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王八年(公元前537年),楚采取聯越制吳之策,率諸侯、東夷及越大夫常壽過伐吳,從此拉開了吳、越之戰的序幕。當吳破楚入郢之時,越即乘吳國空虛之機,抄吳后路,興兵伐吳。吳回軍擊越,越始退兵。
吳破楚入郢戰役以后,中原無伯主,諸侯陷入自相混戰狀態。而此時,吳興起于東南,越繼吳而起。吳、越毗鄰,兩國互爭三江五湖之利。于是,吳、越的戰爭就構成了春秋后期歷史的主要內容。吳在破楚入郢之后,開拓疆土,北接齊、魯、宋,西達陳、蔡、駕邑(今安徽蕪湖西)、宛邑(今安徽宜城縣),與楚相鄰,南抵杭州灣北,與越接境,都于吳(今江蘇省蘇州市)。吳王闔廬、夫差時,有賢臣孫武、伍員輔佐,國力空前強大。
越國疆土小于吳,南至句無(在今浙江省諸暨縣南),北至御兒(在今浙江省崇德縣東南),東至鄞地(今浙江鄞縣),西至姑蔑(今浙江省龍游縣南),都會稽(今浙江紹興縣)。
越在允常時期(公元前520年?前496年在位),因得賢臣文種、范蠡輔政,國勢強大,始成為吳國大敵。吳、越領土接壤,同為“斷發文身”之族,不是吳滅越,就是越滅吳,所以二國的爭霸戰爭是不可避免的。一、.吳、越?李之戰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越王允常死去,吳王闔廬積多年的怨憤,乘喪起兵伐越。越嗣王勾踐率兵抵御,雙方在?(zuì,音醉)李(今浙江嘉興縣西)擺開戰場。勾踐見吳軍陣勢嚴整,命令敢死隊沖鋒,為吳軍擒獲。再次組織敢死隊沖鋒,又為吳軍所擒,而吳軍陣勢仍然巋然不動。勾踐見二次沖鋒不能成功,另派罪人排成三列,各持劍注于頸上,走到吳軍陣前說,現在吳、越二君交兵,臣等違犯了軍令,在君的隊列前面行為不果敢,不敢逃避刑罰,謹敢自首而死,于是都自刎而死。吳軍注目觀看,驚駭不已。勾踐抓住機會,突然進攻,大敗吳軍。越大夫靈姑浮揮戈攻擊吳王闔廬,斬落他的腳趾。闔廬身受重傷,在敗退途中,死在陘地,距?李僅七華里。闔廬臨終命其子夫差:一定不要忘記越國的仇恨。?李之戰,雖然以吳敗越勝告終,但當時吳國領土廣大,兵強馬壯,實力遠超過越國,越并不是吳國的對手。然而,越卻戰勝了吳國,這就教育了吳國的執政者,要爭霸中原,必先滅掉越國,以掃除后顧之憂。由此又引發了吳、越夫椒之戰。
二、夫椒之戰
自吳王闔廬戰死,夫差即發誓為父報仇。他派人站在庭中,每逢他出入,那人就對他說:“夫差!而忘越王之殺爾(你)父乎?”夫差回答說:“唯。不敢忘!眳侨找咕毐,準備報復越國。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聽說夫差日夜練兵,準備伐越,想先發制人,趁吳兵未出,搶先伐吳。大夫范蠡勸諫,勾踐不聽,說:“吾已決之矣!彼炫d兵伐吳。吳王夫差聞訊,征發全部水陸軍迎戰,雙方在夫椒(今江蘇蘇州市西南太湖中的椒山)展開激戰,越軍大敗。吳乘勝直搗越都會稽,攻破會稽城。越王勾踐率殘兵五千人退保會稽山,吳軍將勾踐團團圍住。(勾踐在危難中問計于大夫范蠡。范蠡要勾踐卑辭厚禮向吳請和;如吳人不許,即舉國降吳,以身追隨吳王。勾踐從其計,派文種赴吳軍乞和。
夫差想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進言說:“天以越賜吳,勿許也!本途芙^了越國的要求。
文種回報勾踐,勾踐想殺妻子、焚寶器,力戰而死。文種知道吳國的太宰?素與伍子胥不和,就利用這個矛盾,勸阻勾踐說,吳國的太宰?貪婪,可以利誘,請私下里求他,可以成功。勾踐就命文種帶上美女和寶器,私下獻給太宰?。太宰?接受賄賂,就領文種去見夫差。太宰?勸吳王說:“越以服為臣,若赦之,此國之利也!蔽樽玉阍俅畏磳︽藕,說:現在不滅越國,以后必然后悔。勾踐是賢君,范蠡、文種是良臣。他們若再回到越,將會叛亂啊。夫差不聽,終于與越議和而后退了兵。夫椒之戰是吳滅越的最好時機,而翦滅越國則是闔廬多年來一貫堅持的基本戰略目標。但是,夫差目光短淺,聽信讒言,輕率地放棄了這一根本戰略目的,這就為后來越國滅吳埋下了禍根。F三、越滅吳之戰
越滅吳之戰,由三個主要戰役組成:其一,越襲吳都之戰;其二,笠澤之戰;其三,圍攻吳都之戰。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降吳后,勾踐留文種守國,自與范蠡入吳,在吳執賤役三年,于周敬王二十九年正月始被吳遣放歸國。勾踐歸國后為報仇雪恥,與范蠡、文種共同策劃復興國家的大計。在內政方面,采取了以下幾項措施:其一,獎勵生產,充實國力,“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其二,獎勵蕃衍人口,“令壯者無娶老婦,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有生多胎者,國家撫養;其三,照顧孤子、寡婦、疾病、貧困者家庭,國家發給廩食,教育其子弟;其四,尊賢禮士,延攬人才,對于“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對于四方之來士,必告先君之廟,以禮招待。在外交方面:其一,遮掩越國的實力;其二,鼓勵吳國北上伐齊、晉。吳已與楚國結下深仇大恨,再伐晉、齊,是結怨于三國。相反,越則“結齊、親楚、附晉”,聯合三國以制吳。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憤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于強大起來。
吳在降服越國以后,即開始向中原發展,自周敬王二十六年至周敬王三十六年十年間,先后六次出兵北上,伐陳、伐魯、伐齊。其中尤以周敬王三十六年代齊的艾陵之戰最為著名。是役吳國出動四軍,夫差自將中軍,大夫胥門巢將上軍,王子姑曹將下軍,大夫展如將右軍。齊國出動三軍:國書將中軍,高無丕將上軍,宗樓將下軍。五月二十七日,雙方展開大戰。吳右軍擊敗齊上軍,齊中軍擊敗吳上軍。但吳上軍得到吳中軍與王卒的支援,扭轉局勢,大敗齊軍。吳俘獲齊中軍將國書及大夫公孫夏、閭丘明、陳書、東郭書等,并獲革車八百乘、甲首三千。
當吳國出兵伐齊時,越為施展疲吳之計,勾踐親率其眾朝吳,向吳王及將士饋贈禮品,吳人皆喜。唯大夫伍子胥諫阻吳王出兵伐齊,吳王不聽。吳王夫差勝齊歸來,用太宰?讒言殺了伍子胥,專用太宰?。吳國從此也就走上滅亡之路。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命王子地、王孫彌庸輔佐太子守國,親率國內精兵北上,與晉在黃池爭盟。越王勾踐趁此機會,發習流(水軍)二千人、教士四萬人、君子六千人及諸御千人討伐吳國。兵分兩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統帥,循海而逆入淮河,以斷絕吳兵歸路。另一路由勾踐統帥,逆吳江而上,攻擊吳都。六月十一日,勾踐先頭部隊由疇無余、謳陽率領,先攻至吳國郊區。吳將王孫彌庸看見越軍打著他父親的“姑蔑之旗”,即要求出戰,吳太子友不允許。但彌庸不聽,于二十日率兵五千出擊,王子地幫助他,雙雙得勝,彌庸俘獲疇無余,公子地俘虜謳陽。勾踐大軍趕到,王子地則入城防守。二十一日,兩國再次交戰,越軍大敗吳師,俘虜吳太子友、王孫彌庸、壽于姚。二十二日,越軍攻入吳都,焚毀姑蘇臺,盡獲吳國大舟。吳派人向夫差報告國內敗訊。夫差為防止此事泄露,在帳幕中連殺七個知情者滅口。_七月六日,夫差在黃池擺下赤、白、黑三個萬人大方陣,以兵威脅晉國,爭得先歃血主盟的角色,然后回師。吳軍回國后,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憊,無力再戰,就派太宰?向越求和。勾踐見吳軍主力尚存,勝負不可預料,遂于吳國媾和后班師。吳、越雖然媾和,但吳國因長期爭戰,又經此打擊,國力大為削弱。吳、越力量的對比,吳國已由優勢轉化為劣勢。夫差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佯作息民姿態,暗中作戰爭準備。四、笠澤之戰。2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吳國遭受旱災,“大荒薦饑,市無赤米,而?鹿空虛”,人民移往東海之濱,以就蒲蠃之食。越大夫文種乘機獻伐吳之計。勾踐接受文種之計,起兵伐吳。臨行簡選精兵,命一家兄弟四、五人在軍中者返回一人,命將患疾病者、老弱者、智力不足以聽命者遣返歸家。同時斬殺畏縮不前者。號令軍中:有“歸而不歸,處而不處,進而不進,退而不退,左而不左,右而不右”者,“身斬,妻子鬻”,以統一號令,使全軍皆有致死戰斗之心。
|勾踐率越軍大舉攻吳,吳王夫差則率軍到笠澤江(今江蘇吳縣松江)抵御。吳在江北,越在江南,兩軍夾江水布陣,準備明日在江上水戰入夜后,勾踐抽出部分兵力組成左、右兩隊,令左隊銜枚溯江而上五里,就地待命;令右隊銜枚順江而下五里,就地待命。夜半,令左、右兩隊鳴鼓渡江,在水中央待命。
吳軍獲訊越軍分兩隊渡江,準備夾擊吳軍,不等到天明,也將軍隊分為二部,以抵御越軍。
越王遂率三軍,以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主力,偷渡過江,不鼓不噪,突襲吳中軍,吳中軍大亂,于是潰敗。越左、右隊趁勢渡江追擊。(吳軍三戰三敗,退保吳都。吳國大片土地淪落入越。
五、越國攻吳都之戰。
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踐發兵侵楚,目的在于欺騙吳人,使他們不做戰爭準備。楚公子慶、公孫寬率軍阻擊越軍,越軍旨在欺吳,所以迅速撤回。
次年,十一月,越王勾踐率大軍包圍吳國。當初,吳公子慶忌屢次勸諫夫差,要他改變窮兵黷武政策,以免吳國遭到滅亡慘禍。但夫差不聽,公子慶忌即遷到艾邑(今江西修水縣西)居住,后來又到楚國避居。他聽到越軍圍吳的消息,便回到國內,想除掉不忠于吳國的大臣,而與越國媾和。而夫差則把他殺了。越軍包圍吳國三年,吳軍不戰自潰。吳王僅率親近衛士與大臣,突圍西上姑蘇臺,派王孫雒向勾踐請和。勾踐不忍心滅吳,準備答應媾和。范蠡諫阻勾踐說:“今君王不斷,其忘會稽之事乎?”勾踐醒悟,拒絕吳國的求和。夫差則輪番派使者前來,言辭越來越謙卑,禮節越來越恭敬。勾踐又動了心,想答應媾和。范蠡進諫說:“孰使我早朝而晏罷者,非吳乎?與我爭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吳耶?夫十年謀之,一朝棄之,其可乎?”并左提鼓,右援?,代替勾踐回答吳國使者說:“昔上天降禍于越,委制于吳,而吳不受。今將反此義以報此禍,吾王敢無聽天之命,而聽君王之命乎?”打發走吳國使者。范蠡不報告越王,即率兵攻下姑蘇之宮,俘獲吳王。勾踐要把吳王送到甬東(今浙江定?h東之翁山),賜給夫婦三百人,以奉養天年。夫差嘆息說:“孤老矣,焉能事君?”隨即自殺,吳國滅亡。勾踐滅吳后,盡并吳國土地,乃率軍北渡淮河,在銅山(今江蘇省銅山縣)會見晉、齊諸侯,并遣使致貢于周。周元王派人賜勾踐祭肉,命他為侯伯。勾踐把吳人侵占陳、宋二國的土地歸還陳、宋,把吳屬淮河上游的土地送給魯國,把吳屬泗水以東的五百里土地送給楚國。于是,諸侯畢賀,勾踐遂號為霸王,成為春秋史上最后一位霸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11412.html
相關閱讀: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