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重貴,生干后梁乾化四年(914年),約卒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五代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后晉第二個皇帝。
石重貴本為后晉高祖石敬瑭的侄兒。其父石敬儒早逝,石敬瑭遂將他收為己子。石重貴少時謹言慎行,質樸純厚,善好馳馬射箭,頗有沙陀祖輩之風,深得石敬瑭厚愛,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叛唐,后唐大軍圍攻太原。石重貴或出謀劃策,或冒矢拒敵,都受到石敬瑭贊賞。石敬瑭借契丹兵挫敗后唐軍隊,離太原赴洛陽奪取帝位,臨行前選石重貴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東管內節度觀察事。官銜不少,但政績平平,“未著人望”。盡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睞,石重貴仍步步高升,到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貴已進封齊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貴承制即位及為后晉出帝。石重貴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時,能繼承大統,其間不乏宮中密謀。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僅剩幼子石重睿一人。本來石敬瑭在病中托孤與宰臣馮道,意思要馮道鋪立石重睿。但他死后,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親軍都指揮使景延廣卻擅立石重貴為帝。
石重貴在位時間不長,前后不過五年。五年中,生活的浪濤既把他涌上了頂峰,也把他無情地摔到了谷底,成為亡國之君。
石重貴即位前,后晉的形勢并不樂觀。契丹憑扶立石敬瑭有功,挾制中原,虎視眈眈;后晉的南面有割據稱王的吳越、后蜀;后晉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加之連年的旱、蝗、澇、饑,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后晉的政權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石重貴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報告。景延廣傲氣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稱孫不稱臣,結果給伺機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機會。恰逢青州節度使楊光遠這時外連契丹造反,于是將石敬瑭時與契丹稱臣修好,雖屈辱倒還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與契丹的戰爭時斷時續,一直到后晉的滅亡。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鋒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兵分數路陷貝州、入雁門,長驅直入。石重貴在眾將的簇擁下親征。這時他可能感到大禍臨頭,就遣人致書契丹主,求修舊好。契丹主正志得意滿,豈愿中途罷兵。石重貴求和遭到拒絕,只好迎戰。在這一年與第二年的抗擊契丹的戰爭中,盡管他指揮無能、用人不當、號令不靈,但賴中原軍民的英勇戰斗,契丹兩次大規模的進攻都被挫敗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3850.html
相關閱讀:“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