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 揭秘越王勾踐劍發掘始末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五代十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導讀:1965年冬天,在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一號楚國貴族墓中,出土了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脊湃藛T在墓主人身體的左手邊,發現一柄裝在黑色漆木箱鞘內的名貴青銅劍。青銅劍與劍鞘吻合得十分緊密。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20余層一劃而破。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格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繩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經研究人員考證,此劍即為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這一歷史時期,列國爭雄,峰煙四起。據《左傳》記載,春秋時共有諸候國一百四十多個。涌現出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等“春秋五霸”以及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等春秋晚期的著名軍事霸主。

  春秋時期,為了應付連綿不斷的戰爭,各諸候國不斷改進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武器。各國都擁有一批鑄造青銅劍的能工巧匠。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由于近海,陸地上水網縱橫,不利于車戰,因此步戰及近戰利器——青銅劍便成為兵器中之翹楚。春秋晚期,吳、越兩國涌現出諸如歐冶子、干將、莫邪等當時及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鑄劍能手。吳、越鑄造的名貴青銅劍,堅韌鋒利無比,威披天下、聲震各諸候國;這些名劍被載入史冊典籍《吼山勾踐石刻像》,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其無論鑄造工藝還是實戰價值,均堪稱中國寶劍鑄造史上輝煌的巔峰。

  越王勾踐劍發掘過程

  2500年過去了,這些冠絕華夏的春秋奇寶、青銅利劍被塵封土掩,匿跡于歷史的漫漫風煙之中。千古名劍何處覓影蹤?這就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楚國。楚本是江、漢流域的一個蠻族國家。西周時,楚在南方崛起,活動在丹陽(今湖北秭歸)一帶,成為周王室的勁敵。公元前689年,始建都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楚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經常對鄰近諸候國發動戰爭。先后滅了45個諸候國,在"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中都扮演了極其重要的霸主角色。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昔日的強大王國終于被歷史的塵土掩埋。人們對它的了解也僅僅局限于歷史書中為數不多的記載,對它的經濟、文化具體面目以及它與長江下游吳、越等鄰國關系的認識,也一直是模糊不清的。20世紀的今天,隨著湖北江陵望山沙冢楚墓群的發現,考古學家的小鏟子又將塵土掩埋的歷史重新揭示了出來。

  湖北江陵地區位于長江中游古云夢澤畔,西臨鄂西山區,東接江漢平原,南瀕萬里長江,北通遼闊中原,控江帶湖,形張勢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戰國時這里曾是楚國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漳河水庫(今屬荊門市)開展清理河道工作,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湖北省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配合工程進行文物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經江陵縣境內的紀山西麓和八嶺山東麓一帶工程范圍內發現大大小小古墓50多座。其中的望山四號墓是湖北省首次發現的較大型楚墓。由于江陵地區地下水位較高,墓坑積水較多,土質情況不良,坑壁極易崩塌。而且時逢冬季嚴寒,常有雨雪,給發掘工作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脊殴ぷ髡邆冺旓L冒雪,群策群力,自1965年旬10月中始,至1966年元月中旬止,僅用了三個月時間便順利完成了田野間的發掘工作,共計出土文物2000余件。望山沙冢楚墓的發掘,是湖北境內采用科學方法對楚墓進行的首次較大規模的發掘。這次發掘中最驚人的收獲是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此劍的出土,震動了海內外史學界與考古學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42006.html

相關閱讀:“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