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是古今中外都備受關注的話題。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都強調反腐,“老虎、蒼蠅一起打”,大貪小貪均不放過。古籍上記載的三大特例,堪稱古代反腐的“非!敝e。在這些常規選拔官員制度之外,不少朝代還結合朝情,推出一些“本朝特色”官員選拔手段。
南漢皇帝選官“閹然后用”
在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曾出現一種另類選官絕招??“閹割”。實施這種制度的是南漢。《新五代史?南漢世家》記載,當時的南漢皇帝劉?相當荒淫,政事全權委托當時的龔澄樞、陳延壽一班人處理。龔澄樞等人便根據劉?的意思,規定擬用官員均須閹割,此即史書中“至其群臣有欲用者,皆閹然后用”記載。
如此選拔官員的理論依據何在?劉?有這樣一番解釋:“自有家室,顧子孫,不能盡忠,惟宦者親近可任!睕]了生殖器的官員就不為子孫著想,不貪,忠心?顯然是否定的。歷史上宦官腐敗一直是官場重災區,從秦二世時的宦官趙高,到明武宗時的掌印太監劉瑾,都以斂財弄權、禍害朝政出名。
漢武帝提倡“打小報告”
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曾專門下詔,建立所謂“言事變”制度,鼓勵基層官員、民間人士越級上書、詣闕言事。這種行為其實就是俗話所說的“打小報告”。
南北朝時的北魏也提倡“打小報告”。魏明元帝專門下詔,鼓勵民眾舉告貪官:“守宰不如法,聽百姓詣闕告之。”到了北宋,如此“上奏言事”備受重視,范仲淹、包拯、王安石、朱熹,都曾給皇帝寫過很多這樣的反腐奏折。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更把“打小報告”推到了極致。不論大小官員,只要發現“私下巧立名目,害民取財”,老百姓可以聯名寫舉報信,到京城上訪。老百姓甚至可以將貪官直接“綁縛赴京治罪”。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54246.html
相關閱讀: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