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陶寺陶文考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陶寺陶文考釋羅琨   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的陶扁壺朱書文字是一重大發現,90年代初《考古》雜志曾有披露(1),近年傳媒又向世人展示了實物,進一步引起了廣泛關注。去年筆者有幸得以仔細觀摩其物,深感最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其文字與殷墟甲骨文非常相似,反映四千多年前即至遲在夏代前期,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已行用于黃河中下游的一些地區,就探討中華文明起源和特點而言,這是一個很值得注意的現象;第二,就載有朱書文字的陶扁壺殘片整體看,很可能不是古代文字零星的遺留,而代表了一份完整的“文獻”。今又很高興地讀到李鍵民《陶寺遺址出土的朱書“文”字扁壺》一文(2),公布了有關資料,就此將對陶文的初步想法略述如下。   陶片上有兩個朱書文字,當讀為“?文”,早有學者指出“文”字與甲骨金文相同,而“?”字也和甲骨金文的寫法很相近。

(圖1)

  《說文》勿部有“?,開也,從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者??!睂Υ,李孝定曾評說“眾說并陳,許君蓋不知其本義也”(3),可見“?”是一個古老的字,清代治《說文》者始對此字有進一步解釋,如: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廢矣”,“從勿者,取開展意”。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壯部第十八,?字條下按:“此即古?,為??字,?者見云不見日,?者云開而見日也。從日一者云也,蔽翳之象,勿者旗也,展開之象,會意兼指事;蛟粡牡┮嗤!   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卷二十九,?字條有“開也者,《?會》引徐鍇曰:日開明也,勿旌旗也,得風開展,一所以開也。馥按開謂明也,《尚書》‘明四目’,《韓詩外傳》作‘開四目’。當云從旦勿,旦者開陽也,勿在日旁為冥,勿在日下為開!洞呵镞\斗樞》‘斗第六星曰開陽’,《廣?》‘北斗七星,六為開陽’。一曰飛揚者,本書‘?,旌旗飛揚?’,‘揚,飛舉也’,‘?,風所飛揚也’。《廣雅》‘陽,揚也’,《釋名》‘陽,揚也。陽氣在外,發揚也’,《釋言》‘越,揚也’,郭注謂發揚!对?沔水》‘載飛載揚’、《大明》‘時為鷹揚’,傳云:如鷹之飛揚也”!耙辉婚L也者,《漢書?董仲舒傳》‘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書?洪范》‘曰燠’,傳云:?以長物。正義云:《易?系傳》云‘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是言暑長物而寒成物也!
由此可見,“?”本義為云開日現,引申為飛揚、發揚、成長的意思,當即陰陽之“陽”的初文。   在殷墟甲骨文中,作為地名已有從阜之“?”,如“于南?”,(圖1-4)但“?”字仍較為多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為作地名、族名、人名,如“貞在?牧?羌”、“王惠?伯?比”(4)、,其中的“?”指地、人或國族;第二種用法是做表示氣象的用語,如卜辭有:   酒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卯鳥大啟。?!都坠俏暮霞11499 這是為祭祀卜問晴雨的驗辭,還有一辭當是為同一事進行的占卜,全辭為:   丙申卜,?,貞[來]乙巳酒下乙。王占曰:酒隹有祟,其有設。乙巳明雨,伐既雨,咸伐亦雨,?卯鳥星(晴)!都坠俏暮霞11498 意思是丙申占卜,擬于十日后的乙巳酒祭祖乙的卜辭,王占曰:酒祭將有不順。決定酒祭的乙巳那天,天明就下雨了,改伐祭,雨止,接著又下起雨來,改用?祭、卯祭,晴霽。對比兩驗辭,“大啟,?”無疑與“晴”為同一個意思,“啟”字甲骨文作從又執戶,當即《說文》釋“雨而晝晴也”的?(5),或謂其“為開啟之本字,以手啟戶為初意……其后借為雨而晝晴之霽”(6),各家所論雖不盡相同,卻均有晴霽之義的,因此“大啟,?”當表示天大放晴,陽光普照,“?”在此顯然用為“云開而見日”的意思。   在金文中,“?”字基本用法有:一,常作人名、族氏名,如??簋、?鼎銘文(7)中的“?”,先秦貨幣文字、璽印文字中還多作地名。二,作“陰陽”之陽,如永盂銘文有“錫畀師永厥田陰?洛疆”(8),類似用法還見于長沙子彈庫楚帛書,而少見于傳世文獻,當與“??(陰陽)行而??廢”有關。三,奉答冊命賜予辭“對揚”之“揚”也常寫作“?”,如貉子卣銘文(9)等。   “?”字的構成歷來存有疑義的,如前所述,《說文》釋“?,從日、一、勿”,朱駿聲則按“從旦亦通”,有學者認為“從旦尤佳說也”,“日出即旦也,即明也,旦明即開?也,故字從旦”(10),還有學者提出如果說從日,一表示蔽之,勿表示飛也,那麼“從一勿之字毋寧應解作?也”(11)。   又,從較晚的金文、貨幣、璽印文字看“?”字下部確可謂從勿。(圖1-8)但在甲骨文和部分金文中,下部結構卻與“勿”字有別,尤其是《說文》釋“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更使人難得其解。在對此字的探索中,林義光首先提出,其字“從日、從一、從丿,丿引去之象”(12),高鴻晉進一步提出其下部如圖一7、8者,實表示“引去之動象,非勿字”(13),為此字的考釋開拓了思路。如白川靜提出“卜文之勿字其所從與弓體最近,蓋為表示某種用弓之行為之字也,其音蓋為撥,撥弦以祓邪惡,蓋即以彈弦之象也。?不與弓身相接,非旌游之象,而于指鼓聲之彭字,又肜日之肜字之所從相類,蓋表示難以用字形表現之空氣之振動或情況者也(14)。稍后,裘錫圭發表《釋“勿”“發”》,細致地梳理了甲骨文中“勿”“?”以及從“?”之字的字形、字義和用法,分析了甲骨文‘’字與周代金文‘勿’字同形,(圖2-1、2、5)所以釋作“勿”,其用法有二,一主要用來指牲畜的毛色,二也作否定詞,這與古籍和金文中,‘勿’字通常用作否定詞的情況不同。從甲骨金文可知,這是一個是一個從刀的字,本義應是分割、切斷,用作否定詞,是假借的用法。另一方面,卜辭又有一個經常用作否定詞的“?”字,(圖2-3、4)用法與古籍和金文的‘勿’字極其相似,字形也略有些相似”。在甲骨文中“?”除作否定詞外還是族氏名,通過考察甲骨金文資料,進一步分析論證了該字較原始的形式“象弓弦被撥動后不斷顫動之形”(15)。

圖2

  這就啟示我們?字篆文從勿,是因為“勿”很早已假借為否定詞并逐漸取代了“?”,其初文所從實為“?”,是用“弓弦被撥動后不斷顫動之形”表示“難以用字形表現”的飄動的煙靄,從旦的“?”表示陽光沖出云霧,照亮大地。可以作為旁證的是甲骨文中還有一個表示氣象的用語“易日”,如卜辭有: **卜,*,貞翌]庚子[易]日。王占[曰]:啟,勿易。之夕雨,庚子啟。[貞翌]庚子[不其易]日

(圖3)

  對次日是否“易日”的卜問占辭是晴啟,不會“易日”,驗辭記次日果然雨過天晴!皢ⅲ鹨住辈⑴e,說明易和啟、?一樣都表示氣象的用語,涵義卻是相對的。“易日”多解為陰天,或曰易“當讀為?,許解云‘日覆云暫見也’”(16)。而從上圖甲骨文“易”字看,構成從夕(或表示被遮住的太陽)從?從丿(即所謂“勿”),《說文》日部有“?,尚冥也。從日勿聲”,段注:“冥者,窈也、幽也。自日入至于此尚未日出也”,那麼“易日”之“易”當可讀為“?”,“易日”則表示云霧遮住了太陽。甲骨文表示“日覆云”的易和“云開日現”的?共同構成部分當都源于“?”,金文從“勿”從“?”并用,小篆則同做從勿。此外,《說文》釋?第三個含義是“?者??”,此說頗難理解,很少有詮釋者,但聯系《說文》釋“?,弓有力也”,“?,多也”,又有“?,?也、重也,從二弓”,也反映“易”字的字形字義與弓有一定聯系。陶寺陶文上部為“旦”很明顯,下部正似弓形,   另一字為“文”,早有學者釋出,這里不再贅述。可以補充的是關于“文”本義的討論,“文”,《說文》釋“錯畫也,象交文”,段注:“錯當作?,?畫者,交?之畫也”,但其字形“錯畫之中類多從心”(17)不大好理解,所以近世學者多認為本義是“文身”,卜辭“文武丁”之文“乃象一繁文滿身,而端立受祭之尸形”,“從文身之義而推演也”(18)。此外,還有學者認為文之本義是“衣文”,字義“乃交領之意,即胸前之襟之交錯之意”(19)。但見,第一,較早文獻記載的文身,是“刻畫其身以為文”,“以避蛟龍之害”的一種夷狄之俗(20),目前還不能證明是中華大地古代民族的普遍習俗,商代的織物,乃至衣錦的人體雕像已多有發現,難以想象會用文身者為尸。第二,古代文獻中“文”字的用法,如“經緯天地謂之文”、“經之以天,緯之以地,經緯不爽,文之象也”(21),并形成“成也”、“華也”、“法也”、“理也”、“美也、善也”、“敬事之威儀也”(22)等引申義都說明“文”字不可能源于文身,它不是“野蠻時代”習俗的體現,而閃現的是文明曙光。
釋“衣文”者,似較“文身”要有道理,但是這兩種觀點所據均為甲骨、金文乃至小篆之“文”的字形,即一端立之人形。而從陶寺陶文看,“文”字的初形不作人形,據甲骨、金文的各種不同寫法中,還還可以找從“錯畫”演變為人形到的軌跡。(圖4)

(圖4)

  在甲骨刻辭中,文,除偶見于甲橋刻辭,作人名(23)外,主要用為先王的尊號,如“文武帝”、“文武丁”(24),金文同,常見“文考”、“文祖”、“文武”(25)等,文表示有文德之人,已用其引申義,《堯典》中記舜“受終于文祖”,司馬遷釋“文祖者,堯大祖也”,鄭玄曰“五府之大名,猶周之明堂”(26),用的也是引申義。所以甲骨、金文中,“文”字基本上均作端立人形,當與“文”字引申義的行用有關。而陶寺陶文的發現證實“文”原始寫法確如《說文》所說的“錯畫”,又“?”,《說文》釋“交?也”,段注引《詩?小雅?楚茨》“獻?交錯”毛傳“東西為交,邪行為錯”,陶寺的“文”字正是用兩長兩短、邪向相交的“交?之畫”。   關于“文”字的本義,段注有:“?畫者,文之本義,?彰者,?之本義,義不同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故謂之文。”(27)朱駿聲也引《說文序》按“象形、指事為之文,會意、形聲謂之字”(28),盡管文字起源不是一人之功,但觀察包括“鳥獸??之跡”的外部世界,獲得不同蹄跡代表不同動物及其不同步態的規律性認識,用不同的“錯畫”,再現這些不同形態,來表述不同事物,就是利用“知分理可相別異”的認識,發明文字的過程。現代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知識告訴我們,根據鳥獸蹄爪之跡辨識不同鳥獸及其行跡是狩獵時代的基本生存技術;觀察草木生長、寒暑變化、日月星辰的移動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系是從事原始農業的基本生存技術,而在中華大地,已發現不少石器時代刻畫符號和象形符號,這是我們祖先“知分理可相別異”認識和實踐的實證,象形、指事文字的形成即植根于此!拔摹钡谋玖x為“交?之畫”,也就是指用不同組合線條構成符號,而且每個都約定俗成表示一定事物。這就是文字的初形,而用文字組合為文章則為?,今寫作“文”,亦即這個詞的引申義。   就載有朱書文字的陶扁壺殘片出土于山西襄汾陶寺遺址,陶寺類型龍山文化分布地域正在陶唐氏故地,扁壺上不僅有朱書“?文”二字,殘器除口沿部分外,沿殘邊涂朱一周,頗似卜辭的界劃,預示這是一篇完整的全辭,而且使人很容易聯想起《尚書?堯典》開篇對帝堯的贊頌:
若曰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馬融注“威儀表備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道德純備謂之思”,鄭康成注“敬事節用謂之欽,照臨四方謂之明,經緯天地謂之文,慮深通敏謂之思”,“言堯德光耀及四海之外,至于天地”,“光”或釋作“廣”(29)。   這些文字和解釋顯然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5970.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