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勾踐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最終贏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諸侯爭霸中,越王勾踐憑借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最終獲勝,留下了許多為后人稱道的典故,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當是"臥薪嘗膽"的故事。
然而關于越王勾踐是否真的曾經臥薪嘗膽,卻是眾說紛紜。有的說他從來沒有臥薪嘗膽,有的說他"臥薪"而沒有"嘗膽"。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積怨深久,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卻反被越國打敗,闔閭死于敗逃途中。
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后,時刻提醒自己,勿忘國恥,為父報仇,他重用伍子胥和伯?,大規模操練兵馬,經過兩三年的精心準備,夫差親率人馬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敵,結果大敗,勾踐帶領所剩的五千兵馬逃到了會稽,還是被吳軍圍了個水泄不通。
越王只得派文種去和吳國議和,議和的結果是勾踐夫婦必須到吳國為仆,越王勾踐雖貴為君主,但事已至此,不得不忍受屈辱,答應了吳王的要求。公元前492年,勾踐把國家交給文種和一些大臣治理,自己帶著妻子和范蠡來到吳國作奴仆。
越王勾踐
夫差為了羞辱他,就派他住在闔閭墳墓旁邊的一個小石屋里,勾踐每天守墳、喂馬、除糞、打掃,把這一切打理得井然有序,沒有絲毫的怨言,也沒有絲毫的怠慢。勾踐三年來的忍辱負重,終于換取了夫差的信任,夫差認定勾踐已是真心臣服,于是放心放他們回國,這一放,卻給了勾踐東山再起的機會。
回國后的勾踐,再也不是以前那個甘居人下的勾踐了,他發誓要報仇雪恨,幾年來的忍辱負重就是為了這一天。據說為了激勵自己,他晚上堅持睡在柴草上,還在屋頂上吊了一個苦膽,無論是站著、坐著,還是吃飯,都要先嘗嘗苦膽的苦味,以警示自己。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和不懈努力,他最終戰勝了吳國,這也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典故"臥薪嘗膽"的來歷。但事實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勾踐究竟有沒有通過"臥薪"和"嘗膽"兩種手段來激勵自己呢?
《左傳》和《國語》是現存最早的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跡的歷史典籍,而且距當時的歷史較近,其中記載的史實也較為可信,因而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但在這兩本史籍中,都沒有講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這不能不讓人生疑。
到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么一段話:"吳既赦越,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司馬遷的話是非常明確的,勾踐確實有"嘗膽"的行為。但"臥薪"呢?司馬遷筆下的"苦身"是不是就是指的"臥薪"呢?司馬遷并沒有給出更為詳細的交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3224.html
相關閱讀:古代歷史上的美女經濟:西施“賣相”造福國庫
史上第一美女間諜:西施光復越國后的凄慘遭遇
夫差 商鞅:歷史上自食其果的十位悲情人物之一
千古奇冤之伍子胥浮尸案 一個值得思考的案例!
“玉體橫陳”的典故來自哪里?原來說的是馮小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