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大禹、大禹治水與巴蜀文明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黨史地方志辦公室 謝興鵬
近年來,有不少關于研究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文章,但很少把大禹與巴蜀文化和巴蜀文明聯系起來進行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從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起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大禹、大禹治水及以大禹文化與巴蜀文化、巴蜀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一定意義上講,大禹、大禹治水和大禹文化對巴蜀文化、巴蜀文明的起源、發展、繁榮產生過極其重大的影響,把二者聯系起來研究很有必要。本文就二者之間的關系談一些粗淺的認識,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大禹治水始于蜀
1、禹生西羌在蜀
。ǎ保呌硐茸娣庥谑!洞蟠鞫Y記·帝系》:“青陽降居氐水,昌意降居若水!保ā柏邓薄妒酚洝纷鳌敖保┣嚓柧褪切䥽,玄囂一系都活動在中原和北方,昌意一系則多與南方相關。若水在今四川西部雅礱江,昌意或其子乾荒娶蜀山氏女,而顓頊也生自若水。《華陽國志·蜀志》云: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顓頊之誤)。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①鯀、禹為顓頊之后,其生于巴蜀應當是可信的。
。ǎ玻┯砩~在蜀之石泉(今北川)!吨駮o年•帝禹夏后氏》載:“修巳背剖而生禹于石紐。”《正義》載:“禹,西夷之人也。”《史記•六國年表》載: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秴窃酱呵•越王無余外傳》載: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紐。石紐,在蜀西川也。”《華陽國志》載:“石紐,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紐刳兒坪。”《蜀王本紀》載:“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也,生于石紐,其地名痢兒畔。”酈道元《水經注》載:“禹生于蜀之廣柔縣石紐村。”《唐書•地理志》載:“茂州石泉縣治有石紐山。石泉今屬龍安府,山下有大禹廟,相傳禹以六月六日生此!薄跺\里新編》載:“刳兒坪,在石泉縣南石紐山下。山絕壁,上有‘禹穴’二字,大徑八尺,系太白書。坪下近江處,白石累累,俱有血點浸入,刮之不去。相傳鯀納有莘氏,胸臆坼而生禹石上,皆其血濺之跡。土人云:取石煎水,可治難產!薄端拇ㄍㄖ尽份d:“石泉縣。石紐山在縣南一里,有二石紐結,每冬月霜晨有白毫出射云霄。山麓有大禹廟!薄熬琵埳健T(石泉)縣北二十里,山勢嶙峋,排列九嶺,如龍起伏狀。第五嶺下即刳兒坪,禹生于此,血石滿溪。李白書‘禹穴’二大字,鐫于山頂(山腰)!薄渡滞饧份d:“廣柔,隋改汶川,今之石泉縣也!薄笆裰,禹生之地,謂之禹穴……有‘禹穴’二字,乃李白所書!鼻迩∪(1768)成書的《石泉縣志》(由浙江象山人、時任石泉縣令姜炳璋主持編寫)對石泉(今北川)縣境有關大禹的遺跡、民間祭禹的習俗、禹廟的修建情況等作了詳細記載,尤其是收錄了南宋著名學者計有功所撰《大禹廟記》,詳述了縣內禹廟的悠久歷史和祭祀大禹的淵源。眾多的史籍對禹生石紐在石泉(今北川)作了明明白白的記載。更重要的是,史籍中記載的眾多遺跡在蜀之石泉(今北川)都找到了與之相應的遺跡,從而充分印證了大禹生于蜀之石泉(今北川)?h內的文史工作者及省內外專家、學者對大禹生于蜀之石泉(今北川)這一學術問題的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對禹生石紐在蜀之石泉(今北川)給予肯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先秦史學會原常務副會長孟世凱在《研究歷史文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一文中說:關于大禹和夏文化研究,從目前的情形看,我認為大體上形成“以四川省北川縣為中心的大禹出生地,以河南西部為中心的大禹活動地,治水涉及黃河中下游,影響及于江淮流域,大會諸侯于安徽懷遠縣之涂山,葬地在浙江紹興”的新動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陜西省石泉縣與四川省石泉縣在歷史上為爭大禹故里的“官司”打了幾百年,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才有了定論:陜西省石泉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佩今在《大禹生于蜀之石泉》中說:“我們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調查了包括你們北川在內的全國所有石泉的來龍去脈。我們認為,大禹出生在四川的石泉縣(今北川縣),而不是陜西的石泉縣!本C上所述,禹生石紐在蜀之石泉(今北川)應當毋庸置疑。
2、禹生于蜀是他成功治理岷江漢水的重要條件
一是熟悉地情。大禹生于巴蜀,其對巴蜀一帶的自然、地理、氣侯等也就相對地熟悉得多,這不能不說是他成功治理岷江漢水的有利條件之一。二是有群眾基礎。如前所述,禹的先祖昌意、顓頊、?均生活在巴蜀,且“世為侯伯”,無疑具有較強的家族勢力,也是他成功治水的群眾基礎。三是有父輩的影響。其父鯀在奉命治水前應當已是有影響的治水能手,才有可能被推薦選拔到中原大地去治水,大禹受其教育影響應在情理之中。正因為大禹有上述有利條件,促成了他成功治理岷江、漢水。
3、大禹成功治理岷江漢水為其進入中原治水提供了條件、積累了經驗
岷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都是寬闊的內陸三角洲,兩處地理條件驚人相似。在治水方式上,由于當年鯀禹在治理岷江時,采取了“岷山導江,東別為沱”方法,既便于洪水分流,又有利于舟楫、灌溉;禹在治理黃河時(根據上述分析,堯舜時的特大洪災與黃河改道有關),也采取了分流黃河水入濟水以通淮泗的方法。后來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與黃河三角洲的水利工程也有驚人相似之處。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具有必然的聯系。這種聯系就是鯀、禹先治岷江,后治黃河的原故。②可以說正是大禹治理岷江漢水的成功為其治水黃河流域的水患積累了經驗,才成就了其曠世偉業。
二、巴蜀文化的發展與大禹治水關系密切
1、大禹治水的路線與巴蜀文明的發展基本同步
。ǎ保┲嗡侨祟悘挠文辽鐣睫r耕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近些年來的考古資料看,巴蜀文明經歷了一個從游牧到農耕、從盆周山地到丘陵再到成都平原的發展過程。2000年6月以來,對茂縣營盤山遺址進行的勘探發掘,使巴蜀文明史提前2000多年。營盤山遺存與四川盆地文化中心的成都平原的寶墩村文化相比較,具有共同的文化因素。營盤山遺存的年代為距今5500—5000年以上,營盤山文化周圍的岷江上游其他地區還發現了距今6000年的波西遺址和距今4500年的沙烏都遺址。寶墩村文化的年代約為距今4500至3800年,三星堆和金沙遺址距今3500—3200年。③
1989年4月,北川縣境甘溪的農民在甘龍洞挖掘出許多“龍骨”,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鑒定,其中一個是距今一、二萬年前更新世晚期的人類牙齒化石和一個大熊貓下臼齒化石。④2005年8月起,四川省考古隊在猿王洞景區煙云洞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古人類的用火痕跡,經測定,在距今2萬年左右,這里就是古人類活動地。這是四川省境內首次發現的古人類在這里的用火痕跡。同年10月該考古隊又在江油、北川交界的大水洞(吳家后山)進行考古發掘,發現陶片600余件、石器10多件、石器坯子20多件,數件骨器和大量古動物遺骸。⑤據推斷,這是距今5000年左右人類活動留下的遺跡。
自此,我們似乎可以看到古蜀人的活動和遷徙路線:茂縣云盤山-江油大水洞-綿陽邊堆山-新都寶墩村-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同時,它不僅為我們勾勒了巴蜀大地的先民從游牧到狩獵到農耕的發展歷程,為大禹治水從岷江之源到成都平原提供了重要的考古依據,也為我們描繪了巴蜀文明的發展進程。
(2)大禹治水促進了古蜀城市文明的發展。距今4500年至3800年的“寶墩文化”,是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古蜀大地即將跨進文明門檻的歷史見證。而這一時期也正是大禹及其先祖在巴蜀地區生活的時期。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文明的靈魂,毫無疑問,岷江的治理在成都平原城市文明發展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鯀、禹治水將巴蜀文明播向華夏大地
據冰川考察資料表明,唐虞時代,成都平原西面的橫斷山區因受高溫氣候影響,夏秋雨量集中,據長年統計,盆地西部5~10月降水量約占全年的85~90%,素有“西蜀天漏”之稱,一旦夏雨集中,水流不暢,便釀成洪災。因此,鯀、禹首先對給四川盆地中部的成都平原構成洪澇威脅的岷江進行治理,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漢水流域與巴蜀相連,曾是蜀漢政權統治區域,以此上推,唐堯時代應為古蜀國轄地。因此鯀、禹在治理岷江的同時治理漢水也是順理成章之事。⑥
正是由于鯀、禹治水成效顯著,遠近聞名,鯀才在中原地區發生洪澇災害時,被堯選中負責治理洪水。鯀奉命治水的主要區域當是河、洛、濟、淮、泗等地。禹繼父業到中原治水也當是鯀治水的區域,在治平河、洛、濟、淮、泗一帶洪水之后,便轉戰長江中下游(含三峽)。
在治水的過程中,鯀、禹將巴蜀先進文化帶到足跡所到之處,促進了所到之處經濟、 文化的發展,同時各種不同區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碰撞、交流,使治水相對集中的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速度快于其它地區。這也是“寶墩文化”、 “三星堆文化”與“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既有相近之處,又有不同之處的原因。
3、禹氏后裔為巴蜀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
由于鯀、禹所處的巴蜀地區的水患得到先期治理,這里的人民安居樂業,加之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人民生活相對富足;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文明進步和巴蜀文化的發展,也才有了廣漢三星堆那樣燦爛的文化。蜀人原居陜南漢中盆地及岷江上游。相傳黃帝后代蠶叢、柏灌、魚鳧代為蜀王。西周時蜀王杜宇建都今郫縣。疆域北至漢中,南到今青神,西達天全、蘆山,東抵涪水。春秋時代建開明王國,移治今成都。居川西平原,從事農業。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秦滅蜀,其地置蜀都。⑦據此,我們可以說蠶叢、魚鳧、杜宇、開明都是大禹部族的后代,他們承襲了大禹治水功績的余蔭,受到人民的擁戴,帶領古蜀人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就是其杰出代表。
三、巴蜀文明在民族融合中發展和繁榮
。、以大禹為首的古羌民族文化奠定了華夏文明的主基調
《史記·六國年表》載“禹興于西羌”,《史記·六國年表集解》載:“孟子稱:‘禹生石紐,西夷人也。’傳曰‘禹生自西羌’是也!比焦鈽s先生在《夏禹歷史作用及相關問題的再認識》中說:“羌族和夏族在考古文化上幾乎是同源的!毙熘惺嫦壬凇吨袊糯母赶导彝ゼ捌溆H屬稱謂》一文中說:“夏王朝的主要部族是羌, 根據由漢至晉五百年間長期流傳的羌族傳說,我們沒有理由再說夏不是羌。”眾多史料證明,大禹是羌族;以大禹為首的古羌民族在治理洪水的偉大斗爭中吸納了治水所到之地的不同民族,形成了以古羌民族為主體的華夏部落聯盟,從而建立了夏王朝。以偉大治水工程為核心形成的大禹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既是古羌民族文化的核心內涵,也成為華夏文明的主基調。
2、移居蜀地的古羌民族促進了中原文明與巴蜀文明的融合
如前說述,大禹治水將巴蜀文化帶到了中原及長江流域等地,逐步形成了參與度、認同度更高的華夏文化,在夏王朝統治時期成為華夏大地的主體文化。商滅夏后,華夏部族中的一部分移居巴蜀,中原文化也隨之帶到了巴蜀地區,從而促進了中原文明與巴蜀文明的融合。
3、治理長江流域的水患促進了東西部文化的交流
許多史料證明,大禹治水的足跡不僅達到整個黃河流域,也涉及整個長江流域。長江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又一母親河,也是橫貫東西的主要交通干線,水患的治理,不僅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東西部文化的交流。李學勤先生說:“黃河流域可分為西部的上游,東部的中下游;長江流域也可分為上游和中游、下游。長江在南方一直是橫貫東西的交通干線,其上游有滇文化、巴蜀文化,中游有荊楚文化,下游有越文化,等等。在三星堆器物坑里,已經發現特點與湖南、湖北荊楚地區相似的青銅尊。巫山大寧河李家灘發現的大尊,是其間的中介。這里還出有與安徽阜陽潤河所出類似的龍虎尊。在金沙遺址中出土的有刻劃符號的長琮,則是由良渚文化分布地流傳過來的。這一類現象表明,遠古以來的巴蜀地區,除接受北方中原文化的影響外,還與長江中下游的文化交流,而且后者也許關系還更密切些!雹
4、南方絲綢之路促進了巴蜀文化與西歐、非洲、南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5106.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