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朱丹溪后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于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年),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的童年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又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里里正。他剛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他刻苦鉆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經過5年的勤奮苦學,既治好了母親的病,也為日后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添加彩色圖片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后來他將理學結合于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延?元年(1314年)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并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于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臥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于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愈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千里求師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后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老師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他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精于醫,得金劉完素之學,為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使朱丹溪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后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史
一年半后,羅知悌去世。丹溪安葬了師傅后回到義烏老家。朱丹溪濟世救人,為百姓治病,數年后,“聲譽頓著”。
作品成就
主要成就及著作——倡導滋陰學說
丹溪著書的態度十分嚴謹,至67歲時,著《格致余論》一書。不久又著《局方發揮》、《本草衍義補遺》、《傷寒論辨》、《外科精要發揮》等,今僅存前三部書。
《格致余論》是丹溪醫論的專著,共收醫論42篇,充分反映丹溪的學術思想,是丹溪的代表作之一。
該書以《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
朱丹溪兩篇為中心內容,創立“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論點,強調保護陰氣的得要性,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為倡導滋陰學說,打下牢固的基礎。其他各篇,側重論述滋陰降火和氣、血、痰、郁的觀點,內容十分豐富,每篇中又多以治驗相對照。
朱丹溪的醫學成就,主要是“相火論”、“陽有余陰不足論”,并在此基礎上,確立“滋陰降火”的治則,倡導滋陰學說及《局方發揮》一書,對雜病創氣、血、痰、郁的辨證方面。其他,如惡寒非寒、惡熱非熱之論,養老、慈幼、茹淡、節飲食、節情欲等論,大都從養陰出發,均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
丹溪學說,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在15世紀時,由日本人月湖和田代三喜等傳入日本,日本又成立“丹溪學社”,進行研究和推廣。迄今日本沿存“丹溪學社”。
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一代醫學宗師朱丹溪與世長辭,終年78歲,葬于義烏東朱之郭頭庵。 歷史
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他所居的赤岸村,原名蒲墟村,南朝時改名赤岸村,繼而又改為丹溪村。所以人們尊稱他為“丹溪先生”或“丹溪翁”。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朱丹溪后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于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年),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朱丹溪的童年既經歷了艱辛的磨難,又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性格豪邁,見義勇為,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里里正。他剛正不阿,敢于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丹溪30歲時,母親患病,而“眾工束手”,因此他就立志學醫。他刻苦鉆研《素問》等書,“缺其所可疑,通其所可通”,克服了學習上的種種困難,經過5年的勤奮苦學,既治好了母親的病,也為日后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添加彩色圖片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欲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謙,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謙的得意門生。后來他將理學結合于醫學,推動了醫學理論的發展。
延?元年(1314年)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并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于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謙,臥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于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過了兩年,丹溪42歲時,治愈了許謙多年的頑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29531.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蒙哥征宋
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