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吳越青銅劍中,最為人們矚目的,便是吳王劍和越王劍。吳王夫差劍,通長58公分,前鋒內斂,兩叢有血槽,劍身中脊和刀緣明顯,近格處有鑄銘:“攻玫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劍格裝飾有獸面紋,綠松石鑲嵌,微有脫落。莖有雙箍。出上于湖北江陵的越土勾踐劍,通長56公分,前鋒內斂,成兩度弧曲姿態,兩叢有血槽,劍身布滿菱形暗花紋,近格處有鳥篆鑄銘文:“越土塢淺(勾踐)自作用(劍)”,劍格兩面用藍色玻璃、綠松石鑲嵌,莖有雙箍,劍首端部裝飾以極窄的同心圓圈。此劍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鋒刀依然銳利,可以輕易剁切銅鉛、紙張。這兩柄青銅劍形制相似,代表了吳越地區青銅劍制作的最高水平,堪稱國寶。
那么,如此精美鋒利的劍是如何鑄造的呢?
古代有6種冶銅工匠,分別是筑、冶、鳧、栗、段、桃。筑,制削刀;冶,制箭鏃、戈、戟;鳧,鑄鐘;栗,制量器;段,制器(泛指農具);桃,鑄劍。將鑄劍專列為一門工種,可見其重要性,這是與當時中原銅劍的興盛密切相關的。那么,鑄劍術的基本情況如何,有哪些主要的程序和工藝?在戰國時期,中原鑄劍術取得了什么突出成就?
大冶鑄金、巧奪神工制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5道工序。
(1)制范。即制作供澆鑄用的型范。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后放入窯中經火烘干,再加修正,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是否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于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后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銘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即是范型。
(2)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
成書于春秋戰國之交的《考工記》,出現了世界上最早關于青銅合,金配比的記載:“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刀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消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隧之齊!贝颂幍摹敖稹奔礊榍嚆~或純銅。表明占人經過鑄造實踐,最遲在春秋時期,工匠己能根據青銅器不同的使用性能,選用不同的銅、錫配比,使青銅器物的性能達到相應的使用要求。但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凈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因而不同匠師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會不盡相同,所以有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所有的鑄劍大師都知道,10%的含錫量是一個分界線,超過與否,難度是天壤之別。經測算,出土越王劍的含錫量高達17%~19%,這是青銅劍制作工藝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古人是怎么做到的,至今無人能破解。
(3)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后,將之裝入坩堝熔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為一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去除附著于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6512.html
相關閱讀:“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