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歷史揭秘:契丹族為何未能在五代時期奪取中原?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五代十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耶律阿保機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王朝,為實現其“廣土眾民之志”,積極進行對外擴張和掠奪。經過歷代契丹統治者的征戰,其境“東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①盡管歷代契丹統治者都對中原虎視眈眈,耶律德光甚至乘滅亡后晉之勢,一度占領了中原政權的中心大梁,最后還是被迫放棄,回到草原。目前,學術界多數學者認為是契丹的殘暴殺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迫使耶律德光不得不撤離。②筆者認為,這種看法過于簡單。本文擬以947年耶律德光南征中原失敗,分析契丹自身存在的缺陷,探討當時契丹未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一、契丹政權政治思想不成熟

  從草原民族發展歷史看,契丹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以前匈奴、鮮卑等民族都曾逐鹿中原。在契丹之后,女真、蒙古、滿族等相繼南下,并入主中原與漢民族輪流執掌江山。契丹民族南下之所以沒能確立在中原的統治,主要在其政治組織和社會思想等方面還不成熟,他既沒有擺脫落后的舊習俗,又缺少成功的經驗。

  自阿保機建國以來,契丹統治者常有覬覦中原之心,往往插手中原割據勢力間的沖突,從中漁利。936年,耶律德光扶持石敬瑭取代后唐,不但使后晉成為契丹的附庸,而且直接占據了燕云十六州。942年,石重貴繼位,不顧國力尚弱,有心擺脫藩臣地位,對契丹稱孫不稱臣。從944年起,耶律德光屢次大舉攻晉。但直到滅亡后晉,耶律德光也并沒有做好統一中原的政治和思想準備。

  首先,在進入大梁前,耶律德光對統治中原的方式并無既有方案。按以往的經驗,面對雙方人口和經濟文化懸殊的差距,往往只能扶植傀儡政權來間接地統治中原。在戰爭之初,耶律德光就委以趙延壽經略中國,曰:“若得之,當立汝為帝!庇殖V秆訅壑^晉人曰:“此汝主也”①;在與杜重威的大軍決戰時,耶律德光又以帝位為誘餌,對他說:“趙延壽威望素淺,恐不能帝中國,汝果降者,當以汝為之。”②這些言行不能一概視作耶律德光的權謀之術,否則后來趙延壽也不敢求立為太子,一再試探耶律德光能否兌現其諾言。如何對中原進行治理,其實他并沒有既定的方案。進入大梁后,耶律德光在皇宮接受百官參拜時,曾對身邊的侍臣說:“漢家儀物,其盛如此,我得于此殿坐,豈非真天子邪?”他還征詢后晉降臣的意見,“欲擇一人君之”。③這些言行反映了耶律德光受傳統的中國“華夷觀”的束縛,自認夷狄的自卑心理在作祟,表明此時他對稱帝中原仍缺乏信心。后晉的降臣們奉承道“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耶律德光在眾口一詞的吹捧聲中,自我膨脹起來,開始相信自己已經是“人心所向,天命所歸”。于是耶律德光決定對中原實行直接統治,改元“大同”,國號“大遼”。對征服后的中原,耶律德光表現得過于驕傲和自負,聲稱“自今不修甲兵,不市戰馬,輕賦省役,天下太平矣”④。

  其次,進入大梁后,耶律德光墨守陳規,沒有順應形勢的發展,對契丹落后的舊制度進行改進,最終錯失良機。針對契丹諸將如蕭翰、耶律郎五、麻答等肆意殺掠的暴行,張礪曾向耶律德光進言:“今大遼始得中國,宜以中國人治之,不可專用國人及左右近習。茍政令乖失,則人心不服,雖得之亦將失之!比欢,耶律德光當時并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在北返草原途中,耶律德光親眼目睹戰爭造成的滿目瘡痍和中原人民的反抗,才反省道:“朕此行有三失:縱兵掠芻粟,一也。括民私財,二也。不遽遣諸節度還鎮,三也!痹谙蚶詈榻B軍情時,他認為:“所在盜賊屯結,土功不息,饋餉非時,民不堪命。河東尚未歸命,西路酋帥亦相黨附,夙夜以思,制之之術,惟推心庶僚、和協軍情、撫綏百姓三者而已!笔虑檫h非耶律德光所說的如此簡單。以耶律德光為首的契丹貴族仍然深受傳統的華夷觀念的束縛,往往以“夷狄”自居,沒有信心確立自己的“正統”地位!耙牡摇奔热徊皇侵性罢y”的主人,自然就沒有必要愛護這塊土地上的子民,而專以劫掠財富為樂事。這種思想上的認識導致耶律德光根本無心改革契丹陋習。史載“契丹主(耶律德光)廣受四方貢獻,大縱酒作樂,每謂晉臣曰‘中國事,我皆知之,吾國事,汝曹不知也。’趙延壽請給上國兵廩食,契丹主曰‘吾國無此法!

  二、新舊勢力分歧的牽制

  契丹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是制約契丹王朝發展的一個痼疾,幾乎貫穿于契丹王朝的始終。史載:“自太祖之世,刺葛、安端首倡禍亂,……李胡而下,宗王反側,無代無之,遼之內難,與國始終!雹岫谄醯ね醭那捌,最尖銳的是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也就是契丹貴族中改革和守舊的斗爭。關于契丹王朝初期的社會性質,陳述先生在《契丹社會經濟史稿》中指出:“阿保機的汗國(帝國)是以奴隸占有為基礎的各部落聯合”。在遼圣宗完成契丹社會的封建化改革之前,契丹仍處于奴隸制的發展階段。雖然契丹占領渤海國,耶律德光時又得到幽、云等十六州,增加了契丹社會的封建化改革的可能性,但是頑固的奴隸主貴族勢力還十分強大,他們竭力維護既得利益。滅晉戰爭并未贏得契丹貴族的一致支持,始終受到以述律太后為首的保守勢力草原本位主張的掣肘。

  在南征中原的時機、方式和目標上,新舊兩派勢力存在著根本的分歧。以述律太后為代表的一部分契丹貴族對中原的興趣僅在于掠奪財物和奴隸上,并無意將中原納入契丹王朝的版圖。相反,耶律德光繼位后,思想有了一定的轉變,占有中原的欲望也日漸增長,因而在這一問題上,與述律太后產生了深刻矛盾。

  但是927年曲陽之戰的失敗使耶律德光南下的野心受挫,他只得謹慎地考慮述律太后的意見,甚至欣然接受她的要求,冊封其弟李胡為擁有皇位繼承權的天下兵馬大元帥,從而韜光養晦,等待時機。直到石敬瑭向契丹求援,耶律德光才借助神人托夢來說服述律太后:“吾嘗夢石郎召我,而使者果至,豈非天邪!”援晉滅唐戰爭大獲全勝后,由于耶律德光感到中原人民會反抗異族的奴役,契丹進行直接統治的時機尚未成熟,于是冊封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讓他成為契丹的藩屬。石敬瑭甘當兒皇帝,割讓幽、云等十六州,并向契丹納貢。耶律德光威望得到空前提高,對保守派的斗爭處于上風。

  后來,耶律重光與石重貴結怨,連歲入寇中原,后晉疲于奔命,契丹人畜亦多死,反對戰爭的聲浪也此起彼伏。述律太后極力反對南征,“漢兒何得一向眠!自古但聞漢和蕃,未聞蕃和漢。漢兒果能回意,我亦何惜與和!”耶律德光進入大梁后,曾對李崧等人說:“向使晉使再來,則南北不戰矣。”可見述律太后雖然沒能成功阻止耶律德光,但也給契丹的南征留下影響。由于有后顧之憂,當耶律德光面臨困境時,就無法一心一意克服困難,而是急于“歸省太后”,甚至感嘆“我在上國,以打圍食肉為樂,自入中國,心常不快,若得復吾本土,死亦無恨!

  當耶律德光遺體運回草原,述律太后不哭,且說:“待諸部寧一如初,則葬汝矣。”這一方面反映了她對違背她意愿的南征耿耿于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她正在為即將到來的皇位繼承斗爭做準備。當初阿保機去世時,述律太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利用殉葬風俗殺死太祖親信,前后所殺者以百數。述律太后又排斥了主張契丹封建化的皇太子耶律倍,冊立當時政治上傾向于自己的耶律德光為帝,并殺害或拘禁了大批同情耶律倍的契丹貴族。因此當耶律德光死于征戰時,南征的契丹將領都擔心述律太后大肆殺戮,危及自己。被述律太后所殺的契丹貴族的子孫一直心懷不滿,也欲借此機會復仇。于是耶律倍的兒子耶律阮被南征諸將擁立為帝,即遼世宗。述律太后偏愛幼子李胡,加之與耶律阮政見分歧,聽到消息后極為憤怒,調派軍隊南下討伐。耶律阮與述律太后為爭奪契丹政權幾乎釀成一場大規模的內戰,留守中原的契丹軍隊也發生了動搖,匆匆北還草原。

  雖然此后耶律阮在同述律太后的斗爭中取了勝利,但是經過連年戰爭的契丹,人民疲憊,財政匱乏,南征中原不得人心。守舊派契丹貴族更是對耶律阮十分不滿,謀殺行刺事件不斷發生,史載“帝慕中華風俗,多用晉臣,而荒于酒色,侮辱宰執,由是國人不附,諸部數叛。興兵追討,故數年不暇南征!贝藭r中原的政局已開始發生重大變化。951年正月,郭威取代后漢建立后周政權,國勢日益強大。北漢劉崇約耶律阮南下,合擊后周。但契丹內部發生了叛亂,叛亂被鎮壓后,耶律阮被殺,繼位的遼穆宗“年少,好游戲,不親國事”,契丹又一次喪失了入主中原的時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06033.html

相關閱讀: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