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興兵反元號“天完”
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一天,湖北羅田縣的一座大山中,有一個高大魁梧的布販在路途中偶獲鑒鐵十斤,此人就是徐壽輝。壽輝,一名真一,羅田人,“姿狀龐厚,無他長,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蘄、黃間(今浠水縣、黃岡縣一帶)!眽圯x次日攜鐵過江,請鐵匠、麻城人鄒普勝為他打一個鋤頭。鄒普勝是袁州農民起義領袖彭瑩玉和尚的信徒。彭和尚反元起義失敗后,普勝就到處宣傳“彌勒佛下生,當為世主”。傳說他頭天夜里曾夢見黃龍蟠其鐵砧,今見壽輝蹲坐在鐵砧上,普勝覺得與夢相合,便認為壽輝當為新“世主”。普勝便對壽輝說:“今天下尚須?鋤活耶?當為煉一劍贈君耳!庇谑钱斖韮扇私Y為金蘭之交,飲酒縱談天下事,密謀舉旗反元。當年八月的一天,壽輝等在羅田縣東130里的多元山中聚眾共議反元。鄒普勝與眾共擁壽輝為首領,義兵以紅巾為號,建圣人堂于山中。附近窮苦農民紛紛投奔。很快形成聲勢浩大的起義部隊。壽輝僅一個月便攻陷蘄水路(今浠水縣)、黃州路(今黃岡縣)。十月,壽輝以蘄水為都稱帝,以鄒普勝為太師,以國號天完,建元治平,表現出以壽輝為首的紅巾軍決心要打倒元朝統治者的革命氣概。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歷史上又稱為“蘄黃紅巾軍”。
2、驅兇神建都漢陽
泰定三年(1326年)威順王寬徹普化掛著皇帝賜的金印,帶領朝廷撥的500親兵及自募的千名軍士來到武昌鎮守。威順王因擁戴元文宗有功,恃寵恣行不法,荒淫無恥,驕橫殘暴,以致民怨沸騰。徐壽輝起義后,威順王驚恐萬狀,他立即親率其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引兵至固始金剛臺攻打天完紅巾軍。壽輝部將倪文俊在金剛臺一舉擊敗威順王,活捉其子別帖木兒。金剛臺之戰有力地打擊了威順王的氣焰,使他不敢輕舉妄動。
至正十二年(1352年)天完紅巾軍西上,一路聲勢浩大,他們紀律十分嚴明,“皆短衣草履,齒木為耙,削竹為槍,截緋帛為巾襦,彌野皆赤。”這年正月,天完將領丁普郎、徐明遠攻陷漢陽,不久徐壽輝遣鄒普勝攻打武昌,經過激烈戰斗,紅巾軍攻破武昌城。威順王見大勢已去,慌忙和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乘船逃離。
為了鎮壓日益壯大的天完紅巾軍,元朝廷調動了最精銳的軍隊和地方地主武裝進攻天完國。天完紅巾軍和元軍在湖廣、江西、江浙等省的一些戰略要地,如武昌、漢陽、岳州、杭州、江州等地都進行了激烈戰斗,反復爭奪,天完紅巾軍遭受損失較大,徐壽輝等只得退避沔陽湖和蘄春山地。
至正十三年(1353年)十二月,天完紅巾軍在張士誠紅巾軍對元軍取得重大勝利的有利形勢下,再度興起。至正十四年(1354年)威順王“因屢討賊立功”,詔復鎮武昌,還其金印。威順王一回武昌便組織軍隊進攻天完國,以報一箭之仇。他令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同湖廣元帥阿思南,以大船40余艘,水陸并進,開往沔陽攻打徐壽輝主力倪文俊部。他們船載妃妾。沿路歌舞酒宴,哪知船行至漢川縣雞鳴汊,船擱淺不能行。這時早已埋伏在附近蘆葦中的天完紅巾軍分乘數百小舟沖向元軍大船。他們在靠近元軍船前點燃堆有柴草的木筏,頓時雞鳴汊一片火海。元軍大船盡皆著火,炮聲、箭弩聲、殺聲響成一片,接待奴、佛家奴死于亂軍之中,報恩奴見敗局已定,拔劍自刎,船上妃妾皆成俘虜,隨船將士幸存者極少。威順王聞報如五雷轟頂,自知難以支撐局面,再度放棄武昌,遠逃陜西。威順王另一個兒子歹帖木兒后來在岳州死于天完紅巾軍的攻城戰中。從此威順王的勢力完全被逐出湖廣一帶。
3、禍起蕭墻生內亂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天完紅巾軍倪文俊部又奪得漢陽,并在此建造宮室,以為都城,迎徐壽輝據之。這年天完紅巾軍又連續攻下澧州、衡州、岳州等地,次年又攻下峽州及巴蜀諸郡,擁軍達幾十萬。天完國又重新壯大起來了,設立國家軍政機構,中央設丞相、平章等官,以倪文俊為丞相,設中書省及六部,軍制方面設統軍元帥府管理軍隊,在地方建置上設行省,如隴蜀行省等。此時天完國銳意謀求推翻元朝政權,統一國土,以元帥明玉珍入蜀,進取云南;以將領陳友諒入吳進取閩越。后來(至正二十一年)天完國還鑄天啟通寶錢。
就在天完再度興起,軍事方面一帆風順的時候,天完國卻發生了可悲的內亂,致使天完國從此向滅亡的方向發展。
當初徐壽輝是由于有一副魁岸雄武的儀表,而被擁為首領的,但他并無政治與軍事領導能力,天完國再度興起,實權落于倪文俊手里。倪文俊,湖北黃陂人,“世業漁,因多勇,號蠻子”,作戰“每用多槳小舟,晝夜疾行,出人不意,所至克捷”。天完國再次興起,多賴其力。至正十七年倪文俊密謀在漢陽發動宮廷政變殺徐壽輝,由于倪文俊為人驕恣暴狠,撫下無恩,得不到支持。很快壽輝聞報。陰謀敗露,倪文俊只得帶走部分軍隊倉皇逃出漢陽,投靠駐黃州的部屬陳友諒。陳友諒,湖北沔陽漁民之子,“本謝氏,祖贅于陳,因從其姓”,在縣里當貼書,后聚眾造反鄉里,官兵屢討不能平,后率眾投壽輝,先仕倪文俊簿椽,后因戰功升為領兵元帥。他早就不滿倪文俊薄待,這次趁倪文俊逃來黃州,假以出迎,伏兵城門,襲殺倪文俊及其親信,“盡領其眾,而自稱平章”。于是天完國的實權又落到陳友諒手里。
至正十八年(1358年),陳友諒攻克安慶,再克龍興路并據之。徐壽輝聞訊想遷都于此,友諒恐其來不利己,不從。后友諒遣兵攻衙州,破杉關;而自引兵至江州,同月,壽輝再欲遷都江州而南下。友諒佯為出迎,伏兵于江州城西門,盡殺壽輝部屬,只留壽輝。友諒以后以江州為都,雖奉壽輝據之,卻自稱漢王,立王府于城西外。自是政權全歸于友諒,壽輝徒擁虛名。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挾壽輝東下”向朱元璋的紅巾軍發動進攻。同年五月攻下太平,接著又進駐采石磯。這時友諒已躊躇滿志,便欲篡位稱帝。他先派人佯請徐壽輝前來議事,壽輝到采石磯后,友諒密使殺手用鐵撾自后擊碎壽輝腦袋。天完國的開創人、天完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就這樣慘死于采石磯。壽輝死后,友諒以 采石磯五通廟為行宮,棄殿中神像于門外,登基于廟中,改國號漢,改年大義。屬下草次行禮于江岸,恰逢大雨,官員襪履冠服皆濡濕,不成體統,觀者無不沮喪。
4、天完覆滅說功過
陳友諒殺徐壽輝后,天完紅巾軍發生分裂。據川蜀的天完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斷絕與友諒的關系,他稱:“陳友諒、倪文俊同在徐朝為臣子,今弒逆,予當討之。”遂令部屬莫仁壽領兵守夔關,絕不與通,立徐壽輝廟于成都城南,春秋奉祀,眾推明玉珍為隴蜀王。
徐壽輝有一大將趙普勝為人驍勇,善用雙刀,人稱雙刀趙。陳友諒極忌之,壽輝死后,恐其有變,乃詐以會軍議事,普勝不知詐,聞友諒來,殺羊煮酒登舟慰勞,被友諒伏兵殺死。至此天完紅巾軍力量已大大削弱,友諒稱帝后與朱元璋在江西湖北一帶激戰四年,一直難以取勝。友諒部屬李明道對此有正確評估,云:“陳友諒自弒徐壽輝,將士離心,政令不一,驍勇之將趙普勝者,又忌而殺之,雖有眾不足用。”而朱元璋對此了如指掌,揚長避短,終于打敗陳友諒。友諒在鄱陽湖水戰中中流矢貫睛及顱而死,不久全軍覆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天完紅巾軍所建立的政權,最后被朱元璋消滅。盡管如此,它在元末農民起義斗爭中建立的輝煌業績是不容抹掉的。友諒殺壽輝稱帝“群下多不服而叛、遂至滅亡”,但他有勇且有權術,為推翻元朝統治而奮斗,不失為天完國的優秀將領。至今,陳友諒墓還保存在武昌蛇山山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0352.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哥征宋
篤哇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