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說時代研究存在的問題王先勝
我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即夏朝以前)有“三皇五帝”之說!叭省、“五帝”各有多種說法,但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即伏羲大體上都排在“三皇五帝”之首,按太?與伏羲合并、炎帝與神農合并(這樣合并的原因目前尚不是很清楚,筆者認為是因其時代、年代相當的原因)、少?即帝摯(從袁軻說),“三皇五帝”的總體排序為:伏羲(太?)、神農(炎帝)、黃帝、少?(帝摯)、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唐堯、虞舜(女媧為伏羲妻或妹,同時代;祝融、共工約在伏羲神農與堯舜之間)。以前的學者多把這些傳說時代的帝王視為同一時代的人物或部族,筆者認為它們大體上是有一個先后時序的,是古人依據各部族口傳歷史努力建立的一個有時序的古史體系,即伏羲上承燧人氏、有巢氏、盤古氏(這幾位曾被一些史學家當作古人造假史的證據之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古人是在努力建立一個有時序的古史體系),堯、舜下接禹、啟、商、周。從這個角度看,我國學者對傳說時代的研究、對“三皇五帝”的年代、地望的認識非;靵y,以下以“伏羲”為例說明之。
一些學者認為“伏羲時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前或籠統地稱之為原始社會末期、新石器時代晚期等,如:李儼
有些學者確定的“太?、伏羲氏”的年代則比較早,如:
還有一些學者確定的“伏羲年代”介于上述兩類之間,距今六、七千年左右或者給出的年代范圍比較寬泛,如:
僅從以上有限的例舉來看,從4000年前到18000年前,幾乎每一個千年紀都被學者們認為是。關于伏羲的地望(或文化),則有西部大地灣文化說、仰韶文化說、馬家窯文化說、東部大汶口文化說、中原說、中原裴李崗文化說。此外,伏羲的地望(或文化)還有其他種種說法,如:
與伏羲的情況類似,學界對炎帝(神農氏)、黃帝等傳說中的遠古帝王或部落領袖的認識也是同樣的混亂:炎帝(神農氏)的地望有黃河上游說、中原說、黃河下游說,有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有長江中游湖南、湖北說;黃帝的地望有陜北說、渭水流域說、中原說、華北說、長城以北紅山文化說,甚至也有黃河下游說(何新),前幾年又有人研究黃帝還巡視江南,5000年前“曾經在浙江永康的石城山生活過,并且以石城山為中心,足跡遍及浙江的金華山、仙華山、仙都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廣東鼎湖山等地,在南中國撒播了華夏文明的種子”(新華社杭州2002年2月19日電)。同是中原說,又有不同的區分,比如黃帝的文化、年代,學界的主流認識是龍山時代中原的某種或某些考古學文化,又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
根據中國的古代文獻、傳說以及有關遺跡、民俗研究中國的傳說時代,有時還會推出一些怪相(雖然研究者常常也結合考古材料說事,但迄今為止現代考古學對史前文化的識讀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其理論和方法本身都是有缺失或缺陷的,比如對史前紋飾的釋讀和理解,現在的考古學基本上無能為力,更談不上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因此也可以說考古材料在考古界自身都沒能很好地消化,更遑論考古界之外的學者),或者說它必然會出現一些怪相。在此舉一個例子說明:
上面的說法并不在于要全盤否定專家們的研究或者認為那些研究毫無價值。價值還是有的。但所有的研究成果最終還是要做加法的,而且通過做加法才能得到最終的驗證和認可,即任何一個傳說中的帝王必須置于整個傳說時代古史體系的框架中去觀照,任何一種與傳說中的帝王相對應、比照的考古學文化必須置于整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體系中去觀照,研究某個傳說帝王實際上是研究全體,研究某個考古學文化實際也要研究全部考古學文化。這要求研究傳說時代的學者要熟悉和研究整個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而且要深入研究整個古史體系、框架,如果不這樣做,那結論可能是非常危險的。但是目前中國的學者少有人這樣做。
“中華文明探源”、傳說時代歷史研究現在是個熱點,國家也集中了優勢力量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它將可能是一個較長時段的研究過程。集體研究有它的優勢所在,但個人思考、獨立思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不可或缺的,甚至重要或重大契機的產生往往是個人思考的結果。如果每個研究中國傳說時代、史前文化的學者都能更多地了解和熟悉相關的領域,將自己思考、研究的問題置于整個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框架和整個中國古史傳說的背景下去思考研究,那我們或許會事半功倍。有些考古學者認為史前史可以或者應該撇開中國關于遠古時代的傳說和文獻資料,這一點筆者是不贊同的:一方面史前考古、三代考古已經使中國古史傳說和文獻記載中的一些東西得到證實,另一方面我們不可以也沒有理由將中國自新石器時代初以來的歷史截為兩段,而讓普通大眾除了閱讀一部自三代以來的歷史書外,還去學習一部用考古學術語撰寫的中國新石器時代歷史(實際是“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概論”之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67894.html
相關閱讀: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