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創世考6 斯歧河與華胥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6 斯歧河與華胥洲

西漢楊雄《太玄賦》說:“聽素女之清聲兮,觀宓妃之妙曲!卞靛鸀榉酥,歷來被文學家歌頌。石浪《宓妃賦》有云:“江城有女,自號宓妃”。江城即姜城,由此可見伏羲皇城就是邰氏姜。

楚屈原在《離騷》中寫道:“吾令豐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漢張衡在驪山《溫泉賦》中寫道:“覽中域之珍圣兮,無斯水之神錄”。曹植在《洛神賦》中寫道:“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邰氏姜位于斯水河畔,“斯水文化”為邰氏姜獨有,“斯水之神”無疑出生在邰氏姜,由此進一步斷定,羲皇城就是邰氏姜。

《列子·黃帝》:黃帝即位十五年,“晝寢而夢,游于華胥之國。華胥之國在崦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一般都將“斯齊國”理解為“它離齊國”,但這是沒有道理的,因為“斯”在這里既不是動詞,也沒有“離、距”之意。

如果將“斯”解釋為“此”, 則意味著“大漠西北”還有一個“齊國”,這沒有根據。斯齊國就是斯歧國,斯齊國是一個國名,一個整體。另外對“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的斷句也是錯誤的,應該為“不知斯齊國幾,千萬里也”, 可翻譯為“不知斯歧國有多遠,大概數萬里吧”。

黃帝出生和成長在斯歧河,斯歧河與姬水河唇齒相依,夢游故國,常有之事, 這應該是正史記載的最可信證據,這個特有的“斯歧華胥”捆綁結構證明了華胥之國就是斯歧國,華胥城就是邰氏姜。

戰國時,冀州即中原,冀州之正西為?州,即甘肅一帶,冀州之西北為臺州,即陜北、寧夏一帶。 由此可見“崦州(渭河上游)之西,臺州之北”為猜測之詞,大意為華胥國在西北大漠, 其實華胥國就在中原。

進一步可知,黃帝之前沒有華胥國,華胥之國真名叫斯歧國,這很重要,它說明了歷史上的華胥國真正出現在黃帝之后,它的國治可能就是現在的藍田華胥鎮。所以提到華胥國必須分清楚前華胥國(虛擬)和后華胥國(真實)。華山、華縣、華胥溝的命名可能只與這個后華胥國有關,華夏來源于后華胥國的說法不合理,藍田的華胥陵為西周后的仿制,真正的華胥陵很可能不存在。

《世本·三皇譜·太昊伏羲氏》云:“赤光照室之夜,雄皇成紀之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原句中的“照”和“成”是對仗動詞,意思為“照亮”和“成為”。據此可知, 原句話為“紅光照亮臥室之夜晚,雄皇成為紀年之開元”。這表明“雄皇”為伏羲的誕辰紀年,成紀宮為雄皇元年的伏羲宮。即雄皇元年邰稱為成紀宮、成都宮,天水的成紀和四川成都源產于邰氏姜。

前面提到的湯浴河最早叫做湯谷河,湯谷就是后來的盤古。姜氏部落實際上是湯谷部落的最大分支?赡軓目铸垥r代開始, 湯氏部落就一直生活在不到16里長的湯谷流域。由于依賴于湯谷的地熱資源和邰氏姜的子宮環境, 所以湯谷部落成功地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地球大災難, 最后進化為漁獵民族. 到了新石器時代,湯谷部落的湯氏分支在湯谷巢居下來,而姜氏分支則在湯谷河終點的邰氏姜定居下來。

燧人氏發明了燧石擊火后成了天子炎帝,定都湯谷城。伏羲的母親是姜氏部落的頭領,父親就是末代燧皇。伏羲出生于邰氏姜,所以伏羲的出生宮稱為成紀宮和成都宮。伏羲的父親遇害后,伏羲于湯谷城登基稱帝。

由于湯谷城在太白山腳下,又陰又背,所以伏羲把都城從湯谷城搬到了邰氏姜。因邰氏姜在東邊,所以用“陳”來表示“東邰”,音從“成紀之成”,并稱邰氏姜為陳城、陳國城。 由于新宮是座北朝南,面陽而居,所以改雄黃紀年為天昊紀年, 并稱羊頭谷為?谷.

《帝王世紀》曰:“燧人氏沒,庖羲氏代之,繼天而王,首德于木,為百王先,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向日之明,是稱太昊,都陳”。

原話的意思為“燧皇歸天,伏羲繼位,農德蓋世。因生震澤,故回東宮,面陽而居,隨稱太昊,都稱陳城”。

“出乎”為“來自于、出生于”;“震”即“震澤、雷澤、成紀” ;“未有所因”意指“沒有其它原因”;“位在東方主春”為“住在東城主管春秋大事”,可謂“入主東宮”之淵源;“主春”,即主管農務,引伸為主政;成紀宮為邰氏姜的邰,居北斗位,座北朝南,面陽而立,所以稱“入主東邰”, 繼而演變為“入主東宮”。

“陳”源自于“東邰”,取音于“成紀之成”!佰ⅰ睘檑⑹辖膶S迷~,特征詞;“向”為“朝向、面向”,“向日之明”是同過去比較而言的。先前是沒有向陽的好處,現在有向陽的明亮,因此原句意為“座北朝南,面陽而居”。

根據“是稱太昊,都陳”的上下文可知,“都城”意為“為新都起名為陳城”,而不是原來就有陳城之名,這符合于人文之初的客觀環境,有名字的東西很少很少。由此可知,太昊元年,“成紀宮”改稱“陳國宮”或“陳倉宮”,邰氏姜稱為“陳國城”或“天帝城”。

這種“成陳源產結構”從根本上肯定了邰氏姜就是伏羲的生死之地。

《遁甲開山圖》曰:“伏羲生成紀,徙治陳倉。仇夷山四面絕立,太昊之治也”。其意為“伏羲出生于成紀宮,登基于湯谷宮,后遷于邰陳宮。仇夷形的玉皇山四面絕立,這就是太昊之治!

過去的山、塬、原、丘、嶺不分,這里的“仇夷”描寫的是“邰”的形狀既象“仇”字,左右被后坡分開,右半部的北邊有中位凸掛,同時又象一個平底盆池,類似于筐形山!瓣悅}”因邰是一個筐倉形宮院而得名。邰具有“筐形、倉形、池形、仇夷形、仇池形、曲阜形”結構,所以有“成匡臺、仇池山、曲阜臺”之稱及演義。

如果把原文的成紀理解為甘肅成紀, 則會產生“甘肅悖論”,即“伏羲在甘肅成紀登基后,把皇都遷徙到了寶雞陳倉。從此以后,伏羲變成了兩個,一個在寶雞陳倉主政,另一個在甘肅仇池山主政”。

邰氏姜的“成陳一統結構”和相反的“成陳天水悖論”從正反兩方面肯定了邰氏姜就是伏羲故里。

《拾遺記》載:伏羲“所都之國,有華胥之洲。”《爾雅·釋水》載:“水中可居者日洲,小洲日渚!臂⑹辖訚杉瓤梢哉f是洲,也可以說是渚。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曰:“太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也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

邰氏姜沼澤不是大湖大澤,具“洲渚結構”,因“雷蛙”而稱“雷澤、震澤”, 因此邰氏姜沼澤就是華胥之洲。

這表明“太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犧”為“在邰氏姜的雷澤之地,出現了特大腳印,華胥踩之有娠,生伏羲于邰氏姜的成紀宮”。

《帝王世紀》“少昊帝,...有大星如虹,下流華渚,...降居江水,有圣德.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 ”. 這里的“華渚”即為華胥之洲,姜水應為姜水!叭A渚、姜水、窮桑、曲阜”相互關聯,共容于邰氏姜環境,這也說明了邰氏姜就是華胥之洲。由于山東曲阜沒有華渚和姜水,天水成紀則無“華渚、姜水、窮桑、曲阜”,所以史書演義出了“游牧神話”, 一會兒天水,一會兒河南,一會兒山東!坝写笮侨绾,下流華渚”意思是“華渚之洲出現流星雨”。

據《路史·太昊紀》:“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薄吨駮o年·前編》: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為風姓。元年即位,都宛丘”。《金鏤子·興王篇》:“太昊庖羲氏,德于木,為百王之先,都于陳”。

邰氏姜的東側嶺, 稱為白龍嶺,其結構可描述為“白龍嶺、路東側;高兩丈、長三里;陡而立、平而直;整體如峻嶺,南端如扣碗”.所以白龍嶺被稱為“壽丘、軒轅丘,蒙谷、蓬丘、赤泥峴、積石山”,白龍嶺的南端稱為“白龍灣、宛丘、蒙汜丘”。

《爾雅·釋丘》說:“天下有名丘五,其三在河南”,但“陳有宛丘”。宛丘即倒扣碗形丘臺,據《晉書·地理紀》記載:“陳城南,道東有宛丘”。邰氏姜東路與(邰)宛丘平行,相距一、二十米,南北方向,長有3里。這里十分明確、十分具體地指出宛丘即(邰)宛丘。

《太平寰宇記》記載:“宛丘在縣南三里,高兩丈”。這里說的是(邰)宛丘的南部, 即白龍灣, 剛好在陳城南3里處, 整個壽丘均高兩丈。宛丘的南部完全符合“丘上有丘”,整個壽丘則是“隆峻如嶺”!对娊洝り愶L》也有“陳都宛丘之側”的記載,與(邰)宛丘完全一致。

河南的陳國城和宛丘不是融為一體的,與史書描述的“陳宛結構”不完全吻合, 但史書描述的“陳宛結構”完全吻合于邰氏姜的陳國城和宛丘; 河南的陳國不是斯歧國,沒有“?谷、斯水河、雷澤、成紀、陳倉、瑤池”。重要的是在邰氏姜還有“壽丘、積石山、五色水、中國河、昆侖丘”等其它證據,而這些河南也沒有,河南連一個“陳”字都不能解釋其“形、意、音”的產生和來源,顯然不符合“人文之初”。由此可知,邰氏姜就是“太昊之虛”。

唐《補史記·三皇本紀》:“伏羲母親為藍田華胥氏,郊游雷澤,因踩大人跡,而懷孕十二年生伏羲于成紀!比A胥氏在藍田懷孕,徒步穿過天俯之國邰氏姜,西奔到天水生子, 而且還是十二年,這顯然是地名聯想造成的神話, 懷孕之地與出生之地本來在十幾里之內,非要說成500里之外,從藍田到寶雞的每一段渭河都是天俯之地,沒有理由不定居。藍田的雷澤不如邰氏姜有道理,藍田沒有“成紀、陳國城、宛丘、陳倉”,更沒有“?谷、積石山、五色水、中國河、昆侖丘、瑤池”。

天水只有兩個成紀,一拿出仇池山還會自相矛盾,大地灣的考古發現并不能證明伏羲就出生在天水。不能給出“?谷、雷澤、斯水河、五色水、中國河、昆侖丘、瑤池”等一個系統解釋。

史書上多個皇帝都是“初陳徙魯”或“初桑徙魯”,無非是“由王宮搬到帝宮”,意指“由王稱帝”, 而非逐水游牧。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98308.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