏導到東海,并用太行山的石頭,在黃河兩邊筑起又高又厚,十分堅固的堤岸。


  
  顓頊帝為華夏上古時期五帝(黃帝、帝嚳、唐堯、虞舜、顓頊)之一,被稱為北方水德之帝。顓頊帝為人仁德、智慧,當時世,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顓頊帝自幼受叔父少昊的熏陶,特別愛好音樂。當他聽到八方來風掠過大地發出熙熙凄凄鏘鏘的聲音時,感覺十分悅耳,便讓八條飛龍仿效風聲而長吟,命名為《承云曲》,專門用來紀念黃帝。他又突發異想,令揚子鱷做音樂的倡導者。揚子鱷鳴聲如鼓,背上披有堅厚的鱗甲,成天躺在池沼底部的洞穴內睡覺,對音樂向來生疏。但它接令后不敢怠慢,立刻翻轉笨重的身軀仰臥,揮動粗大的尾巴敲打鼓凸的灰肚皮,發出的聲音果然嘹亮。人間受到顓頊帝的影響,用揚子鱷的皮來蒙鼓。這種鼓十分貴重,叫鼉鼓。
  
  顓頊帝時期,人們的道德已經發生了變化。顓頊帝直屬的北方三十六州道德高尚,而其它地方道德已經不行了。“君臣富貴皆由德而生”,因此,原本不停運轉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開始被牢牢拴在天穹的北邊,固定在北方三十六州上空。
  
  上古時期,華夏之民敬神拜天,因此就有很多現在人想象不到的福分。那時天、地雖也分開,但距離較近,而且還有天梯相通,這天梯即是各地的高山與大樹。天梯原為神、仙、巫而設,但人間的智者、勇士,卻能憑著智謀和勇敢攀登天梯,直達天庭。那時候,凡人有了冤苦之事,可以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訴,神亦可以隨便至凡界游山玩水,人與神的界限不是很明確的。后來由于地上蚩尤叛亂,對神不敬,擾亂天庭。為此顓頊帝命令孫兒重和黎去把天地的通路截斷,以維持宇宙秩序。
  
  大力神重和黎接旨,運足了力氣,一個兩手托天,一個雙掌按地,吆喝一聲,一齊發力,托天的盡力往上舉,按地的拼命向下壓,天漸漸往上升,地漸漸向下沉,本來相隔不遠的天地就變成現在這樣,遙遙而不可及了,高山、大樹,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了。從此,托天的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按地的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 歷史
  
  顓頊帝還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維護社會道德,規定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須先回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眾,還規定兄妹不準通婚,并讓百姓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顓頊帝的為人道德、智慧,使四方慕德而服,鳥獸盡皆感化。
  
  據《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顓頊帝的轄區非常大。“北至于幽靈,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東至于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木砥屬。”
  
  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顓頊帝的大德智慧,使善者從之,卻使邪惡及無法無天的共工恨之,共工妒忌的簡直發了狂,便糾集一些同樣鼓吹無法無天而對顓頊帝不滿的壞神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顓頊帝聞變,泰然自若,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歷史
  
  大戰開始后,顓頊帝率軍將共工部眾從天上追逐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回合過去后,顓頊帝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被殺的人仰馬翻,幾乎全軍覆沒。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不周山的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這伙賊寇的去路。這不周山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顓頊帝維持宇宙秩序的主要憑藉之一。這時,顓頊帝率軍從四面八方沖來,喊殺聲、勸降聲驚天動地,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到死還想壞一把,不顧一切后果發泄怨恨,他向不周山撞去。在轟隆隆、潑喇喇的巨響聲中,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它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折斷后,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的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路線。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以及江河東流,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情景。
  
  不周山被撞斷后,天就塌下半邊來,還露出很多大窟窿;地面也裂開了,出現一條條的深坑裂縫。在天崩地裂的情況下,山林燃燒起熊熊大火,地底噴出了滔滔洪水,周圍也竄出了各種兇猛野獸,大地就象一個人間地獄。
  
  天神女媧,看到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受到這樣的苦難,痛心極了。為了讓人們重新過上自然的生活,女媧決定去修補殘破的蒼天。
  
  這是一件極其困難繁雜的工作,女媧先在江河揀了許多五色石子,又用大火把石子燒了九天九夜,煉成紅、黃、青、白、黑五色混和的石漿,然后一勺一勺的把石漿灌進天上的窟窿,把崩裂的地方修補好。
  
  隨之的工作,便是要把天撐起來。女媧用一只大烏龜的四只腳,用來代替天柱,豎立在大地的四方,把天空象架帳篷似的撐起來。柱子很結實,天空再也不會塌下來了。
  
  女媧又趕走了到處為患的兇禽惡獸,又用蘆草燒成的灰去填塞洪水。天補好了,地也填平了,華夏之民又重新過上了自然幸福的生活。
  
  禹攻共工之戰
  
  相傳帝舜時期(約公元前22世紀),禹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部落聯盟(今河南嵩縣北黃河附近)的作戰。原始社會晚期,中原地區生活著黃帝族系的部落聯盟(今山西南部),舜為首領。當時,黃河經常泛濫成災,禍及人民。舜命禹治水。炎帝族系的共工氏部落聯盟,長期與舜領導的部落聯盟爭奪生存地域,并為治水發生沖突。于是,禹率領本部落聯盟進攻共工氏,將其擊敗并驅離治水地區,以便治水。從此共工氏再也無力與黃帝族系部落聯盟抗衡。
  
  共工怒觸不周山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與黃帝家族本來就矛盾重重。帝顓頊接掌宇宙統治權后,不僅毫不顧惜人類,同時也用強權壓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間,怨聲鼎沸。共工見時機成熟,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決心推翻帝顓頊的統治,奪取主宰神位。反叛的諸神推選共工為盟主,組建成一支軍隊,輕騎短刃,突襲天國京都。
  
  帝顓頊聞變,倒也不甚驚惶,他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一場酷烈的戰斗展開了,兩股人馬從天上廝殺到凡界,再從凡界廝殺到天上,幾個來回過去,帝顓頊的部眾越殺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駕萬道祥光由和山趕至,龍頭人身的計蒙挾疾風驟雨由光山趕至,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領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趕至;共工的部眾越殺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剩一層皮,披頭散發,一只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輾轉殺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邊僅剩一十三騎。他舉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擋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實是一根撐天的巨柱,是帝顓頊維持宇宙統治的主要憑藉之一。身后,喊殺聲、勸降聲接連傳來,天羅地網已經布成。共工在絕望中發出了憤怒的吶喊,他一個獅子甩頭,朝不周山拼命撞去,只聽得轟隆隆、潑喇喇一陣巨響,那撐天拄地的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既經折斷,整個宇宙便隨之發生了大變動: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在原來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腳,身不由己地掙脫束縛,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真實的共工
  
  除去神話,共工是在“三皇五帝”中“顓頊”時代一個比較強大部族的首領,活動在輝縣一帶。黃河的經常泛濫威脅到了部落的生存,共工率領大家與洪水英勇搏斗,他們采取“堵”而不是“疏”的辦法來治水,未能根治洪水,但是為后人治水積累了經驗。共工是我國最早的治水英雄,被后世尊為水神。共工治水表現出來的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共工與顓頊爭奪帝位的故事,后被演繹成“怒而觸不周之山”的神話。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神農氏之后,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省新鄉市輝縣市。
  
  共工的貢獻
  
  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來擋水,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失!
  
  共工氏和他的女兒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于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后,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洼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典籍相關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
  
  據《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宋羅泌《路史、后紀二》注引《歸藏•啟筮》:“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蹲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豆茏•揆度》:“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經訓》:“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痘茨献•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余緒。今河南杞縣流傳的“女媧補天”則謂:共工、祝融,女媧、棺人為兄妹。共工與祝融因吃天鵝蛋之爭,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濫,女媧乃有補天之舉,似更原始。參見“杞人憂天”。
  
  《國語•魯語上》
  
  《國語•魯語上》載: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實際上是說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聯盟的一個首領。這反映了九個氏族住在九個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說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輝縣。郭沫若說:共工氏長期活動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這個地方古代稱為九州,可能來源于共工氏的九個氏。后來,這里往西的山區中還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續下來的。
  
  《淮南子•天文訓》
  
  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黃帝之裔(《山海經•海內經》)。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淮南子•原道》);與神農(《雕玉集•壯力》);與祝融(《史記•補三皇本紀》);與女媧(《路史•太吳紀》)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
  
  《史記•補三皇本記》
  
  關于祝融與共工之戰的記載,《史記•補三皇本記》:“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
  
  共工是古代傳說中神農氏的后代、屬于炎帝一族,身為水神,共工有人的面孔、手足和蛇的身體。在黃帝的繼承人顓頊治世的時代反叛,被顓頊擊敗,共工怒而頭撞不周山(傳說中支撐世界的支柱),造成世界向東南傾斜。之后共工仍不斷地作亂(代表洪水的爆發),最后被禹治成(指治水成功)。
  
  共工氏
  
  古書中談到共工氏的相當多,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國語•周語》:“古之長民者,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昔共工棄此道也,虞于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墮高堙庳,以害天下;侍旄ジ,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壅防百川”就是筑堤擋水,“墮高堙庳”就是削平高地墊平低地,說明共工氏是個治水專家。
  
  顓頊之戰
  
  共工神話最著名的是共工與顓頊之戰。《淮南子•天文訓》:“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這一戰又被傳說為共工與女媧(見于《路史•太吳紀》)、與神農(見于《雕玉集•壯力》)、與高辛(指帝嚳,見于《淮南子•原道訓》)、與祝融(見于《史記•楚世家》)之爭,這些文獻記載似乎說明共工氏常常為患天下,共工氏部族在世代相傳的古史傳說中因此背上惡名。

  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天神。為西北的洪水之神,傳說他與黃帝族的顓頊發生戰爭,不勝,怒而頭觸不周山,使天地為之傾斜。后為顓頊年誅滅。此外還有一說,謂共工是堯的大臣,與?兜、三苗、鯀并稱“四兇”,被堯流放于幽州。
    
  神話人物
  
  《書.堯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訓》、《淮南子》:“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傳說故事
  
  上古華夏逐共工
  
  伏羲時期,在華夏有一個共工氏的部落。共工氏在天上對應這一個水神,叫共工,它人面蛇身,有紅色的頭發,性情十分暴躁、共工手下有兩個惡名昭彰的神:一個是長著九個腦袋的相柳,它也是人面蛇身,全身青色,性情殘酷貪婪,專以殺戮為樂;另一個是長的兇神惡煞一般的浮游,也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家伙。
  
  共工氏的人說話好聽的很,天花亂墜,但做起事來邪僻,表面上恭敬,實際上無法無天。共工氏的頭子叫康回,生的髦身朱發,鐵臂虬筋,身高一丈有余,力大無窮?祷貫槿吮砻婀Ь吹珒刃慕圃p,陰謀百出,只是礙于伏羲的大威大德而暫時隱忍為上。伏羲離去后,華夏之民尊奉女媧,康回因此嫉恨,倚仗自己封地的地勢高險,決滔天洪水危害中原,致使華夏天地間一片汪洋。女媧忍無可忍,決定引領華夏之民鏟除共工。
  
  華夏堯帝時期,天下洪水泛濫,在鯀治水不成功的情況下,堯派鯀的兒子禹去治理洪水。
  
  大禹領著百姓治水,一直將黃河治理到邙山東頭,再向東的河道就不好治了,因為有共工在作怪搗亂。
  
  共工是個壞水神,性情兇狠,處事蠻橫,專與華夏之民作對。它經常在心血來潮時,施展神力,呼風喚雨,用洪水傷害天下的百姓,把一個好端端的華夏弄的一片汪洋。百姓們哭天叫地,苦熬日月。
  
  大禹找到共工,勸說其不要再呼風喚雨,發洪水坑害百姓,給華夏之民留條生路,積些德行。共工根本不聽大禹的好言相勸,說:“我發我的水,和你有啥關系?”大禹不愿再理這號靈魂低劣之壞神,只好水里來,水里去,頂風冒雨,察看地形,尋找黃河向東的出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397994.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