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御史臺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行御史臺)忽必烈召見由廉希憲推薦的漢人張雄飛,當議論到任職者多非其材,政事廢弛時,張雄飛建策設立御史臺“為天子耳目”。同時,西夏儒者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議,仿效前代,置御史臺。忽必烈接受他們的建議,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七月,初立御史臺。以中書省右丞相塔察兒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設御史中丞,侍御史,治書侍御史。御史臺的長官,照例也是專用蒙古人《元史?太平傳》載:“(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拜御史大夫。故事臺端非國姓不以授,太平固辭,因特賜姓而改其名”。太平非蒙古族,順帝任命他為御史大夫,還得“賜姓而改其名”才行,可見非蒙古人不可任其職。御史臺設立時,忽必烈詔諭說:“臺官職在直言,朕或有未當,其極言無隱”。御史臺不僅“糾察百官善惡”,也有指陳“政治得失”的職責。忽必烈敕令中書省、樞密院,凡事要與御史臺官員同奏,這與宋制略有不同。御史臺建立后不久,曾奏言:數月間“追理侵欺糧粟近二十萬石”?梢姡瑩炖、料理財賦也是御史臺的重要責任。御史臺之下設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統領,主管糾察朝廷百官。察院設監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舉之事”。御史臺稱內臺(又稱為中臺),另設“行御史臺”,置官品秩同于內臺,稱為外臺。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置于揚州,稱江南行御史臺。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閏五月遷於杭州,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二月又徙於江州,同年五月,再徙杭州。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四月徙建康,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五月復徙揚州。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置云南諸路行御史臺,至此始有二行臺。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移云南行臺於京兆,稱陜西行臺,而云南改立廉訪司。元建國初,曾立提刑按察司四道(即山東東西道,河東陜西道,山北東西道,河北河南道),分隸於御史臺、行御史臺,掌管監督糾劾地方官吏之不法行為,兼勸農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二月改稱肅政廉訪司,后來增至二十二道:內道八,隸御史臺;江南十道,隸江南行臺;陜西四道,隸陜西行臺。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0609.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哥征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