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吳王夫差劍究竟如何鑄造?2500年后仍寒光逼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五代十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的《考工記》,出現了世界上最早關于青銅合,金配比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 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刀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消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贝颂 的“金”即為青銅或純銅。表明占人經過鑄造實踐,最遲在春秋時期,工匠己能根據青銅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選用不同的銅、錫配比,使青銅器物的性能達到相應的 使用要求。但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凈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因而不同匠師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會不盡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 象。

吳王夫差劍

  所有的鑄劍大師都知道,10%的含錫量是一個分界線,超過與否,難度是天壤之別。經測算,出土越王劍的含錫量高達17%~19%,這是青銅劍制作工藝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古人是怎么做到的,至今無人能破解。

  (3)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后,將之裝入坩堝熔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為一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去除附著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犊脊び洝穼Υ擞休^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 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升高,銅全部熔化,銅量大于錫量,因此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大多汽化蒸發,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后"可鑄也"。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后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于此。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重復煎煉。

  (4)澆鑄。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待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型了。

  (5)鑄后加工。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粗糙,故卸去鑄范后,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韌)也,黃白雜則堅且,良劍也。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于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采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采用含錫量較 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這種劍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 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于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吳王夫差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于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于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于一般銅劍,含錫量 高于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制作整劍,勢必過于柔軟或過于剛脆,但以之分別制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 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水平。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故有人稱之為"兩色劍"。由于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08012.html

相關閱讀: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