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物證明,吳越青銅兵器確實精湛無比,除了鋒利堅韌外,還集中了許多杰出的裝飾技術,如菱形紋飾、火焰紋飾、鑲嵌寶石琉璃等技術,其中劍首同心圓裝飾尤其令人嘆為觀止
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善于鑄劍,出現了許多傳奇式的鑄劍大師,并在史籍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如歐冶子和干將、莫邪夫妻。尤其是干將夫妻鑄劍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近年來考古發掘中獲得的吳越銅劍,更是提供了有力的物證。其中,吳國有銘兵器已經出土不下百件,在湖北、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都曾發現過,有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還有吳王夫差之子"姑發間反"劍等。但遺憾的是,作為春秋吳國晚期政治中心所在地的蘇州,卻從未出土過。不久前,蘇州博物館宣布,蘇州市人民政府出資4250萬元,征集的58件臺灣"古越閣"舊藏青銅兵器,于2014年12月18日至2015年3月22日在"吳鉤重輝??蘇州博物館藏吳越青銅兵器特展"上亮相,讓世人得以一睹它們的真容。這批文物征集部分共計27件組,還有31件組為"古越閣"主人王振華、王淑華夫婦慷慨捐贈。
在這批兵器中,最重要的一件當屬被稱為"吳老大"的吳王夫差劍,是目前已知存世的9柄吳王夫差劍中保存最完好的,堪稱國寶。
吳王夫差劍為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前495至前473在位)時制造的一系列青銅劍。作為大名鼎鼎的吳國君王,夫差在歷史上的記載和傳說故事頗為豐富。他在公元前473年戰敗自殺,國家隨之滅亡,象征著權力的吳王夫差劍也散落民間。傳說中,吳王夫差劍是削鐵如泥、吹毛自斷的珍寶,而蘇博此次得到的這把吳王夫差劍通長58.3厘米,身寬5厘米,格寬5.5厘米,莖長9.4厘米,劍身寬長,覆有藍色薄銹,刃鋒極犀利;近鋒處明顯收狹,雙刃呈弧曲形;中起脊線,兩從斜弧面;劍格作倒凹字形,飾獸面紋,鑲嵌綠松石,一面已佚;圓莖實心,有纏緱痕跡;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纖細的凹槽,遺存少量綠松石;圓盤形首,鑄有多圈精致峻深的同心圓凸棱;劍首以不同成分之合金青銅分鑄后再銜接劍莖而成;劍身近格處鑄有銘文兩行十字:攻?(吳)王夫差自乍(作)其元用。
博物館工作人員透露,這柄吳王夫差劍鑄工精致,歷經2400余年仍完好如新,無比鋒利。此前的藏家曾經做過實驗,把一張A4紙放在桌上,沒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紙的情況下,劍刃只在紙上輕輕劃過,紙便立刻被割成了兩半,可見其鋒利的程度。
青銅劍的起源
劍作為兵器,開始受到重視,是西周以后的事。也就是在那一時期,劍的形制有了新的變化?脊虐l現的春秋早期青銅劍,都是柱脊劍,也就是由圓柱體的莖,直向前伸延而形成劍身的凸脊,只是有的劍莖上裝有劍首,有的沒有,形體都比較短,一般在28至40厘米之間。這樣類型的劍只適于前刺,而不適于劈砍,更像是匕首,所以也稱它是一種"直兵",是一種防范非常的衛體兵器。西周時期的戰爭以車戰為主,兩軍對陣時,首先用遠射的弓矢,待到戰車錯轂格斗時,多以長柄的戈、戟、矛、鉞為主。劍,這種僅有幾十厘米的手握短兵器,在當時不占重要位置。從考古發現中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劍的出土數量與銅戈數量相差很大。
但在江蘇南部到浙江北部地區出土的同一時期青銅短劍,卻與中原地區的劍有明顯區別。劍莖實芯,有的飾有花紋,莖端有較大的圓首,劍身中脊隆起,前鋒尖細,兩側刃已呈現兩度弧曲的雛形。這種側刃的弧曲,是吳越青銅劍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23623.html
相關閱讀:“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