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開溝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與貢獻 武家政
自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來,隨著我國考古事業不斷地進步,迄今發觀遠古時期的文化遺址似滿天星斗,數量之多、分布之廣,顯示出中華起源的多元性。其中在內蒙古地區一批重大的考古發觀,揭示了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先民們創造的草原文化,不但歷史久遠、內涵獨特、而且曾產生過廣泛的影響。史實證明,草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源之一,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交相輝映,融合聚匯,共同造就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北方草原文化集中發源地的內蒙古自治區,如果說東部是以赤峰地區的興隆洼遺址、趙寶溝遺址、紅山文化為翹首,那么在中南部則是以鄂爾多斯地區的河套文化、朱開溝文化和以鄂爾多斯青銅器為代表的北方青銅文化為標志。距今約七萬年前,屬晚期智人階段的“河套人”為主體的河套文化,證實了北方草原地區確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發祥地之一。而內涵更為豐富的朱開溝文化在其演進交流過程中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和貢獻卻鮮為人知,其彪炳千古的業績,理應受到世人的關注和重視。
一
朱開溝位于鄂爾多斯東部今伊金霍洛旗納林塔鄉。1984年至199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4000平方米內進行了四次發掘,共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房址83座、甕棺葬19座,出土可復原陶器約510件、石器270件、骨器420余件、銅器50余件。另外還采集到了大量可供鑒定種屬的動物骨骼等。根據對出土的遺址、遺物的綜合分析,可知朱開溝遺址的時代上限相當于距今4200年的龍山時代晚期,下限約相當于距今3500年的商代前期,整個遺址前后延續了800年。在累積的七層文化堆積中,分別代表了從原始社會晚期至商代早期的幾個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自成一相對完整的體系,內涵豐富,特點鮮明。鑒于朱開溝遺存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被學術界命名為“朱開溝文化”。
朱開溝文化的發現面世,證明在距今4500年以降,在以鄂爾多斯地區為中心的區域內,集聚著一支具有明顯自身特征的人類集團,其社會經濟早期主要以農業為主。朱開溝遺址出土的大量豬、牛、羊等動物骨骼,顯示已擁有發達的養畜業。而出土眾多的?、小方杯、圓杯、三角杯等陶制酒器,證明釀酒業已相當成熟,這說明支撐家畜養殖和釀酒業生存的原始農業生產興旺發達。另外,朱開溝文化遺址中發現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炊、食、飲、貯、盛陶制器皿應有盡有,而且形制復雜多變、制作工藝高超,說明專業制陶已形成規模。陶器燒制技術的先進,自然也為后續青銅冶煉和鑄造的興起,創造了有利條件并奠定了必要的基礎?脊虐l現從朱開溝文化中期開始,就已經出現了耳環、指環、臂、釧、針、錐等青銅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到晚期時,還出現了青銅戈、短劍、刀、鏃、護牌等兵器和工具,擁有了青銅鑄造技術。這些活生生的史實說明,居住在朱開溝遺址的人類群體,在保持本地區文化基因的同時,吸收來自周鄰地區人類群體的文化因素,共同創造了鄂爾多斯地區原始社會末期輝煌的歷史篇章。同時,從考古發現墓葬中,有少數木槨、棺葬具,有夫妻合葬及妻、妾殉葬墓,還有甕棺葬,顯示出男女有別和貧富的分化已導致其社會地位出現高低之分。這些都表明,朱開溝遺址的社會發展階段,已處于父權制高度發達的“古國”?指高于部落穩定、獨立的政治實體?文明的后期,并不遜色于中原地區同時期人類集團的發展進步,已步入文明社會的大門。然而,當時的朱開溝先民們并沒有像中原地區的夏、商族人一樣,率先完成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轉變,進入“方國”?指比較成熟、發達的統轄多個“古國”,獨霸一方較為高級的國家?文明階段,其主要原因是遭受逐漸惡化的自然環境的制約,嚴重阻滯了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導致了朱開溝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歷史性轉折。
經過考古人員對朱開溝各段地層中殘存的古代低等草本植物孢粉的分析,隨著公元前2000年前后發生在西部干冷氣候的東侵,生活在朱開溝的先民們面臨著由氣候濕潤向干燥變冷的嚴峻考驗,在自然生態環境已不能完全適應農業生產需要的情況下,主動適時地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形態,不斷擴大家畜養殖,特別是對牛、羊等食草動物的飼養,以彌補農業不可逆轉的欠收。經考古發現的動物骨骼數量證實,朱開溝先民飼養豬、羊、牛的比例已分別達到總量的34%、35%及15.7%,家畜養殖地位的明顯上升,推動經濟形態由農轉牧或半農半牧,社會經濟主導地位最終被牧業經濟所取代。從而,中國北方的畜牧業文化首先在鄂爾多斯地區從以農業文化為中心的仰韶文化圈中分離脫穎而出,率先完成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隨著經濟形態的轉變,自然導致人們生活方式和習俗的變化,這一重大改變的標識物,便是出現了最具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鄂爾多斯青銅短劍、刀,還有蛇紋瓦鬲、砂質帶鈕罐;形式多樣的以壓制、剝制、琢制和磨制相結合的細石器,以及以骨為柄,以石片為切刃捆擲而成的復合式砍削器,這些物證,都在朱開溝遺址的發掘中,展示出了歷史進程轉折的本來面目。尤其是朱開溝遺址中出土的青銅短劍和刀的造型特點與在鄂爾多斯和鄰近地區發現數量可觀的鄂爾多斯青銅刀、劍的特征如出一轍,至今考古界沒有發現早于或與朱開溝同期冶煉鑄造鄂爾多斯青銅器的文化遺存,這表明朱開溝就是孕育鄂爾多斯青銅器的搖籃。正是在鄂爾多斯地區以朱開溝為中心發生了這些歷史發展的重大轉折,中國北方從此展現出中華游牧文明的曙光,引發了以農耕為主中原華夏諸族與以游牧為主北方民族的分野,以畜牧業為社會主導經濟的中國北方民族由此正式登上了歷史大舞臺。這就是在商代甲骨卜辭中經常出現“方”、“土方”、“鬼方”等這些北方民族“方國”稱謂的原因。隨著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壯大,擁有廣闊天然牧場和蘊藏豐富的生產和生活資源——食鹽的鄂爾多斯地區,就一直成為中國北方眾多游牧民族的發祥地、根據地和聚結地。研究歷史文獻可知,無論是環套鄂爾多斯地區的黃河,還是最早出現在鄂爾多斯地區南緣的趙長城和秦長城,繼而之后的明長城,既是中原與北方民族政治勢力的分界線,又是南北經濟利益的連接線。數千年前,就在這塊熱土上上演了許許多多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游牧文明對抗、碰撞、相融的悲喜劇,出現了許多芳名永駐在中國歷史上的風流人物,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和人文遺跡。這種持續了幾千年的沖撞與交融,曾推動秦漢大一統帝國的建立,使秦漢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開拓性。即使隨后進入魏晉南北朝直到唐朝中葉,在近六百年間,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的沖突與整合,仍然是融鑄中華文化的主流,最終在北方民族游牧文化的補強與復壯下,唐朝帝國登上了中國古代文化史上壯麗的峰顛,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輝煌?梢姰a生于北方的游牧文化?草原文化?曾對中華文化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那么,其中與通向中原腹地通道相連,孕育北方游牧文明發源地的朱開溝文化自然功不可沒,它以推動古代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社會大分化,形成了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長時期的對峙與融匯,從而對我國古代社會發展走向的影響和中華文化的形成產生了劃時代的意義。
二
在朱開溝遺址出土的眾多陶器中,有一種造型特別的器皿十分引人注目,那就是由三袋空足作支腳結合而成的瓦鬲?Lì音利?。經考證瓦鬲最早作為遠古先民的炊具唯有在中國發現,大約起源于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距今約四五千年間,消失在公元前四至五世紀之間,也就是春秋戰國的孔孟時代。所以,瓦鬲自起源到消失的整個過程大約貫穿于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前半段,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代表性化石,它對于追溯和考證中華古文化和古文明的起源與流變,顯然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搞清楚瓦鬲的起源地,自然就成為考古學家們長期追蹤的重要目標。
經大量的考古發掘證實,鄂爾多斯地區分布著距今約六千年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北支的文化遺存,與中原地區有著共同的古文化淵源。貫穿于整個仰韶文化始終的典型陶器小口、腹大的尖底瓶與瓦鬲在鄂爾多斯地區已有多處被發現出土。然而,在朱開溝遺址中發現的瓦鬲不僅數量多?占全部出上陶器五百余件的半數以上?,而且造型別致多樣,伴瓦鬲出土的還有??jiǎ音甲?、??hé音和?和三足甕等。這些三足陶器制作工藝十分嫻熟精美,具有明顯吸收中原仰韶文化因素影響的痕跡,但保持自身演變發展序列的完整性卻清晰可辨,展示出了瓦鬲文化在鄂爾多斯地區極盛時期炫目的燦爛,引起了考古專家們極大的關注。1984年,從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就開始破譯瓦鬲“天書”的我國考古界泰斗、考古類型學奠基人蘇秉琦先生,在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對仰韶文化晚期的尖底瓶和兩件尖腹底??原始鬲?殘片鑒定后,作出了由尖底瓶與源于鄂爾多斯地區土著文化三足甕相結合,誘發了三袋足瓦鬲誕生的推論①。當時光的指針向前走了14年后的1998年,鄂爾多斯博物館為配合黃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在準格爾旗寨子圪旦地區的石城和祭壇考古中,發掘出土了喇叭口圜底瓶,此瓶底部從原尖底瓶的尖錐狀演變成了帶一小圓錐的圜底狀,這與原始瓦鬲尖腹底?的底部十分相象,這一發現連接了由尖底瓶向瓦鬲演變過渡鏈條中關鍵的一環,成為蘇秉琦先生推論瓦鬲誕生于鄂爾多斯地區的有力旁證。雖然還無法證實瓦鬲的具體起源地就是朱開溝,但是,從朱開溝遺址中挖掘出自成系列的由鼓腹大三袋足瓦鬲演變而成的花邊鬲、蛇紋鬲、單把鬲及三足甕等陶器,展示出了距今四千年前后,鄂爾多斯地區以朱開溝為代表的“鬲文化”已發展到頂峰的地位。經考古研究證實朱開溝三袋足瓦鬲已成為內蒙古中南部鄂爾多斯地區土生土長的一種文化因素,也是朱開溝文化自身諸多瓦鬲遺存的主要母體。
現代考古發現和研究表明,以南北走向的太行山為界,東部為面向海洋的鼎文化區;西部為面向內陸的鬲文化區?包括仰韶文化的尖底瓶?;太行山北端長城以北的西遼河流域為面向草原的筒形罐文化區。而鄂爾多斯地區正位于這三大文化區的中介地帶,故該地區不僅是各個時期各種文化因素易于匯集的地區,也是記錄著各個時期各種文化向東、西、南、北傳播或滲透頻率最高、最清楚的地區。鄂爾多斯地區地理位置的特殊和優勢,為朱開溝文化的蔓延提供了優越的條件。經考古證實,朱開溝文化的明顯南移,發展成了晉、陜黃河兩岸的李家崖的商文化遺存,向西南影響到關中北部耀縣一帶的商文化遺存,向東影響到河北北部一帶商周之際文化遺存……②朱開溝文化的南下對中原農耕文化的反哺,將其文化代表性器物之一的三袋足瓦鬲扎根中原,并以其炊、貯的實用性廣為傳播,對于黃河流域龍山文化時代“鬲文化”的興起,并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顯然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殷商王朝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漢字。甲骨文是殷商統治者占卜吉兇刻在甲骨上的卜辭和有關的記事文字,在其中大批的形聲字中,有兩個容器的形象:和格外引人注目。前者是尖底瓶的圖示,是“酉”字的象形字,后者就是瓦鬲的圖示,是“丙”字的象形字,這二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具有“天干”和“地支”組成部分的特殊身份。古代先民們用十個天干?甲、乙、丙、丁……?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循環相配組成六十組?甲子、乙丑、丙寅……?,用以記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復始傳承至今。這種特殊的歷法記時引出的記事在古代占卜、祭祀活動中不可缺失,可見酉字的象形實物尖底瓶和丙字的象形實物鬲,共同被刻在占卜祭辭的甲骨上決非偶然,這說明尖底瓶和瓦鬲在當時既是生活的用具,也是祭祀神靈盛放供品的禮器。在夏、商、周上古三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戰爭是政治中的頭等大事,祭祀中的禮器成為統治者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后來延續到青銅時代由青銅鑄造的殷式鬲、周式鬲在中原紛紛出土,則進一步證明起源于鄂爾多斯地區的瓦鬲,對中原地區同時代的古人類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它和另外一種器物鼎,最終一起成為象征中國奴隸制社會權力核心的兩大祭祀禮器,形成了影響中華歷史文化和文明進程數千年的“鼎鬲文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0469.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