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害,包括霜凍和雪災。霜凍是元代北方較嚴重的農業災害,而雪害(白災)對北方畜牧業的危害比黑災(無雪)更嚴重。這里所說的北方,指中書省和嶺北、陜西、遼陽等行省,及河南行省的河南府、淮安等10路府;時段從中統元年(1261)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止,共108年。主要分析霜凍和雪災的時空分布特點,兼及黑災及暖冬的相關問題,以供研究農業和氣候變遷問題的參考。同時敘述當時的減災措施,以說明封建國家指導生產、維護社會穩定的社會職能。
霜凍殺禾桑:元代霜凍災害如何分布?
農作物霜凍 在統計時段內共有44個霜凍年,差不多每兩年半就有一年發生霜凍。根據發生時期,霜凍可分為早霜凍和晚霜凍。由溫暖季節向寒冷季節過渡時發生的霜凍為早霜凍或秋霜凍;由寒冷季節向溫暖季節過渡時發生,為晚霜凍或春霜凍。元代北方霜凍,有的年份,兩種類型的霜凍都有發生,這樣在44個霜凍年份中共發生58次(月)霜凍。農作物如禾麥菽霜凍,發生于除一月和十二月以外的所有月份中。在44個年份中,發生于四、五月的春霜凍(晚霜凍)分別是5年和7年,主要影響麥類如大、小麥的拔節、開花和灌漿,危害豆類的苗期生長。文獻記作“殺麥”、“殺麥禾”、“殺菽”,表示損害程度嚴重。這種重霜凍造成減產甚至絕產,該收的夏稅收不上來,州縣官逐級上報中書省或各行省,并申請減免地稅或請求糧食救濟。發生于七和八月的秋霜凍(早霜凍)分別是11年和10年,主要危害尚未成熟的谷類,如粟、黍、稷、粱,和未收獲的露地蔬菜。文獻記作“殺稼”、“害稼”、“殺禾”。
霜凍
霜凍次數和時段不僅表示氣候寒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且還可以作為反映氣候寒暖變化的良好指標(李克讓主編《中國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海洋出版社1992年)。108年中,農作物霜凍有38年,平均2.8年一遇,13世紀后40年有13個農作物霜凍年,平均3年中就有1年發生霜凍;14世紀的68年中有25個農作物霜凍年,平均2.7年發生1年,說明14世紀前期比13世紀后期霜凍頻率增大了。按照每10年中的作物霜凍積年來看,14世紀前期霜凍年比13世紀霜凍年明顯增多,這或許可以作為14世紀比13世紀寒冷的佐證之一。
元代北方地區農作物霜凍,多為局地災。霜凍地區隨緯度而變化,發生霜凍頻繁的地區為:大同、太原、臨汾,河北中部,平灤、遼陽,山東中部,奉元地區?傆44年中,共有30多個路和樞密院所轄諸衛屯田受霜凍。
霜凍發生,有緯度、地形、天氣、農作制度等多方面因素,俗話說:“雪打高山霜打洼”,北方低洼而無山體阻隔的平原;或東西南三面皆山、中間是平地或坡地或河流谷地,北面有通向山谷的緩坡,冷氣流易于進入。上述幾個霜凍頻繁地區,如陜西中南部地區、山西中部的汾水谷地,河北中部平原、山東中部地區,就是這樣的地形。當陰雨或密云不雨,偏北風較強或很強,在干冷氣團控制下,天空轉晴,風力減小,入夜后天晴風靜時,是霜凍發生的一般天氣前提(張養才等《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高教出版社1991年)。霜凍也與農作制度有關,宣德地處北緯40度以北,北京(地在內蒙古寧城縣西北)緯度更高,中統初曾幾次發生農作物霜凍,后來不見有霜凍記載,這是因為12和13世紀我國東部地區氣候重新出現溫暖,人們把喜溫作物的種植北界向高緯度地區推移,元初頒布的官修農書《農桑輯要》記載桔樹在懷州(今河南沁陽)有種植,苧麻在河南陳蔡(今河南淮陽與汝南)年收三次。當溫暖氣候轉變為寒冷氣候時,人們未能及時調整農作制度,因而作物遭受霜凍。后來調整了農作制度,才不見有霜凍記載。
桑樹霜凍 108年中,有10年發生桑樹霜凍,平均十年一遇。多數為晚霜凍或春霜凍,10年中有7年發生于3月。霜凍影響桑樹生長,輕則“損!保10個霜凍年中只有1年為輕霜凍;重則為“殺!,有9年為重霜凍,蠶無桑葉可食,文獻記作“無蠶”、“廢蠶事”,有精確數字記載的有兩次:至元二十一年(1284)“山東隕霜殺桑,蠶盡死,被災者三萬余家”,大德九年(1305)“益都、般陽、河間三郡屬縣隕霜殺桑。河間清、莫、滄、獻四縣,霜殺桑二百四十一萬七千余本,壞蠶一萬二千七百余箔”。也說明14世紀前期比13世紀后期明顯寒冷得多。
桑樹霜凍,多發于北緯35?40度的中緯度地區,即中書省的六路一州:濟南、東平、益都、般陽、河間、大名等路和寧海州。山東及河北是元代北方主要植桑區,也是元代諸王五戶絲分撥數量較多的幾個路(《元史?食貨志》),桑樹霜凍危害了養蠶,也最終影響了元代國家絲料和諸王五戶絲的收入。
雪災寒害如何威脅草原牧區?
無雪(黑災和草原火災) 牧區冬半年積雪過少或無積雪,使牲畜缺乏飲水而遭受損失時,稱為黑災。連續20?40天無積雪,為輕黑災,超過60天為重黑災。1976年中科院蒙寧綜合考察隊指出黑災與冬春雨雪多少有關,冬春干旱尤其是秋旱及冬春旱,更易發生重黑災,內蒙古黑災多發于11月至4月,并以3、4月出現次數最多,海拉爾地區中黑災幾乎全出現在4月份,錫林郭勒盟4月份的黑災占總數的40%以上(張養才等《中國農業氣象災害概論》)。蒙古國定宗貴由汗三年(1248)三月,發生了嚴重黑災和火災,史載“三年戊申……是歲大旱,野草自焚,牛馬十死八九,人不聊生”(《元史?定宗紀》,又見《五行志》),結果“諸王及各部,又遣使于燕京迤南諸郡,征求貨財、弓矢、鞍轡之物,或于西域回鶻索取珠璣,或于海東樓取鷹鶻,?騎絡繹,晝夜不絕,民力益困”(《元史?定宗紀》)。這年的黑災,應該是重黑災。由于蒙古國與宋交戰,燕京以南諸郡承擔大量糧食供應任務,草原干旱、無雪、草原火災,使蒙古各部畜牧業遭受嚴重損失,財賦及其他物資供應短缺,加劇了蒙古國內部的矛盾和緊張,“自壬寅(1241)以來,法度不一,內外離心,而太宗之政衰矣”,而政治不穩又無力減輕自然災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37456.html
相關閱讀: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篤哇
蒙哥征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