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三皇之首:伏羲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其發祥地是古代的成紀。古代成紀縣最初的縣址,在今秦安縣城北30公里的陽兀川金城里。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成紀縣屬漢天水郡,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未建縣以前,于秦于漢,均屬隴西郡。這里正處于大隴山西北坡下的葫蘆河下游河谷地帶,氣候比較溫和,宜于農業種植;且又正處于從關中越過大隴山山口“故關峽”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絲綢之路”上,所以在漢唐以前,其地顯得非常重要。

人文始祖:伏羲

  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
  
  伏羲是中國古文明代表人物的“三皇之首”,《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是神農、黃帝之前的創世英雄。伏羲是在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追求文明進步歷史長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開天辟地、發聾振聵的啟蒙功勛。
  
  黃帝打敗了神農氏的后代榆網和三苗九桀的首領蚩尤,而這些決戰勝敗的英雄人物,都是伏羲氏的后代,所以不管是誰的后裔,大家都祭祀和尊奉伏羲為人文始祖。可以說,伏羲又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承認的老祖宗,是團結多民族的原始親緣。伏羲文化不但具有在世界遠古文明中的先進性和科學走向,而且具有光輝燦爛的獨特民族光彩和對人類文明發展而具有的強大推動力、生命力。
  
  創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視德行是伏羲作為時代領袖人物的重要標志。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離不開女媧的配合。伏羲、女媧是由兄妹關系結合為夫婦的一對人類的始祖。古代也有把伏羲、女媧與神農氏列為“三皇”,是中國歷史上先于五帝的開辟時代的圣王,并為他們立傳。唐代的司馬貞給《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說:
  
  “太?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巧補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這段話不僅包含了后人對伏羲這位“人文初祖”的誕生及諸多貢獻的贊頌之情,而且透露了黃河流域遠古社會從野蠻進入文明的具體情景。所謂其“母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實際上是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反映。“蛇身人首”,“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實為伏羲氏族崇拜的龍蛇圖騰。至今海內外華人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稱為龍的子孫,奉伏羲為百王之先,蓋出于此。“始畫八卦”,是伏羲氏用八種符號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概括,后經文王、孔子等人的演繹,由八卦而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學。“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標志著伏羲時代人們已開始創制文字,準備接受文明的洗禮,告別結繩記事的歷史。“始制嫁聚以儷皮為禮”,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還依賴于漁獵。“養犧牲以充庖廚”,說明當時至少已有了初步的牲畜飼養或畜牧業。據東漢應劭的《風俗語通》載:“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這就是說,女媧用黃土造人,大地上出現了成群的聰明、有智慧的少男少女們。但這工作畢竟太辛苦了,時間一久女媧精疲力竭,于是她用藤條做了一條粗壯的繩子,將它放在泥土里一攪,試著用力一甩,那一些濺落在地上的小泥點也變成了平庸、很普通的小人物。女媧是偉大的女神,是人類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母親。

天水出土的鯢魚紋瓶伏羲被人們稱之為“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長于成紀。他領導定嫁娶;做網罟;畫八卦;造琴瑟;設官職……按照常理來說,創造了如此功績的伏羲其形象應該是聰明英武,然而自春秋戰國以來,關于伏羲的形象卻是“人首蛇身”,尤其在漢代以后,伏羲“人首蛇身”的圖案更是被作為裝飾圖案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以后世的眼光來看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無疑是一種怪物。難道“人文始祖”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怪物”?從人們的情感來說,把伏羲的形象作為裝飾圖案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崇拜敬仰,或者把他當作“守護神”。
  
  顯然,伏羲的本來面目并不是“人首蛇身”。那么伏羲為何以“人首蛇身”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呢?
  
  12日,首屆中華龍文化蘭州論壇在蘭州舉行,記者就“伏羲為何是‘人首蛇身’?”這一問題采訪了天水師范學院的劉雁翔先生以及其他的專家學者。
  
  上古先祖多蛇形
  
  劉雁翔先生是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編審,長期致力于隴右文化的發掘研究。他認為在上古時代,并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繪成蛇形,除伏羲之外,還有女媧、黃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據統計,《山海經》中所記載的454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138個?梢,用蛇形來描述先祖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方式。
  
  要解開伏羲為何是人首蛇身這個謎團就必須從更廣、更深的層面來研究這種文化現象。劉雁翔先生翻閱了大量的古籍資料,對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進行了探究。最終,他將古籍中零散的記載串連起來,發現了“人首蛇身”的來龍去脈。
  
  從古代的記載來看,伏羲姓風。關于“風”字,在《說文》中有“風動蟲生”的解說,在甲骨文的卜辭中,“蟲”和“巳”為同一個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有“蟲為蛇”之說。由此可見,風與蛇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從姓氏的起源來看,上古時期人們的姓氏大多與部落的圖騰有關系,有些姓氏就直接來自于部落圖騰。由此看來,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從風姓部落的圖騰“蛇”演化而來。那么在遠古時期,古成紀地區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嗎?
  
  “人首蛇身”是誤解
  
  對于記者的問題,劉先生認為,伏羲部落并不是以“蛇”為圖騰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其實,應該是“人首龍身”,而這個龍則是從大鯢演變而來。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伏羲的形象應該是‘人首鯢身’而不是‘人首蛇身’。所謂的蛇身實質就是簡化了的龍。”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注:“太嗥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這就是說,龍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圖騰。
  
  劉先生認為,蛇是龍的原型,龍的形象是蛇演變而來的,這種見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動物,而傳說中的龍和水的關系密切,民間故事中就有四海龍王之說。從記載來看,有“龍水物也”;有“龍生于水”;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之說。尤其是龍的本領非常強大,遠遠超過了蛇,蛇是無法與其相比的。
  
  顯然,龍的原型不是蛇而是其他的一種動物。
  
  揭開龍的原始形象
  
  既然龍和蛇之間沒有多大的關系,那么龍的原始形象究竟是什么呢?
  
  “龍的原始形象首先是古成紀地區的一種動物,與當時的原始先民的關系密切,能給他們提供生活上的幫助,唯其如此,人們才有可能把它當圖騰。”這幾點也是圖騰產生的基礎和根源。
  
  蛇很快就排除了,因為蛇的攻擊性強,而且蛇和人們日常生活的關系也并不密切。那么究竟什么水生動物和上古時期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呢?
  
  沿著“龍為水物”的思路類比,則與龍同為“水物”且鱗身的非魚莫屬。劉先生在《山海經·海外西經》中看到了一條關于龍魚的記載。“龍魚陵居,其狀如貍,一曰。”這種龍魚長著一支角,似貍而陵居,還能夠乘云直上。
  
  這種龍魚究竟為何物呢?對于龍魚的解釋《爾雅》中說:鯢之大者謂之。鯢魚又名人魚,俗稱娃娃魚。
  
  鯢魚屬兩棲科,一般身長60厘米—70厘米,大者達到180厘米,棲息在山谷溪流中,以魚、蛙、蝦為食,叫聲和小孩啼哭相似。如今天水市東南部林區的曲溪風景區尚有成群的鯢魚生活著。
  
  考古發掘證實,在6500年前,天水的氣溫要比現在熱,屬暖溫帶半干旱氣候,生活著大量的喜暖動物,其中有蘇門答臘犀牛、獼猴、象等動物。但到了距今6500年—5000年時,氣候發生變化,逐漸變得寒冷干旱起來。我們可以得知在6500年前,天水的自然環境要比現在好得多,適合鯢魚活動的地域一定非常廣大。那時先民的生存發展和鯢魚的關系密不可分。尤其是它如同小兒哭泣的叫聲,就給人們無盡的想象和啟示。生活在此地的伏羲部族遂以鯢為圖騰。
  
  隨著時間的推移,先民們把鯢的形象繪制到了許多地方,如今在天水武山、甘谷出土的兩件人首鯢魚紋瓶,就是當時先民對鯢魚圖騰崇拜的一個縮影。天水出土的鯢魚紋瓶,從一個側面證明,龍的原始形象就是鯢魚,它們正是原始的四足龍的創作原型,也是伏羲部族的圖騰神。
  
  可見,“人首蛇身”其實就是對“人首龍身”的誤解,伏羲部族的圖騰應該是一個簡化了的大鯢。
  
  伏羲創造了神,女媧創造了人,神農氏創造了獸,伏羲跟女媧同為人面蛇身,故有人認為此二人是兄妹或者姐弟,不過山海經,史記等書中并無記載,是以一本日本的古書中的記載確定此二人為兄妹或者姐弟關系。
  
  更有傳說此二人婚配創造了華夏民族,此事更是子虛烏有,伏羲跟女媧兩位創世神屬對立關系,神與人從創立之初便不合,后女媧作出很大犧牲,放棄自己的創世神威而死,而使神與人從此無法接觸,此傳說的來歷應該也來自日本,據鳳凰衛視美洲臺介紹,日本神話中大和民族是由兄妹二人結婚后創造出來的。日本神話源于中國神話,但受北歐神話跟希臘神話影響很大。

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游,在游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于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后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一、教民作網用于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于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后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后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在天水麥積區(原叫做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一卦臺山,相傳這里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于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經常站在卦臺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一天,他又來到了卦臺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臺山對面的山洞里躍出一匹龍馬。說它是龍馬,那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臺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于是他畫出了八卦。
  
  后來,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就叫做分心石,F在去卦臺山,你還能看到這些地方。而且,龍馬洞里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至于八卦的功績,在于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征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并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有這種可能: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太昊都是出自伏羲氏的部落首領,他們處于不同時代,但地位相同,且都可稱“伏羲”(因為都出自伏羲氏的部落)。

伏羲與西方亞當、夏娃創世紀的故事一樣,伏羲、女媧在東方創世。伏羲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人類的真神。“大目、山準、龍顏”的伏羲教民漁獵畜牧,創造書契,鉆木取火,始創八卦,旋定歷法,始創嫁娶,使人類走上文明之途。后來人類遭遇洪水,人種滅絕,只剩伏羲與女媧兄妹二人,兩人不得不成婚繁衍人類。次后,女媧代伏羲為首領稱女希氏。諸侯共工與祝融爭斗天下,頭觸不周山,天柱折缺,女媧乃以五彩石補天。這幾乎與西方洪荒時代傳說一模一樣。
  
  長沙楚帛書出土于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墓葬年代為戰國中、晚期之交,帛書寫作年代當與此相同或稍早。楚帛書出土后數易其主,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1966年,大都會博物館用紅外線拍攝帛書照片,圖文清晰,成為學者釋讀楚帛書的主要資料依據。
  
  經過眾多學者數十年的努力,楚帛書文字上的分歧已經不大,已基本上可以通讀,F在,已到了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的時候了。楚帛書為四方形,中間有兩組文字,一組八行,一組十三行,兩組文字上下互倒,好比八卦的陰陽魚,四邊還有文字,并配有彩色繪圖。中間八行者稱甲篇,中間十三行者稱乙篇,四邊的文字與繪畫稱丙篇。本文要討論的是甲篇,今將其全文釋寫于下。
  
  楚帛書甲篇釋文
  
  曰故(古)大熊包戲(伏羲),出血□雨走(震),居于睢□。劂□亻魚亻魚,□□□女。夢夢墨墨,亡章弼弼!趺浚ɑ蓿┧,風雨是於。乃。ㄈⅲ酢踝又樱慌醭觯▼z),是生子四。□是襄而土戔,是各(格)參化法□(度)。為禹為契,以司域襄,咎而步廷。乃上下朕(騰)傳(轉),山陵丕疏。乃命山川四海,□(熏、陽)氣百(魄、陰)氣,以為其疏,以涉山陵、瀧、汩、益、厲。未有日月,四神相戈(代),乃步以為歲,是惟四時:長曰青干,二曰朱四單,三曰白大木然,四曰□墨干。
  
  千有百歲,日月□生,九州丕土旁(平),山陵備血矢(亻血)。四神乃作,至于覆(天蓋),天旁動,?蔽之青木、赤木、黃木、白木、墨木之精。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奠三天,□思孚文(保),奠四極,曰非九天則大血矢(亻血),則毋敢蔑天靈,帝□乃為日月之行。
  
  共攻(工)□步十日四時,□神則閏,四□毋思,百神風雨,辰□亂作,乃□日月,以傳相□思,又霄又朝,又晝又夕。
  
  根據上面的釋文,茲將其大意表述如下:
  
  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于混沌狀態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后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并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木然,老四叫墨干。
  
  一千數百年以后,帝□生出日月。從此九州太平,山陵安靖。四神還造了天蓋,使它旋轉,并用五色木的精華加固天蓋。炎帝派祝融以四神奠定三天四極。人們都敬事九天,求得太平,不敢□蔑視天神。帝□于是制定日月的運轉規則。
  
  后來共工氏制定十干、閏月,制定更為準確的歷法,一日夜分為霄、朝、晝、夕。
  
  由上可知,帛書甲篇是很標準的創世神話,在現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世神話。
  
  楚帛書甲篇是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先秦時期惟一完整的創世神話,但在現有先秦文獻中,可以得到無旁證!冻o•天問》開頭寫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惟茲何功,孰初作之?……”屈原提出這樣一連串問題,當不是個人無中生有的奇思異想,而是對當時流行傳說的發問。他以問詞的方式證明當時創世神話的客觀存在。東漢人王逸《楚辭章句》在介紹《天問》的由來時謂楚國先王公卿的廟堂上畫有“天地山川神靈”。創世神話是廟堂壁畫的重要內容,王逸所說的“天地”應指開天辟地。
 王逸之子王延壽撰《魯靈光殿賦》,靈光殿建于西漢,還畫有“開辟”故事,最早人物是“伏羲鱗身,女媧蛇軀”。
  
  建于東漢的山東嘉祥武開明祠(《金石索•石索》)、武梁祠(《漢武梁祠畫像錄》)、武班祠(《金石索•石索》),也有伏羲女媧畫像。1949年以后發掘的漢墓,更有大量伏羲女媧題材。與其它題材畫比較,伏羲女媧交尾圖的位置最為顯要,“多刻于墓門、石柱、主室頂石、石祠山墻上層、墓壁上層等高處或顯要地位”。而且伏羲與女媧都是“手持規矩”;或“手捧日月”。手持規矩應是創造神的象征,手捧日月應是宇宙主宰神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媧交尾圖還伴有四神畫像。在帛書甲篇里,四神是伏羲女媧的兒子,是四時的代表,是經營天地的大神!墩f文》:“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的神性不只是造人,而是化生萬物。《說文》作者是東漢人許慎,這說明直到東漢,女媧還保留著創世主的身份。漢祠、漢墓中的伏羲女媧交尾圖,其思想內涵不能只看做一般的“生殖文化”、“生育之神”,而是“化萬物”的創世之神。漢代大量伏羲女媧交尾圖實是上古創世神話的孑遺。此外,中國古代的“人日”禮俗,也是創世神話的民間遺存。根據這個神話,創世次序如下:
  
  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中國古代,以雞、狗、羊、豬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時),牛與馬分別代表地與天。
  
  楚帛書甲篇的創世次序是:先有伏羲女媧夫婦生下四子,即為四神,代表四時,然后造地,最后造天。古代“人日”習俗也是先有四時(雞狗羊豬),再有地(牛),最后才有天(馬)。班固《漢書•律歷志上》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人日”習俗與《漢書•律歷志》所說的“人”,不包括伏羲女媧等創世之神,而是指蕓蕓眾生的凡人。有了“天地四時”,即有了宇宙,神才創造凡人,故說“天地四時,人之始也”。在宇宙諸項之中,《漢書•律歷志》把“天地”調到“四時”之前,把“天”調到“地”之前,這不是班固個人的創意,而是中國文明成熟時代“天尊地卑”觀念使然。當時“天地四時”的次序,已經凝固不化,而民間“人日”習俗的創世次序還與楚帛書同步,是上古伏羲創世的印證。
  
  伏羲功績
  
  唐代歷史學家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比較完整地勾劃了伏羲事跡、功績:
  
  “太?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記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
  
 。、始作陰陽八卦,創立中華易學。
  
  伏羲發明八卦,是易學之祖。《周易.系辭下》載:“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史記.太史公自序》說:“余聞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東漢王充《論衡.作對篇》說:“《易》言伏羲作八卦。前是未有八卦,伏羲造之,故曰作也。”易學是中華文化之源,是群經之首,是學問中的學問,是哲學中的哲學。對易學和東方文明有極深邃獨到研究和體悟的一代心理學大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G.Jung.1875~1961)曾寫道:
  
  “幾年以前,當時的不列顛人類學會的會長問我,為什么像中國這西半球一個如此聰慧的民族卻沒有能發展出科學。我說,這肯定是一個錯覺。因為中國的確有一種‘科學’,其標準著作就是《易經》,只不過這種科學的原理誠如許許多的中國其他東西一樣,與我們的科學原理完全不同。”
  
 。、人工鉆木取火,帶來人類光明。
  
  清人《繹史》引《河圖挺輔佐》說:“伏犧禪于伯牛,鉆木作火。”火的使用對人類體質的發展具有決定意義。還有一說,即燧人氏鉆木取火,其歷史背景也應是伏羲時代。
  
  7、制琴作樂灼塤,提高音樂水準。
  
  東漢許慎《說文》釋“琴”說:“苞犧氏所作弦樂也。”西晉王嘉《拾遺記》說:“苞犧氏灼土為塤。”三國譙周《古史考》說:“伏羲作琴瑟”清人《繹史》引緯書《孝經.鉤命決》說:“伏羲樂名《立基》,一云《扶來》,亦曰《立本》。”伏羲時代的音樂樂器當以打擊器為主,如敲瓦盆、敲獸皮、敲石器作為歌舞的節拍,至于弦樂當限于單弦的樂弓(即弓弦)。伏羲制作琴瑟,可理解為低級樂弓的理想化!

 。、其他發明創造。
  
  伏羲氏的功績,除以上列舉之外,還有許多。如嘗百藥,制九針,創立醫學(神農、黃帝、巫彭繼之);立占筮之法,創立占卜學;立九部,設六佐,分部管理部族事務等?傊,伏羲是一位真正的“神”,是中國人的上帝,是人文始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0665.html

相關閱讀: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