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與炎帝傳說的南遷趙世超
古籍中言及炎帝的材料很多,我以為最有價值的當首推《國語。晉語》。該篇文字說:“昔少典娶于有嬌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鄙俚渑c有嬌氏應為互通婚姻的兩個氏族,“生”字也非指“親所產”。但由此至少可以斷定,黃帝、炎帝族都是由少典、有嬌兩氏族分化出來的,不過,后來各自獨立發展,又活動于不同的地區,便形成了不同的德。 德是什么?《易。系辭下》:“天地之大德曰生”,《莊子。天地》篇曰:“物得以生謂之德”,《韓非子。解老》曰:“德者所以建生也!边@些解釋都頗為古拙,德之初義便是生,指種的蕃衍,也可以引中為族群的性質。黃、炎雖與少典、有嬌兩氏有淵源關系,但一個蕃衍生息于姬水流域,一個蕃衍生息于姜水流域,久之,族群的性質便自然有了差異。 “同姓(生)則同德”,同德之人同風同俗,具有為大家一致認可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心理狀態!疤弦缘聯崦瘛,就是說遠占時期的酋長們依靠傳統習俗來維持內部的秩序,進而保證了族群的健康發展。相反,“異姓(生)則異德”,對不同族群的人不能用同一種習俗來治理,但他們卻可以通婚,并往往借婚姻關系相互結為聯盟。在《詩經》等占籍里,周祖后稷的母親叫姜螈,古公直父的妻子是姜女,幫周武王打天下的又是姜太公,可見姬姜耳婚互助的傳統源遠流長!秶Z。晉語》說:“二帝用師以相濟也”,韋昭讀“濟”為“擠”,釋為滅,我們以為這是一種誤解!秶。晉語》所記為司空季子勸公子重耳為婚于秦之語,他舉出黃帝、炎帝是要說明異性結親的好處,因而“用師相濟”也應依字之本義理解為互相救援。若依韋注,異姓相婚還有什么好處可言呢?至于黃、炎曾戰于阪泉之野,則應是野蠻晚期階段戰爭范圍擴大的結果,聯盟一度解體,并不能否定姬姜兩族長期保有聯盟的關系。 那么,黃帝、炎帝兩個互婚的同盟部落最初活動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且看《水經注。渭水》條下的一段記載。酈道元說:一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皳,則岐水流過姜氏城后的一段便叫姜水。岐水在岐山的南面,當今陜西岐山縣之東,就是地圖上西出岐山,東過武功,折南流入渭水的小水。若謂今陜西境內渭水上游一帶便是炎帝氏族的發祥地,想必不致有錯。在該地區內,多有關于姜族的傳說及遺跡,近年,扶風劉家等處又發現了以洞室墓為其主要特征的所謂姜戎墓葬,這自然又為我們的推測提供了佐證!敝劣邳S帝族發祥的姬水,我們雖不能確指其所在,但有幾條線索是很值得注意的。《詩經》明謂姬姓的周棄就住在有邰,邰地傳統認為是在武功,后來,自公劉到古公宜父,他們又長期活動于關中盆地北部邊緣的豳地。姬姓的始祖黃帝死葬橋山,橋山,近代的書全說是在今陜西省黃陵縣。又黃帝的傳說多與空同一名相關,如《莊子。在宥篇》載黃帝見廣成子于空同之上,《史記。五帝本紀》說:元鼎五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峙,遂逾隴,登空同”!缎绿茣5乩碇尽吩萜礁咴掠嗅轻忌,當即此地。平高在今甘肅鎮原縣境內,距離陜西省界不遠!端涀。渭水》條引南安姚瞻的說法,以為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邙城東七十里軒轅谷”,黃帝號軒轅氏,由此也足以使人產生把軒轅谷水同姬水聯系起來的猜想。綜合諸種線索,我們不妨確定黃帝族起源于陜西省北部和甘肅省東部,因為離炎帝族的居處并不太遠,所以便互婚互助,用師相濟,結為聯盟,到古公■父率領姬姓族人至于岐下,兩族的聯系更進一步加強。武王伐商,有姜尚為其籌劃,牧誓八國中含有羌人,西周分封的異姓諸侯也以姜姓最多,都應視作姬姜同盟閂益發展的表現。黃帝、炎帝的事跡原本并不復雜,但自戰國以后,卻不斷發生變化,終于撲朔迷離起來。
這里僅談一下最可注意的兩三個地方。 首先應該提到的是帝系的出現。直到春秋及戰國前期,還沒有關于五帝的說法,在《左傳》、<國語》、《淪語》、《墨子》、《孟子》等書中全不見有五帝的名稱,《周禮。春官。外史》雖說有“掌三皇五帝之書”的記載,但《周禮》并非“周公致太平之書”,它頂多只能算戰國的一家之言,有人甚至認為其成書年代應晚在西漢?傊,五帝說絕非源白遠古,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時代卻在不斷發展,觀念形態上的東西也會隨之日新月異。自春秋到戰國,一些諸侯通過兼并由方百里變得有土數圻,不同部族的人民被置于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與此同時,各族崇奉的英雄也被統治者列入統一的祀典當中。齊魯地理位置在東,卻是西來華夏集團的文化中心,因而這里出現的帝系便以姬姓遠祖黃帝和據說為周祖的帝嚳為主,又加上以帝丘為中心的高陽氏和為儒、墨所景仰的堯舜,依次排列為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一共五位,故號五帝。秦人僻處西垂,卻出自東夷族的少昊氏,后來占據岐豐,收周之余民而有之,便陸續做了鹿峙、西峙、吳陽上峙、下峙,既祭少吳、太昊,又祭西土華夏族尊信的黃帝、炎帝。最初只有四位,到《呂氏春秋》書成,又加入了顓頊,也配足了五帝之數。秦漢天下一統,兼包東西南北,于是,出現在《漢書。律歷志》中的古帝次序便是太吳氏、共工氏、炎帝、黃帝、少皓帝、顓頊帝、帝嚳、帝堯、帝舜了。我們不難看出,帝系的擴大正是與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同步進行的。只是這種做法過于粗糙,把不同部族的祖神強拉在一起,必然會使原來不清楚的占史變得更加混亂。 其次不妨談淡炎帝與神農氏的合一。像五帝說出現很晚一樣,春秋時代載籍中也沒有見到過神農。神農說的大盛始自戰國。其本意不過是“主于稼穡”的“土神”,但電常用以指示一個時代或氏族。戰國人已意識到人類物質生活的進化有明顯的階段性,他們分別以有巢氏、燧人氏、神農氏作為各階段的標征,并大致以為神農氏屬于黃帝之前的?個時期。即便有部分學者把神農氏視為氏族,這時及以后很晚也還不曾將其與炎帝合一。如《史記。封禪書》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十有二家中既有神農,又有炎帝,其為二人甚明,焉得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與神農氏并為一名,合稱炎帶神農氏的事,大約發生在漢代,合并的原因或謂出自劉歆有意改作,或謂是兩漢的學者既知神農為黃帝以前的一個階段,又知黃帝獨強之前,炎帝族在中原影響甚大,遂誤以為炎帝便是神農了。總之,我們今天應當明白,炎帝與神農原本非一,他們的合并是學術思想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此外,炎帝與神農合一以后,連帶著還發生了另一起合并!秶Z。魯語》曰:“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殂百谷百蔬。夏之興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又說:“有烈山氏之子口柱,為稷,白夏以亡祀之;周棄為后稷,自商以來祀之!绷疑绞系闹苤舶俟劝偈,顯然對古代的農業發明作出過貢獻,于是,東漢的鄭玄注《禮記。祭法》,三國的韋昭注《國語。魯語》,便直截了當地宣稱:“歷(烈)山氏,炎帝也”,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神農……本起烈山,或時稱之”,宋朝羅泌作《路史》,則更進一步斷言:“炎帝柱,神農子也!倍灰惑w終于變成丁炎帝、神農、烈山氏三位??體。古代學者善于綜合的本領也委實令人吃驚。
最后再談談炎帝傳說的遷徙。這當然與炎帝、神農、烈山氏的合并密切相關。烈山氏又稱歷山氏,其發祥地據說就是湖北隨縣的厲山店,學者們既然認定烈山氏就是炎帝,炎帝的傳說豈不就遷到了南方?不過,我認為炎帝傳說的南遷更得力于陰陽五行說的廣布。 《國語。鄭語》記史伯之語曰:“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痹缙诘奈逍姓f并無若何神秘色彩,它只是強調金木水火土是人類的日用生活資料,又是制造工具的必備之材,對于人類具有極為根本的意義。但到戰國后期鄒衍的手上,情況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位出白儒門的齊學專家在五行說的基礎上建造了五德始終說,首次宣布說,黃帝是以土德王天下,夏是以木德王天下,商是以金德王天下,周是以火德王人下,而土、木、金、火、水又是相生相克,循環不止的。戰國七雄的國君們都懷著由自己取代周天子的妄想,早已等得不耐煩了,現在既有新德可以戰勝舊德的理論,如何不使他們為之雀躍,為之歡呼呢?從此,鄒衍一派便出奇制勝地打開了市場,使五行說成為秦漢時代最有勢力的學術思想。秦始皇統一海內后急忙宣布自己代表著克周火的水德,并以水德確定制度,漢初為改德問題幾度掀起政治風波,到了武帝,終于認準了克水的土德,又依土德推德定制,都反映五行說影響于當時統治者甚劇。而在秦漢人的閂常生活中,也幾乎一切都五行化了。五色與五行相配,青為木,赤為火,白為金,黑為水,黃為土;四時與五行相配,春為木,夏為火,六月為土,秋為金,冬為水;五方與五行相配,東為木,南為火,西為金,北為水,中央為土,等等,不一而足。 炎帝從字面上看就從著兩火,說炎帝居火德最為方便不過。而在五行說中,火又代表南方,于是炎帝也就乘風而去,被配為南方之帝,成為南方人民崇祀的大神。接著,在湖南,甚而有了炎帝崇拜的物化表現形式??炎帝陵和炎帝廟。這:與少昊氏本居東方,而西岳華山卻稱少吳之墟一樣,都是五行說廣為流布后發生的新氣象。道理明白如畫,有何難解之處? 可是,目前一部分不懂古代學術流變的人,為古帝的發祥區域困擾不已,而一些深知個中奧秘的專家,也故意小將奧妙揭破,違心地要為自己的省份爭到盡可能多的名人。任這種與“諸侯經濟”遙遙相應的“諸侯文化”發展下去,將會帶來什么樣的惡果,難道不值得深思嗎??孔之見,不敢白必,書以就教于同行。 (趙世超:陜西師范大學校長、教授,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75069.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