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思肖論詩主張"靈氣"說,認為詩是天地、人心"靈氣"的集中表現。他的詩多以懷念故國為主題,表現了忠于趙宋的堅貞氣節,如《寒菊》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著有《鄭所南先生文集》1卷,《所南翁一百二十圖詩集》1卷、《錦錢余笑》1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四部叢刊》本收有前 2卷。明崇禎十一年冬于蘇州承天寺井中發現封于鐵函內的《心史》1部,題"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書",紀事有與史不合的,或疑為后人假托。存世之畫有《國香圖卷》、《竹卷》等.
少為太學上舍生,曾應博學宏詞試,名到蘇州賢士林。鄭思肖幼時就矢志攻讀,早懷報國大志。他壯年時代,正值南宋末年,蒙古貴族繼金兵之后,不斷南侵。而對海立山飛,國破家亡的社會大動亂,鄭思肖九叩上書朝廷,力陳救國之策,然未被采納。德?二年春(1276年)宋恭帝降元。宋亡后,他誓不降元,隱居到蘇州一座寺廟里,特將其室名取為“本穴世界”,意即將“本”字中的“十”置于“穴”中,隱“大宋”。而思肖之名與室名一致,思肖即懷趙,因宋室姓趙,趙的繁體字“從走從肖”。他坐臥不面北,這與其別號“所南”都是為了懷念南宋。每逢歲時伏臘,望必野哭,以表愛國思鄉心跡。鄭思肖著述甚豐,有詩集《心史》、(鄭所南先生文集)、(一百二十圖詩集)等。他擅工畫,尤長墨蘭,他的一些畫也寓意愛國情感。如畫蘭多畫花葉蕭疏,不畫土、根,以寓國土淪亡之意。他兼工墨竹,多寫蒼煙半抹,斜月數竿之景。將一本手抄的書稿《大宋鐵函經》裝在一個鐵盒里,蓋上用桐油灰泥封住,埋在蘇州永天寺的一口枯井里,直到100多年后的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才重見天日,此書6萬多字,亦稱《井中心史》。
有人問鄭思肖為何畫蘭不畫泥土,他答曰:“土地已被元兵所占領,哪來泥土?”。當時,蘇州知縣曾親自登門向鄭思肖求畫遭拒,惱羞成怒,欲罰其繳納數倍寺廟代其管理的田租。鄭思肖卻對差役說:“頭可斷,蘭花不可畫!”
后來,鄭思肖回到家鄉福建,不久即從泉州出國,搭大帆船前往印尼,在爪哇島西北岸登陸,那里就是后來的巴達維亞埠。鄭思肖到達印尼之后,孑身一人,無立錐之地,想覓一塊地方辟為園林,但當年那里的土地均屬當地土酋所有。怎樣才能得到一塊土地墾植呢?鄭經過打聽,得悉酋長很喜歡品飲中國的茶葉,使用8個瓷罐裝滿茶葉作為見面禮,土酋一見是茶葉,大喜過望,當下生火泡飲,口感極佳,大加贊賞,加之聞悉鄭思肖乃赫赫有名人士,土酋就更加熱誠招待。言談之中,鄭思肖向土酋訴說起,初抵印尼,尚無棲身之地,酋長便動情在屬地中劃出縱橫一英里的土地相贈。從此,鄭思肖把這塊土地辟為園林,精耕細作,逐漸成為華僑的聚居地,并別出心裁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八茶罐”以作為紀念。因福建的“茶”音讀如“TEA”,外國人把它譯作“PETEAIBOAN”、至今600多年這個地名一直沿用。如今“八茶罐”已成為名聞東南亞的華人市場,僑胞曾在此創辦“八茶罐學校!边@里的華僑華商喜歡品飲祖家的茶葉。也喜歡背誦鄭思肖的《感念詩》:“有懷長不釋,—語—辛酸。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畫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從,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鄭思肖的這首畫菊詩,與一般贊頌菊花不俗不艷不媚不屈的詩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隱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鄭思肖,南宋末為太學上舍,曾應試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鄭思肖憂國憂民,上疏直諫,痛陳抗敵之策,被拒不納。鄭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隱居蘇州,終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憶翁,號所南,以示不忘故國。他還將自己的居室題為“本穴世界”,拆字組合,將“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隱寓“大宋”二字。他善畫墨蘭,宋亡后畫蘭都不畫土,人問其故,答曰:“地為人奪去,汝猶不知耶?”鄭思肖自勵節操,憂憤堅貞,令人淚下!他頌菊自喻,傾注了他的血淚和生命!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她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決不被北風吹落,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宋代詩人對菊花枯死枝頭的詠嘆,已成不解的情結,這當然與南宋偏安的隱痛有關。陸游在《枯菊》中有“空余殘蕊抱枝干”的詩句,朱淑貞在《黃花》中有“寧可抱香枝上老,不隨黃葉舞秋風”的詩句。從形象審美的完事和政治指向的分明來看,都略遜鄭思肖的這兩句詩。
“枝頭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為痛切悲壯,且語氣磅礴誓無反顧。“何曾吹落北風中”和“不隨黃葉舞秋風”相較,前者質詢,語氣堅定;后者陳述,一個“舞”字帶來了些許佻達的情調,與主題略顯游離。更重要的是,前者點出“北風”,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國,反抗之情,躍然紙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0691.html
相關閱讀: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