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是中華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其發祥地是古代的成紀。古代成紀縣最初的縣址,在今秦安縣城北30公里的陽兀川金城里。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成紀縣屬漢天水郡,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未建縣以前,于秦于漢,均屬隴西郡。這里正處于大隴山西北坡下的葫蘆河下游河谷地帶,氣候比較溫和,宜于農業種植;且又正處于從關中越過大隴山山口“故關峽”通往河西走廊到西域的大道即“絲綢之路”上,所以在漢唐以前,其地顯得非常重要。
人文始祖:伏羲 歷史
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
伏羲是中國古文明代表人物的“三皇之首”,《三字經》中有,“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伏羲是神農、黃帝之前的創世英雄。伏羲是在中華民族古往今來追求文明進步歷史長河中首屈一指的英雄人物,具有開天辟地、發聾振聵的啟蒙功勛。
黃帝打敗了神農氏的后代榆網和三苗九桀的首領蚩尤,而這些決戰勝敗的英雄人物,都是伏羲氏的后代,所以不管是誰的后裔,大家都祭祀和尊奉伏羲為人文始祖?梢哉f,伏羲又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承認的老祖宗,是團結多民族的原始親緣。伏羲文化不但具有在世界遠古文明中的先進性和科學走向,而且具有光輝燦爛的獨特民族光彩和對人類文明發展而具有的強大推動力、生命力。
創造精神是伏羲精神的核心,重視德行是伏羲作為時代領袖人物的重要標志。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源頭離不開女媧的配合。伏羲、女媧是由兄妹關系結合為夫婦的一對人類的始祖。古代也有把伏羲、女媧與神農氏列為“三皇”,是上先于五帝的開辟時代的圣王,并為他們立傳。唐代的司馬貞給《史記》補寫的《三皇本紀》說:
“太?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而王天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無革造,惟作笙簧。……當其末年也,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巧補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以濟冀州。于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女媧氏沒,神農氏作。”
這段話不僅包含了后人對伏羲這位“人文初祖”的誕生及諸多貢獻的贊頌之情,而且透露了黃河流域遠古社會從野蠻進入文明的具體情景。所謂其“母曰華胥,履大人跡而生伏羲”,實際上是當時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的反映。“蛇身人首”,“有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實為伏羲氏族崇拜的龍蛇圖騰。至今海內外華人把自己視為龍的傳人,稱為龍的子孫,奉伏羲為百王之先,蓋出于此。“始畫八卦”,是伏羲氏用八種符號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和概括,后經文王、孔子等人的演繹,由八卦而六十四卦,由六十四卦而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周易》哲學。“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標志著伏羲時代人們已開始創制文字,準備接受文明的洗禮,告別結繩記事的歷史。“始制嫁聚以儷皮為禮”,說明當時人們的生活還依賴于漁獵。“養犧牲以充庖廚”,說明當時至少已有了初步的牲畜飼養或畜牧業。據東漢應劭的《風俗語通》載:“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于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這就是說,女媧用黃土造人,大地上出現了成群的聰明、有智慧的少男少女們。但這工作畢竟太辛苦了,時間一久女媧精疲力竭,于是她用藤條做了一條粗壯的繩子,將它放在泥土里一攪,試著用力一甩,那一些濺落在地上的小泥點也變成了平庸、很普通的小人物。女媧是偉大的女神,是人類的創造者,中華民族的母親。
天水出土的鯢魚紋瓶伏羲被人們稱之為“人文始祖”,伏羲生于仇池,長于成紀。他領導定嫁娶;做網罟;畫八卦;造琴瑟;設官職……按照常理來說,創造了如此功績的伏羲其形象應該是聰明英武,然而自以來,關于伏羲的形象卻是“人首蛇身”,尤其在漢代以后,伏羲“人首蛇身”的圖案更是被作為裝飾圖案廣泛地運用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以后世的眼光來看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無疑是一種怪物。難道“人文始祖”的形象就是這樣一種“怪物”?從人們的情感來說,把伏羲的形象作為裝飾圖案的目的是為了表達崇拜敬仰,或者把他當作“守護神”。
顯然,伏羲的本來面目并不是“人首蛇身”。那么伏羲為何以“人首蛇身”的面目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呢?
12日,首屆中華龍文化蘭州論壇在蘭州舉行,記者就“伏羲為何是‘人首蛇身’?”這一問題采訪了天水師范學院的劉雁翔先生以及其他的專家學者。
劉雁翔先生是天水師范學院隴右文化研究中心的副編審,長期致力于隴右文化的發掘研究。他認為在上古時代,并不是伏羲一人被描繪成蛇形,除伏羲之外,還有女媧、黃帝、西王母等人都是以蛇形出現在人們的面前。據統計,《山海經》中所記載的454個人物中與蛇形有關的人物就達到138個。可見,用蛇形來描述先祖是上古時期的一種比較常見的崇拜方式。
要解開伏羲為何是人首蛇身這個謎團就必須從更廣、更深的層面來研究這種文化現象。劉雁翔先生翻閱了大量的古籍資料,對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進行了探究。最終,他將古籍中零散的記載串連起來,發現了“人首蛇身”的來龍去脈。
從古代的記載來看,伏羲姓風。關于“風”字,在《說文》中有“風動蟲生”的解說,在甲骨文的卜辭中,“蟲”和“巳”為同一個字,而“巳”就是蛇,《山海經·海外南經》中有“蟲為蛇”之說。由此可見,風與蛇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從姓氏的起源來看,上古時期人們的姓氏大多與部落的圖騰有關系,有些姓氏就直接來自于部落圖騰。由此看來,伏羲的“人首蛇身”形象就是從風姓部落的圖騰“蛇”演化而來。那么在遠古時期,古成紀地區真有一支崇拜蛇,以“蛇”為圖騰的部落在繁衍生息嗎? “人首蛇身”是誤解
對于記者的問題,劉先生認為,伏羲部落并不是以“蛇”為圖騰的,伏羲“人首蛇身”的形象是人們的一種誤解。其實,應該是“人首龍身”,而這個龍則是從大鯢演變而來。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伏羲的形象應該是‘人首鯢身’而不是‘人首蛇身’。所謂的蛇身實質就是簡化了的龍。”據《左傳·昭公十七年》載:太嗥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杜預注:“太嗥伏羲氏,風姓之祖也,有龍瑞,故以龍命官。)這就是說,龍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圖騰。
劉先生認為,蛇是龍的原型,龍的形象是蛇演變而來的,這種見解是似是而非的。蛇系爬行動物,而傳說中的龍和水的關系密切,民間故事中就有四海龍王之說。從記載來看,有“龍水物也”;有“龍生于水”;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之說。尤其是龍的本領非常強大,遠遠超過了蛇,蛇是無法與其相比的。
顯然,龍的原型不是蛇而是其他的一種動物。共4頁: 上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6679.html
相關閱讀:黃帝曾孫之女竟然嫁給一條狗?
黃帝的妻子是誰 黃帝有幾個妻子
吳剛是誰?吳剛為什么會在月宮伐桂?
中國汗青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黃帝
黃河流域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