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國新石器時代(距今約前8200?7800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新石器時代是在考古學上是石器時代的最后一個階段。以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全新世,繼舊石器時代之后,或經過中石器時代的過渡而發展起來,屬于石器時代的后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主要特征是早期陶器、彩陶、玉器、卜骨和石器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
  
  按照中國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測定的年代簡要介紹如下:
  
  ●前7500年–前6100年彭頭山文化
  
  彭頭山遺址位于湖南省澧縣澧陽平原中部。主要文化堆積為彭頭山文化時期遺存,是長江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距今約8200-7800年。位于長江中游,湖南西北部
  
  ●前7000年–前5000年裴李崗文化
  
  裴李崗遺址位于新鄭縣城西北約8公里的裴李崗村西,面積2萬平方米。1977年至1979年先后4次發掘,揭露面積2700多平方米。發掘墓葬114座、陶窯l座、灰坑10多個。
  
  ●前6500年–前5500年后李文化
  
  后李文化遺址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街道后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臺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已發現的8處后李文化遺址,均分布于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范圍東起淄...西河遺址的后李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址、灰坑和灰溝等。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臨淄中國古車博物館位于臨淄區齊陵鎮后李官莊,坐落在后李文化遺址上,是當代中國首家最系統、最完整、以車馬遺址與文物陳列融為一體的古車博物館。
  
  ●前6200年–前5400年興隆洼文化
  
  興隆溝遺址位于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興隆洼林西縣白音長汗,地處大凌河支流?牛河上游左岸。位于內蒙古-遼寧交界處
  
  ●前6000年–前5500年磁山文化遺址位于河北武安市西南20公里磁山村東南臺地上,北靠紅山,南臨?河,占地近14萬平方米,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前5800年–前5400年大地灣文化大地灣遺址位于天水市秦安縣東北五營張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
  
  ●前5500年–前4800年新樂文化遺址位于皇姑區黃河大街新開河北岸的新樂文化遺址,于1973年首次發掘,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村落遺址,占地面積17.8萬平方米,其布局與半坡文化相似
  
  ●前5400年–前4500年趙寶溝文化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趙寶溝小山聚落址,半地穴房址,幾何形刻劃紋,靈神物紋,缽、罐、尊等。
  
  ●前5300年–前4100年北辛文化位于滕州官橋鎮北辛村北,薛河旁的高地處。是7000年前一個氏族部落的聚居地。
  
  ●前5000年–前4500年河姆渡文化遺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度4米左右,疊壓著4個文化層
  
  ●前5000年–前3000年大溪文化遺址位于瞿塘峽東口,大寧河寬谷岸旁的大溪鎮,是我國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它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母系社會的重要遺跡.1959和1975年曾3次發掘.
  
  ●前5000年–前3000年馬家浜文化遺址在距嘉興市區7.5公里的秀城區城南街道馬家浜村,于1959年春發現.
  
  ●前5000年–前3000年仰韶文化遺址,位于三門峽市澠池縣城北9公里處的仰韶村。1921年經中國政府批準,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和我國考古學家袁復禮一起進行了首次發掘。發掘范圍分布于河南、陜西及山西。
  
  ●前4700年–前2900年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紅山后巴林右旗那斯臺出土文物有之字紋筒形罐、彩陶、女神像,大型柳葉狀石耜,玉龍等,積石墓。
  
  ●前4100年–前2600年大汶口文化遺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區大汶口鎮,大汶河東西貫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遺址總面積80余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2~3米
  
  ●前3400年–前2250年良渚文化位于浙江余杭縣良渚、安溪、長命三個鄉,靠公路兩邊。發現于1936年,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聚居的地方。出土的陶器質地夾細沙的灰黑陶和泥質灰胎黑皮陶為主,器表的裝飾多素面,打磨光亮,少數有精細的刻花和鏤孔紋飾,或施彩繪;常見的有鼎、豆、壺、簋、盤、杯、甕等。玉器發現也很多,有壁、琮、璜、墜、環、珠等,雕琢精細,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
  
  ●前3100年–前2700年馬家窯文化遺址位于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出現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時間晚期
  
  ●前3100年–前2700年屈家嶺文化1955-1957年發現于湖北京山屈家嶺而得名。分布于中國湖北省、湖南、江西北部,以及河南省南部。屬于新石器時代文化。
  
  ●前3000年–前2000年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并用時代文化,因發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
  
  ●前2800年–前2000年寶墩文化遺址在在青白江破土而出。遺址范圍分布于川西平原上,到目前為止包括:寶墩、雙河、芒城、魚郫縣古城等。
  
  ●前2500年–前2000年石家河文化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的遺址群位于湖北天門石家河。其中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璜形器等,都屬于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狗、羊、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前4000年–前3000年富河文化新石器時代首先發掘地位于巴林左旗富河溝門,F已發掘出的遺址有:富河溝門、金龜山和南楊家營子三處。發現早期卜骨、及伴隨而來的大量動物骨骼。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征
  
 。ㄒ唬┯刑掌鞫鵁o磨制石器的類型
  
  中國現已發現的屬于有原始陶器而無磨制石器的典型遺址有湖南省道縣玉蟾巖(蛤蟆洞),甘肅省慶陽縣教子川十里坡等數個地點,河北省陽原縣于家溝下部文化層的第2層等。
  
  上述三個遺址,總的文化特征相同,即陶器和打制石器共存,均無磨制石器。但在地域分布、具體文化特征及經濟生活上,又有明顯的差別:玉蟾巖(蛤蟆洞)遺址分布于南嶺北麓,屬濕熱的中亞熱帶南部氣候,其文化遺存是陶器和大型的打制石器伴出,人們的經濟生活以采集、狩獵經濟為主,無性繁殖的根莖果類作物的栽培已經開始,水稻的栽培可能處在萌芽時期;慶陽地區的幾個地點,地處南溫帶北部,氣候溫暖偏干涼,其文化遺存出地于晚更新世地層中,屬同一時期的地層中出土大型的打制石器,農業未產生;于家溝遺址位于干寒的中溫帶南部,遺址下部文化堆積的第2層陶器和細石器共存,人們的經濟生活是狩獵經濟為主(細石器是為狩獵經濟服務的,遺址中出地的動物骨骼以作為狩獵對象的食草動物的羚羊為主),不見農業經濟的痕跡。

(二)有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的類型
  
  現已發現的有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的遺址,華北地區有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陽原縣于家溝(下部文化堆積的第1層),華南地區有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廣西自治區柳州大龍潭鯉魚嘴(第1期文化),廣東省英德市牛欄洞(第3期文化)等遺址。
  
  上述幾處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除文化遺存均有少量陶器和少量磨制石器為其共同特征外,在其分布地域、經濟生活、文化特征等方面仍有一定的區別。河北省陽原縣于家溝遺址下部文化堆積的第1層,雖有磨光石器,但石器的主體是細石器,反映其經濟在生活的主體是狩獵經濟,農業經濟或許剛剛開始。河北省徐水縣南莊頭遺址與江西省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
  
  共同的文化特征:
  
  (1)都有少量原始陶器;
  
  (2)磨制石器中除仙人洞的穿孔石器可能是套在挖掘棒上作農具外,其余磨制石器都不屬農業生產工具。
  
  差別:
  
  南莊頭地處南溫帶亞濕潤區,經濟生活可能處在粟作農業的馴化階段,而仙人洞和吊桶環則地處中亞熱帶的濕潤區,其經濟可能處在稻作農業的馴化階段。柳州大龍潭鯉魚嘴第1期文化和英德牛欄洞第3期文化可歸為一類,其文化遺存的共同特征是,兩者都有少量陶器磨制石器中都有少量作為農業工具的石斧,其農業經濟可能屬栽培根莖果類的“園藝農業”。
  
 。ㄈ┯猩倭咳胁磕ブ剖鞫鵁o陶器的類型
  
  中國現已發現的只有少量局部磨制石器而無陶器的遺址主要有廣東省陽春縣獨石仔(上文化層)、封開縣黃巖洞,廣西自治區柳州白蓮洞(第2期文化)等。
  
  獨石仔、黃巖洞和白蓮洞三個遺址均位于南嶺以南區,地處南亞熱帶的濕潤區,并都屬洞穴遺址。獨石仔上層文化、黃巖洞文化、白蓮洞第2期文化,其文化遺存的共同特征是,文化遺存中均無陶器打制石器均以用作農業工具的砍砸器為主,都有一定數量的磨制石器,其中包括很少量的刃部磨光的石斧。
  
  其文化遺存的年代為距今14,000~10,000年,時值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初期,亦即末次冰期結束后的時期,這時嶺南地區的生態環境有利于農業經濟的產生,在人類的生產力和生產技術水平達到能開始栽培農作物時,農業也就首先在華南地區萌芽了。石器中大量砍砸器和少量刃部磨光石斧的出現,則標志著砍倒、曬干、燒光的“火耕農業”的產生。在這一時期屬于禾本科農作物的水稻還不可能種植,栽培作物可能屬于無性繁殖的根莖果類,即園藝性作物。獨石仔上層文化、黃巖洞文化和白蓮洞第二期文化,應歸屬“前陶新石器文化”或稱“無陶新石器文化”。
  
  如何區分舊石器時代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文化
  
  傳統的觀點將制陶業、農業、家畜飼養業和磨制石器制造業的出現作為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四要素和新石器時代開端的標志。
  
  中國及西亞近幾十年來的考古資料證明,上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四要素不一定是同時產生的。上述第一種類型,只有打制石器和陶器共存,而無磨制石器,說明在一些地區陶器產生的時間早于磨制石器。第三種類型,只有少量刃部磨光石器而無陶器亦即在一些地區磨制石器的出現早于陶器,這種“前陶新石器時代”(或稱“無陶新石器時代”)遺址,在西亞和中國都有發現。第一種類型中的甘肅省慶陽地區的幾個地點,其年代在距今25,000~1,6000年,尚處在末次冰期中,缺乏農業產生的氣候條件,農業還不可能產生,河北省陽原縣于家溝下部文化堆積的第2層,陶器和細石器共存,既無磨制的農業工具,又無可用于“火耕農業”的大型砍伐器,也缺乏農業產生的氣候和生態環境,農業不可能產生,從氣候、生態環境,并結合近50年考古發掘資料來考察,中國的秦嶺至淮河一線以南地區農業產生的較早,北方沙漠草原地區農業出現較晚,這就是說各個不同地區農業產生的時間是不相同的。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的氣候、生態環境和文化傳統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各個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文化發展的不平衡就會使農業、家畜飼養業、制陶業和石器的磨制技術在各地產生的時間各不相同。一個遺址或某一個遺址某一期文化是否進入新石器時期,不能用農業、家畜飼養業、制陶業和磨制石器這四要素一同去衡量,亦即四要素同進具備即新石器時代,否則就為舊石器時代。無陶新石器時代文化或稱前陶新石器文化,無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均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兩種類型。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
  
  亙古之初,當人類開始擺脫類人猿而跨入“人”的范疇,他們便以“人”的眼光好奇地打量著世間的一切。我國著名神話學者袁柯說:“這種(原始)思維活動的特征,乃是以好奇為基因,把外界的一切東西,不管是生物或無生物,自然力或自然現象,都看做是和自己一樣有生命、有意志的活物。而在物我之間,更有一種看不見的東西做自己和群體的連鎖。這種物我混同的思維狀態,法國學者列維——布留爾稱之為原始思維;我們從神話研究的角度出發,可以叫它做神話思維。”這段時期就是“前萬物有靈論的活物論時期”。袁柯先生的論斷很有道理。但有一點還不可否認,生存才是一切生物的最根本的因素。不管是社會現實還是思想家提出的“人性本惡”的觀點亦或是社會生物學家們提出的“利已主義基因”的論點都證明如此。而據聞一多先生的觀點,求生能力越弱而求生意志則越強,這段時期內“他們根本沒有死的觀念”,有的只是“物我混同的思維狀態”。因此也無所謂的人類共同的個性意識(與自然界相比而言)。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始先民們不得不接受人的死亡是一個事實。但是,人本能性的求生欲望和死亡恐懼促使原始人不約而同的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點。“理智的發達并不妨礙生的意志,反而鼓勵了它,使它創造出一個求生的靈魂。”原始先民又因為對夢境幻覺等生理、心理現象的誤解,把夢幻中的自我視為“第二個自我”,賦之予超人特性,并由之思索類推出靈魂普遍存在于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之中。對此,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中稱之為“萬物有靈”論。作為人類學開創者,他和他的同事們借助的方法是十七、十八世紀時仍存在的各大洲的土著的思想與生活,取今以證古。德國文化哲學家卡西爾的觀點則進一步提出了“神話思維”,將之視為一種思維結構,一種一切原始宗教賴以產生的思維基礎。請注意,筆者這里有一個重要觀點,就是神話思維將人類原始思維與原始宗教聯系了起來。換句話說,從此時段起,祖先們的一切生活都同原始宗教產生了聯系。
  
  馬克思主義定義“民族”為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和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但所說之民族是現代資本主義時代以后的產物,或可稱為“現代民族”的定義。古代“民族”或多或少也應具有上訴的幾大要點。但在筆者看來其間的分別的重要性不一。最重要的應當是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比如說,民族間的混雜是常見之事。再比如說,有些民族本身并無語言而是借用的它民族的語言,現代有些民族由于種種原因就無自己的語言,如回族;上古由于地廣人稀,人們大多聚集一起,隨著社會、人口、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分離分化而生成現今的眾多語言而分化為現代意義上的眾多民族。因此也許可以這樣說,在古代,語言同源現象更是十分常見,而這一點(共同語言)作為劃分民族因素的重要性則要大打折扣。因此,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不僅是“民族”最根本的特征,也是促使民族形成的最初的形成因素。正是這種精神聯系,使這個集合體統一了起來。而正如前所述,其實這個共同心素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民性。國民性這種共同的心理特征,正是與民族形成同步的。而在民族形成之始,這種精神就要上溯到原始宗教(信仰)。
  
  英國學者羅伯遜曾指出:“古代的宗教實是由巫術、圖騰制度、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合理化的但又互相矛盾的神話所構成的一種不調和的混合物。”在筆者看來,這些因素可分為兩大部分,一為原始信仰(崇拜);一為具體的行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巫術。
  
  原始信仰中的具體內容的形成時間是不同的。當然這么說絕不是否認各種原始信仰的可以并存。“萬物有靈”觀直接導致的是鬼魂信仰和自然信仰。在距今一萬八千年的山頂洞人的遺址里,就發現死人遺骸的周圍撒有含赤鐵礦的紅色粉末,這顯然具有對人死后的某些設想。人類學家對現存的處于原始社會的后進民族的調查已證明了靈魂信仰的普遍性。同時,“萬物有靈”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處于精靈的控制之下”,“將自然事物的自然力量本身直接看成具有意志的對象而加以崇拜”。同時由于原始先民們求生能力的薄弱,自然而然地就產生了自然崇拜。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性質
  
  中國新石器時代屬于原始氏族社會后期,包括了母權制和父權制兩個階段。大量考古實物資料,特別是墓葬材料,有助于了解當時的社會結構。
  
  氏族公共墓地是原始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都位于居住址附近,埋葬集中,排列有序,反映出在氏族制下血緣紐帶的支配作用。這種現象貫穿于整個新石器時代。葬制比較復雜,單人葬是最常見的一種葬法,延續的時間也最長。至于合葬墓,根據不同的情況,性質上也有所區別。如仰韶文化的多人集體合葬(包括二次葬),顯然代表了母系氏族的葬制,即同一墓穴中包括母親及其子女,但不包括丈夫在內。至于象大汶口文化等的成年男女合葬墓,結合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綜合考察,一般被認為是過渡到父權制的夫妻(妾)合葬墓。
  
  總之,考古學資料表明,中國新石器時代經歷了氏族社會的繁榮和瓦解階段。至于從母權制到父權制的具體轉變過程,以及這種過渡在地域間有無不平衡現象等,都有待于今后繼續探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6295.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