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河姆渡文化資料介紹,河姆渡文化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上古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河姆渡文化(約前5000-前3300年)。河姆渡文化是中國長江流域下游地區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發現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灣南岸的寧紹平原及舟山島,經科學的方法進行測定,它的年代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河姆渡文化在農業上以種植水稻為主。在其遺址第4層較大范圍內,普遍發現稻谷遺存這對于研究中國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農業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義。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于地而的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近年來,在長江下游一代卻不段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于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前的稻米。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河姆渡文化的社會經濟是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采集和漁獵。在遺址中普遍發現有稻谷、谷殼、稻桿、稻葉等遺存。 遺址 中還出土有許多動植物遺存,如:橡子、菱角、桃子、酸棗、葫蘆、薏仁米和菌米與藻類植物遺存。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在村落遺址中有許多房屋建筑基址。但由于該地是屬于河岸沼澤區,所以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

  生活用器,以陶器為主,并有少量木器。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以南的一種較早的新石器時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2122.html

相關閱讀:黃河流域文化遺址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