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元朝錢幣的介紹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元朝錢幣

元朝是以行鈔為主,相傳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上都城后,曾想仿效宋朝以銅錢為主要流通貨幣,但有大臣勸阻道:“銅錢乃華夏陽明政權之用,我們起于北方草原地區,屬于幽陰之地,不能和華夏陽明之區相比,我國適用紙幣。”忽必烈認為有理,便決定用紙鈔而不用銅錢了。

1、中統元寶交鈔

元朝幣制的最大特點是長期、廣泛、大量地發行和流通紙幣。

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陽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里寫道:“紙幣流通于大汗所屬領域的各個地方,沒有人敢冒著生命危險拒絕支付使用,……用這些紙幣,可以買賣任何東西。同樣可以持紙幣換取金條。”他還驚奇地說:“可以確鑿斷言,大汗對財富的支配權,比任何君主都來得廣泛。”

元朝紙幣的形狀為長方形,一般長25-26厘米,寬16-18厘米,版面的四周是花邊。上方從右到左印有“××通行寶鈔”,正中為數額,有一貫、貳貫、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不等。下方印有印鈔的單位,職官名稱,發行年、月、日及偽造者處死等警告語。

元朝的紙幣流通主要經歷了中統鈔、至元鈔、至正鈔三個時期。這三個時期中幣值最穩定的是中統鈔,流通時間最長的是至元鈔,前后超過了36年。而發行量最多、貶值最嚴重的是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時開始流通的至正鈔。這種新鈔一貫權銅錢1000枚,是以前的至元鈔的二倍。過去的交鈔或以絲為本,或以金銀為本,而這種至正交鈔是以紙為母(本),銅錢為子,本末倒置,同時發行“至正之寶”銅錢,來配合發行紙鈔,讓銅錢來代表紙鈔。目的是印制交鈔,以虛代實。大量印刷交鈔的結果是使物價上漲10余倍,人民不愿使用,以至于有人用紙幣糊墻鋪地者,交鈔最后形同廢紙。元朝政(蟹)府自始至終是以政(蟹)府強制手段發行不兌換紙幣為基本貨幣制度的。元朝的紙幣制度即是我國自宋金以來紙幣制度的沿續,也是紙幣制度的發展,且制定了《至元寶鈔通行條例》,其中詳細規定了紙幣的制作、發行、流通以及偽造的處理方法。例如偽造紙幣是以偽造紙幣的數量、規模來定罪輕重的。從受刑時間、罰沒財產數量直至死刑都有明細規定,這些都使元朝的紙幣制度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對我國古代紙幣制度的研究有重要作用。

2、至正之寶(權鈔錢)

元朝雖以行鈔為主,但也鑄錢,史書多有失載。

在早期蒙古國時期的“大朝通寶”,有銅銀兩種。到元世祖忽必烈時,在中統年間(南宋景定元年至四年,公元1260-1263年)鑄行了“中統元寶”,錢文為漢文篆書、楷書兩體,是小平錢。但此錢不符合對錢的要求,因為篆書為旋讀,楷書為順(直)讀。篆楷皆背無文,但楷書有背四星的,極罕見。

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時鑄有“至元通寶”。傳世有兩種,一種為漢文楷書小平錢,另一種為八思巴文,俗稱蒙文,大小似折二錢。元成宗在元貞年間(公元1295-1297年)鑄有“元貞通寶”小平錢,“元貞元寶”折二錢,皆漢文楷書;又有八思巴文“元貞通寶”,似折三錢;大德年間(公元1297-1307年)有“大德通寶”,有漢文楷書錢、八思巴文錢兩種,漢文楷書錢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八思巴文錢只有大錢,大小在折二、折三之間。

元武宗在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曾鑄有兩種錢,一種為“至大通寶”漢文楷書小平錢;另一種為“大元通寶”,用八思巴文,為當十大錢。當時山東、河東、遼陽等地都設有泉貨監鑄錢,所以至大通寶錢傳世較多。此外,另有兩種大元通寶錢,一種為小平錢,背無文,另一種為大錢,正面“大、通、寶”三個字為瘦金體,是仿北宋徽宗大觀錢的字體所鑄,但“元”字則極拙劣,這種寫法為元人所特有。至大以后,各朝年號也都有鑄錢,元仁宗鑄有“皇慶元寶”漢文楷書小平錢,還有“延?元寶”、“延?通寶”、“延?貞寶”;元英宗鑄有“至治元寶”、“至治通寶”等錢,又有一大錢面文由三個少數民族文字組成,分別為八思巴文、察合臺文、西夏文,四個字由三種文字組成的“至治通寶”極少見。元泰帝鑄有“泰定元寶”、“泰定通寶”以及“泰定元年”等錢;致和元年鑄有“致和元寶”。元文宗鑄“天歷元寶”、“至順元寶”、“至順通寶”,又鑄有至順壬申錢,背有“太已”“護圣”等字。元順帝則鑄有“元統元寶”小錢、“至元通寶”、“至元元寶”。

至元七年鑄有至元七年錢。以上背文中“太已”、“護圣”和錢文年號為年數的是供養錢。此外為了恢復紙幣的信用,元順帝鑄行了“權鈔錢”,以錢權鈔,面文為“至正之寶”,錢文為楷書,順讀,錢背穿上有“吉”字(系江西吉安道監制),背穿右“權錢”二字作當銀鈔,穿左記幣值,分別有伍分、壹錢、壹錢五分、貳錢伍分、伍錢共五種,直徑依次為42、50、60、70、80毫米。權鈔錢面值均比紙幣小,如伍錢僅值銀半兩。至正十年時鑄行“至正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及當十共五種,面文皆為楷書,錢文順讀,其背文有四種:一為背穿上八思巴文“地支”,小平、折二、折三背文有“寅”字;二為背穿上穿下八思巴文“三”字和穿下漢字楷書“三”字;三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和穿下漢字楷書“三”字;三為背穿上八思巴文“戌、亥”字,穿下漢字楷書“十”字上著星文。以上元朝各錢除“至正通寶”部分銅錢和至大通寶錢較多外,甚余皆罕見。

元朝鑄錢無論從數量、形制還是制作工藝上都不及兩宋,數量上少,形制也不統一,大小、折當、寶文、錢文結構不定,比較隨便,除至正之寶權鈔錢、至正通寶中有幾種背文記值外,其余錢背文無記值。在制作工藝上除順帝至元錢銅錢制做較精良,錢文較精美外,其它各錢制作一般,這大概是以行鈔為主、銅錢次之所造成的。

元初時,由于軍事掠奪和租稅榨取以及強制流通紙幣,國家集中了大量的金銀財物。但是自元世祖忽必烈以后的皇帝都是“敗家子”,他們驕奢淫逸,揮金如土,國家財政日漸不足,自元英宗以后的天子們更是變本加厲,貪財好色,揮霍無度,后來皇帝們甚至以賣官職來維持他們荒淫無道的生活;实蹘ь^干,底下的臣子們就更加肆無忌憚,愈發猖狂了。當時的官場如市場,明碼標價,公開買賣,伸手要錢,名目繁多,見面要“拜見錢”,過生日要“生日錢”,逢年過節要“追節錢”,補得好職位叫“好窩窟”,連沒事白要曰“撒花錢”等等。連當年威震歐亞大陸的蒙古軍隊也都整日花天酒地,夜夜笙歌了。元朝中晚期的官場真是腐敗到了極點。

官場上的人斂財有花樣,寺院里的僧侶們也有手段,他們巧用“供養錢”來掠奪財物。“供養錢”也稱“寺廟錢”、“供佛錢”,是寺廟里專門用來放在佛像前供奉的錢幣,不是流通貨幣。但是,元朝的供養錢有別于其它朝代。由于元朝的喇嘛僧位為職官,且貪得無厭,經常以供養錢的名義勒索香客,于是乎供養錢就成了不是貨幣的貨幣了。

《元史·釋老傳》中載道:“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忽必烈尊喇嘛八思巴為國師,此后也有十余人成為帝師。傳說當時有個僧人叫龔柯的率眾僧與王妃爭道,竟猖狂到從車上把王妃拉下來痛打一頓,并有犯上之語,然而皇帝知道后也不做理論。由此可見元朝僧侶的地位之高,權勢之大。元朝的寺院不光香火鼎盛,而且鑄錢的爐火熊熊燃燒,熱鬧非凡,每個寺廟都有自己的鑄錢爐,和尚們殿前頂禮膜拜,殿后燃火鑄錢,好不忙碌。寺院里的自鑄錢當然比不上國家正規錢監出的錢,所以元朝傳世的供養錢大都鑄作粗糙,文字草率,且比一般銅錢小。但傳世不多,皆較罕見。

元朝最后一個統治者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是在復雜的宮廷斗爭中幾經劫難才登上帝位的。他性情殘暴,又荒淫無道,曾誅殺大臣500余人,且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濫印紙鈔,此外還強征汴梁、大名等地民夫十五萬人,在兩萬軍隊的監督下開掘黃河水道。民間流傳著一首《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若紅巾萬千,官法濫、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哀哉可憐!”這首小令道出了人民對當時“開河、變鈔”的憤恨和不滿。元未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就是“開河變鈔”,主要原因是元順帝荒淫無道的統治,王室的紛爭,權臣誤國,而根本原因在于元朝統治者的種族歧視政策,人為地把臣民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敵視和欺壓漢人和南人,激起民變。甚至最后有元朝大臣瘋狂地提出要把漢人中的“張、王、趙、李、劉”等大姓人殺光的想法。正是在上述的這些原因下,最終爆發了農民起義。“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公元1351年在黃河工地上服役的農民頭裹紅巾,爆發了紅軍巾大起義。起義軍在韓山童、劉福通的帶領下,所向披靡,很快就占領了黃河、長江流域等地區,其它各地方也紛紛響應,形成了一場全國性的反抗。

起義軍在與元朝進行軍事斗爭的同時,還進行了經濟斗爭。起義軍所鑄的錢幣有很多都流傳下來了,這些錢幣大都鑄造精美,銅質優良,錢體厚重,書法水平較高。在元朝以紙幣為主要流通手段的情況下,起義軍錢幣在流通中肯定是要受到歡迎的,因而能夠在經濟斗爭中起到壓倒對方的作用。元末的各支重要起義軍,都鑄有自己的錢幣,分別為韓林兒龍風政權的“龍風通寶”,徐壽輝政權的“太平通寶”、“天啟通寶”、“天定通寶”,陳友諒政權的“大義通寶”,張士誠政權的“天佑通寶”,以及朱元璋政權的“大中通寶”。其中徐壽輝的“天啟通寶”被稱為“徐天啟”,它同明朝天啟年所鑄的“明天啟”是兩種錢幣,各其有特點。

3、天佑通寶

“天佑通寶”是由元未農民起軍領袖之一的張士誠所建立的政權所鑄。

張士誠,江蘇省泰州人,是元末義軍首領,但也是割據勢力的頭目。早年販鹽為生,在泰州濱海有鹽場,他曾是鹽船上的船工,也兼作鹽販。元末時期,鹽民生活困苦。張士誠也受到富家欺凌,于是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鹽民起義,殺富豪,焚官舍,以后聚眾達數萬人。曾一度被元朝派人招安,受封為太尉,他利用與元的關系,稱霸一方。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派兵攻打紅巾軍,殺害了其領袖劉福通,向元朝請授王爵遭到拒絕后,又起兵反元,破泰州、興化、高郵,建立了政權,自稱為誠王,國號為大周,年號天?,建都高郵。元朝派丞相脫脫集合大軍,進攻高郵,張士誠被困了三個月。但因元朝內部斗爭,脫脫被罷職,群龍無首,手下軍隊紛紛離散,張士誠才轉敗為勝。高郵之戰,張士誠雖損兵折將,但他還能以幾千人馬進攻常熟,接著又輕而易舉地取得了平江(今蘇州),附近元兵都紛紛來歸降。張士誠進駐平江后,以承天寺為宮室,設立省院、六部、百司,任命大臣,大周政權初具規模。但在后來與朱元璋爭霸時,最終不敵,平江被破,他本人也被俘,最后竟自縊而亡。

“天佑通寶”據說是張士誠率部攻下平江城后用承天寺的銅佛鑄成的。張士誠的年號,也是受了承天寺的“承天”二字啟發而采用的。張士誠鑄行的“天佑通寶”沿用了當時的至正錢的形制,邊廓齊整,面文楷書,背文用篆書。篆文有“一”、“貳”、“叁”、“五”等記值字樣,錢分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等。天佑通寶銅錢發紅,可能跟用銅佛所鑄有關。天佑通寶錢本身發行就少,再加上朱元璋的搜繳銷毀,所以傳世不多,尤其是背穿上有“貳”字者就更難見了,屬極罕見品。

我國歷史上帝王年號作“天?”者還有一個人,是唐朝末期唐昭宗李曄,他的最后一個年號就是“天佑”。李曄的年號“右”字左偏旁是“衤”,而不是“亻”,所以有人在鑒定古幣時不夠細心,把“天佑通寶”當成了唐代錢幣,這是錯誤的。

元朝末年,社會矛盾日益加深,廣大人民不堪忍受殘酷的剝削壓迫,紛紛揭竿而起。穎州(今安徽阜陽)人劉福通、韓山童率紅巾軍起義。韓山童不幸被捕,慘遭殺害,但起義軍在劉福通的帶領下很快發展到了十余萬人。后來劉福通奉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國號大宋(史稱韓宋),改元龍鳳。韓林兒稱帝下詔曰:“虎賁三千,直搗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天下。”“龍鳳”體現了他們反元復宋的宏大志愿。“龍鳳通寶”鑄于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該錢銅料赤黃,燦燦如金,錢文秀美,制作精致。錢分小平、折二、折三等。小平錢錢徑2.5厘米左右,折三錢直徑大約3.3厘米,體態渾厚,作工優精,清代張端木稱其“字文遒美,銅質如黃金”。韓林兒的大宋政權存在時間較短,前后不足十年。起義軍初期發展迅猛,江淮流域的紅巾軍盡歸大宋政權。但經過血戰,紅巾軍終于不敵元朝軍隊的瘋狂反撲,公元1363年,一度歸降元朝的張士誠攻打大宋政權,劉福通戰死,韓林兒被朱元璋救走,大宋政權亡。公元1366年,朱元璋命令部將瘳永忠迎接韓林兒赴應天,船行至瓜步(今江蘇六合縣東南)時沉于江中,韓林兒死。韓林兒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紅巾軍堅持戰斗十余年,從根本上動搖了元王朝,也為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政權奠定了基礎。

4、大義通寶

陳友諒是湖北人,生于公元1320年,出身漁家,粗通文字,曾在官府內混事。后進入起義軍隊伍,投身徐壽輝帳下,在徐壽輝部將倪文俊的手下任職。倪為元朝高官厚祿誘惑所動,意欲殺徐壽輝討爵位。而陳友諒乘機將倪殺死,并將倪文俊的部隊收編歸已,自稱為平章政事,從此徐壽輝受制于陳,但也無可奈何。至正十八年,陳友諒率領義軍連克城池。至正十九年,陳友諒以江州為都城,專權用事,欲脅迫徐壽輝,徐不肯就范,想懲處他,陳友諒恐與徐壽輝公開鬧翻對自己不利,就假意請徐來江州,當徐壽輝至江州時,陳友諒伏兵于城西,殺徐壽輝輝措手不及,全殲了徐部。徐壽輝誤入圈套,成為傀儡,陳友諒挾徐稱漢王。到了第二年,索性殺了徐壽輝,自立為漢帝,并改元大義。“大義通寶”就是在徐壽輝殺陳友諒后鑄的。“大義不義”的陳友諒為求成功不惜殺害戰友。至正二十三年,朱元境與陳友諒鄱陽湖決戰,陳友諒戰敗,在湖口突圍時被亂箭射死了。

“大義通寶”是在大義元年(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時所鑄。該錢小平、折二、折三,錢文為楷書,錢背無文。此錢銅色發紅,鑄作一般,鑄量較多,傳世也較多。
5、大中通寶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時鑄過“洪武通寶”,但其實朱元璋鑄行的第一種錢是他在元末稱雄時鑄造的“大中通寶”,我們把它放在這里介紹。

朱元璋是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風陽東)人,少年時家境貧寒,為富人家放牧。17歲那年父母兄長相繼死于饑荒和疾病,為了活命,他出家當了和尚。過了三年,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起義軍,加入起義軍后,由于他英勇善戰,屢建奇功,頗得郭子興的賞識,郭子興還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在韓林兒稱帝的時候,朱元璋已經升為副元帥。龍鳳二年,他率起義軍攻占了金陵(今江蘇南京),稱為吳國公,并且確立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招兵買馬,養精蓄銳,招集了一批謀臣武將,逐漸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后來,朱元璋經過“鄱陽湖”一戰,消滅了陳友諒,次年稱吳王。接著再滅張士誠,隨后方國珍等歸降,同年再攻取了廣東、福建,坐擁了半壁江山。緊接著,他就開始了北伐。朱元璋確有統帥之才。公元1367年,命大將徐達為征虜大將軍,率領25萬大軍攻占山東,后乘勝追擊,一舉攻下元大都。元順帝眼見大勢已去,倉惶北逃,大明江山就此初定。

大中通寶是朱元璋在稱吳國公時所鑄。當時朱元璋一路取金陵,得皖南等地,并有江西、浙江等地,東南局勢漸穩,遂于金陵設寶源局,鑄大中通寶。大中通寶分五等,有小平、折二、折三、當五及當十。明朝建立以后,仍鑄行大中通寶錢,背文加鑄。“北平”、“福”等地名,但已不能算元末起義軍錢幣了

十二、明朝錢幣

明朝使用銅錢、白銀和紙幣。明初錢幣與紙幣并行。中葉曾一度停止鑄錢,專用紙幣。后因紙幣貶值,不得已復鑄銅錢。不久,鑄錢又趨泛濫,只能以白銀交易。白銀則始終是明代重要的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大小通寶:此為明太祖即位前于元代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鑄。背面有“錢數”及“兩數”,每四百文為一貫,四十文為一兩,四文為一錢,這種“稱兩制”仿自元錢。
大中通寶(省局錢):朱元璋平陳友諒后,在江西及各省設專門鑄錢的寶泉局。所鑄錢背面有各省局的名稱。每局所鑄錢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共五等。折二以上的銅錢除局名外,尚鑄有“紀數”,如折二為“二”,折三為“三”等。

洪武通寶五種:明太祖朱元璋登位后,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起,鑄洪武通寶。洪武八年,頒布“洪武通寶錢制”,分為五等:即當十、當五、當三、當二、當一小平錢。當一重一錢,當十重一兩。并規定百分之百用銅,生銅一斤鑄小平錢一百六十文(十六兩為一斤),實際上大打折扣。背署錢重,并有紀值、紀地等內容。
  永樂通寶:明成祖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鑄。洪武二十三年后,推行寶鈔,很少鑄錢。永樂通寶只有小平錢。

  宣德通寶:只有小平錢。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鑄。(其上一代洪熙未鑄錢。)
  弘治通寶:只有小平錢。孝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鑄。弘治以上的成化、景泰、天順,正統各朝均未鑄錢。

  嘉靖通寶:這是世宗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鑄的加重錢幣,每枚重一錢三分(標準錢每枚重一錢),成色百分之九十銅。此錢名目繁多,有所謂金背、火漆、旋邊等等,這是因鑄造加工工藝的不同產生的外觀差異。  嘉靖通寶折二、折三、折五、當十大錢:于嘉靖十三年,仿洪武錢制鑄造。
  正德通寶:史載嘉靖三十二年曾補鑄洪武到正德九個年號的錢,但實際上也未見流傳。這種正德錢為私鑄錢。

隆慶通寶:穆宗隆慶四年(公元)年鑄。每枚重一錢三。

萬歷通寶:神宗萬歷四年(公元年)鑄。亦有金背、火漆和旋邊之分,前二種是南京、北京所鑄,后一種為各省局所鑄。萬歷年間,紙幣不行,鑄錢又漸多起來。錢背上又開始鑄上文字。

泰昌通寶:熹宗的父親光宗在位只有幾個月,熹宗即位后,于天啟年間補鑄光宗的年號錢。
天啟通寶:明末鑄錢漸多且復雜,天啟通寶小錢有數十種。其中有錢背紀鑄錢局名的,有紀地名的,有紀重量的。另有當十錢,錢背亦有上述幾種文字。天啟通寶是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年)鑄。


十三、清朝錢幣

清朝自從努爾哈赤稱國號為金于東北,至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帝溥儀退位,共有295年。

早期滿族長居在東北長白山地區,世代以畜牧漁獵為生,并與當地從事農耕的漢人相處融洽,這時努爾哈赤以祖上十三副遣甲起兵,通過不斷的兼并爭斗,勢力遂漸強大,終于統一了滿族各個部落,并于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稱天命汗。

并鑄行錢幣,共有滿文,漢文兩種,滿文錢面文譯作“天命汗錢”,此錢依老滿文寫成,讀法由穿左讀起,至穿右,再上下讀。方孔圓錢型,仿明小平錢,銅色赤暗,鑄工較劣。漢文錢“天命通寶”與“天命汗錢”同時開鑄,錢文直讀,錢背無文,書法較差。由于當時滿人多不用錢,得到錢后,大多用作裝飾品,佩戴于衣帽之上,袍襟之前,據說可避刀槍,以至后代鑄錢時,分發給士兵佩帶,直到順治,康熙時仍有這種情況。后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子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其他幾位貝勒的公推下于九月登上汗位,改元天聰元年鑄行滿文錢“天聰汗錢”,依老滿文寫法,背文仿明“天啟通寶”大錢,在背穿上或穿左鑄滿文“十”字,穿右書一兩。有粗字,細字二種,此錢傳世不多,較為罕見,而其中以細字者最少,為極罕見品。當時滿清所管轄的滿蒙部落,大都不用錢,而是以畜牧多少計算財富的,市場上也以物易物,有錢也視同玩物。使用錢的大都是從華北一帶移居到關外的漢族農民,也是以耕地為生的,用錢也不迫切。努爾哈赤父子戰領遼東后,這些漢人被滿族貴族歸為佃農或成為奴役,錢的使用更無關輕重。其實迫切需要錢的是商人,但他們人數上不多,經營上也不受滿人重視,所以“天命”“天聰”兩代鑄錢,政治上的作用要遠大于經濟上的需要,所以數量少,流傳不廣,是正常的。
一串

公元1644年,清軍攻入關內,清愛新覺羅·福臨至北京,即皇帝位,改元順治,成為清世祖。在北京設鑄錢局鑄錢,于工部、戶部開設寶源局、寶泉局,后隨著天下統一,在各地開錢局,并鑄“順冶通寶”。在清軍剛入關時,充許明錢流通,但不久即嚴禁使用明錢及其它古錢,獨行清錢。順治年間對制錢成分有明確規定,即銅七成,白鉛(鋅)三成,為合金,稱之為“黃銅”,一千銅錢稱為一串,年鑄一萬二千串稱為一卯即每開一期的額定數稱為“正卯”,正卯以后凡有加鑄數稱為“加卯”。順治錢制形式未能統一,按照背文可分為五種,也就是在錢幣界享有盛譽的“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陜、云”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陜。”此種錢式制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清世祖去世,康熙帝繼位。只保留戶部寶泉局和江南省江寧局鑄“康熙通寶”制錢,其余各局停鑄。后于康熙六年各省恢復鑄行,此后又相繼停鑄行?滴跬▽氬X鑄行時間長達六十年,鑄量較多,但版本較簡單,北京寶源,寶泉兩局沿“順治通寶”滿文錢式,背文滿文,其它各地錢局所鑄,背文滿漢文局名各一字,民間為方便記憶把這錢錢局名串成了一首詩“同福臨同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此外還有“鞏”、“西”兩種,但數量不多,要收集全不易?滴跬▽氬X有大小兩種,重量也有變化,起初每文重一錢四分,康熙二十三年減為一錢,四十一年時又改回一錢四分,并規定每千文兌銀一兩。同時推出一種輕錢,每文重七分,千文兌銀七錢。促使銅錢重量不斷變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要維持一個銅錢兌換一兩白銀的規定,此規定創于元朝,經明朝,民間已習慣,到了清初時,因為每年白銀輸入量增加,銀價下降,同時銅產量浙減,而銅價不斷上漲,錢價因此增高,一般老百姓的收入因錢價上漲而相對減少,購買力同時下降,生活成為問題。政(蟹)府也因為這些原因要竭力平抑錢價,使老百姓的購買力提高,解決生活問題,使社會穩定。二是對付私鑄,順治康熙兩朝,因內戰不斷,銅的生產運輸都成問題,民間缺銅,供不應求,銷錢為器是有利可圖的,政(蟹)府雖一再規定嚴禁,但因有利誘,仍有鋌而走險之人,每年毀于私鑄的數以萬計,影響很壞,而私鑄情況就更嚴重了。清政(蟹)府雖用嚴刑厲法對之,但仍未收到好的效果。于是政(蟹)府一方面嚴令二品以下官員不得私藏銅器,各寺廟不得鑄造銅像及法器,同時增加錢的重量,使私商無利可圖。又鑄造輕錢,使老百姓方便周轉流通。到了康熙中后期,雖然表面上太平盛世,但因為人口增長加速,生產增加則有限,物價無法降低,農民一年的收入,只能免強溫飽而已,但凡遇到天災人禍,便難以維持,康熙帝本人也因此常自嘲:“康則康矣,熙則未必”,生產上不能增加,社會財富便不能增加,僅僅依靠平抑物價等手段不能使國民收入增加,而當時的清政(蟹)府只能做到這一點,只能用增加減少錢的重量以抵制私鑄。

“康熙通寶”滿文錢式中有十二地支套錢,為福建省造,現存世有“子、丑、寅、巳、未、申、酉、戌”八種。此外康熙通寶錢中有一種異品,后人稱為“羅漢錢”。此錢比通常的“康熙通寶”略小,為京師寶泉局造,此錢“熙”字有異筆,錢銅色金黃,鑄作精良。關于此錢傳說很多,一是說因為康熙年間西部邊境發生叛亂,朝廷派大將年羹堯前去平定。因軍響難以為繼,正一籌莫展時,有一寺院僧侶主動獻出寺內所有銅器和十八尊金身羅漢以作鑄錢用。年大將軍因此感動,命鑄錢時故意留了點“小秘密”,以便日后回收重塑佛像,但事情泄露,也就無法回收了。另一說是在康熙六十大壽時,戶部寶泉局用金羅漢鑄錢,并將這種錢放在寺廟羅漢的腹內充做佛贓,在皇帝壽辰時分贈給各級官員以作紀念,等等。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貨幣發行量很大,所以“康熙通寶”傳世較多。

康熙于公元1772年去世,清世宗雍正即位。雍正帝即位后,仍以杜絕私鑄,平抑物價入手,防止白銀外流,實行銅錢緊縮政策。于雍正元年鑄行“雍正通寶”,沿康熙四十一年制,錢重一錢四分,力求精美標準,大小分二類,大錢與“康熙通寶”大錢相仿,小錢直徑2.4厘米,當時全國共有二十多個錢局,都是康熙時局,雍正規定一省只設一個錢局,于四年時,改山西局為寶晉局,山東局為寶濟局,臺灣省局為寶臺局等等。九年時又在江南增設了江寧寶安局,在西南分別設立了四川寶川局,貴州寶黔局,湖北寶武局等,又停撤了臨、清、宣府、薊、同、等局,一省一局的政策最終得以實現,私鑄情況也有減少,后來西北戰事擴大,西南邊鑄也發生叛亂,戰事頻起,雍正十一年時,再次實行銅錢減重,變為每文一錢二分,后清朝百余年制錢重量要求沒有變化。順治通寶錢背文格式,一律按照前朝寶泉、寶源泉錢式,背文穿左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滿文錢局名,其中“川、桂、陜、福、臺”等,極少見到。由于雍正帝錢法嚴謹,私鑄較少,所以雍正通寶制錢上都邊闊字正,形態工整。

雍正帝于雍正十七年死于熱河行宮,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蟹)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于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制,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于減重。“乾隆通寶”版式很多,錢文方面京局的多用宋體寶浙局多用楷書,寶陜、寶順兩局用隸書,但大多數地方錢局用宋體。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蟹)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云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蟹)府繼而又采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后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臨安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后,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后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是以新疆產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鑄行的,此后各朝均有鑄行。

公元1796年,高宗讓位,仁宗登基,改元嘉慶,嘉慶年間,清政(蟹)府允許百姓使用白銀,并且再次整頓錢制,增加鑄造量,鑄行“嘉慶通寶”,最初所鑄力求工整美觀,錢重一錢二分,面文仍用宋體,背文為滿文局名。但有背文于穿左用草書,穿左用楷書,有“福、壽、康、寧、桂”也有穿右為滿文“寶”字,穿右為楷書“福、壽、康、寧”連在一起為一種吉語,是錢局為吉慶所鑄之錢,也叫“吉語錢”,參與流通。在嘉慶年間,由于政(蟹)府開支加大,官爐偷工減料,各地方錢局所鑄制錢質量下降,造成有的文字不清,錢重減輕,錢體減小,錢質低劣,等等,民間把這種制錢稱為“局私錢”以至到嘉慶末年,朝廷對此束手無策,下旨允許缺銅的錢局自行停鑄,如要繼續出錢,必須足重一錢二分,否則罪其省府。因此各省紛紛停鑄。市面上的銅錢有所減少,使得物價也跟著下跌了。

從順治到嘉慶是清朝的盛世期,社會生產較穩定,在錢制上是明朝的延續,在發行制度上較前朝更加健全一些,所有皆為小平錢,有利于流通。

公元1802 年,清宣宗繼位,改元道光,鑄行“道光通寶”,錢制沿乾隆,嘉慶成例,道光年間,因為鴉片的非法輸入日漸嚴重,白銀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銀價上漲,以往千銀兌白銀一兩的情況不能維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劉良駒奏稱:“京中紋銀每兩易制錢幾及兩千文,外省則每兩易制錢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銀貴錢賤,銅錢購買力下降,政(蟹)府是賠本鑄錢。西南各省錢局不斷減重,由一錢兩分,減為七八分,民間私鑄錢更是減輕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銀價暴漲,各省錢局發生嚴重虧損,紛紛停鑄。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師兩局,寶云、寶浙等幾局出錢,寶川、寶直、寶黔仍屬私鑄,是地方官員與錢局人員勾結鑄造。因而“道光通寶”制錢大小輕重不一,比較正規的在2.2厘米左右,輕小的就不一了,且相當普遍。

道光通寶

道光三十年,清宣宗去世,文宗即位,第二年改元咸豐,戶部準命各錢局鑄“咸豐通寶”制錢。三年推出“咸豐元寶”及“咸豐重寶”大錢,咸豐錢幣版本極多,有近千種。(詳見咸豐錢幣)

清文宗于咸豐十一年七月死于熱河,清穆宗繼位,改元祺祥,鑄有“祺祥通寶”、“祺祥重寶”而后改元為同治,于同治元年開鑄“同治通寶”制錢,面文仿宋,楷書都有,各地所鑄之錢參差不齊,輕重不一。

“祺祥”年號定于咸豐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廢于同年十月五日,短短六十九天,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短命年號。而祺祥錢也因此而鑄行時間短促,尚未流通,就被廢行了,因而傳世甚少,極難見到。祺祥錢分“祺祥通寶”和“祺祥重寶”,僅有寶泉局、寶源局、寶云局、寶蘇局有鑄。“祺祥通寶”徑約2.7厘米,重一錢二分,面文楷書,順讀。“祺祥”重寶“徑約3.5厘米,重七錢四分,為當十錢,此錢做工較精整美觀,因存世較少為收藏者重視。

同治重寶

同治錢因鑄錢虧損等原因,鑄行很不正常,時鑄時停,現常見約有寶泉、寶源、寶蘇、寶浙、寶鞏、寶昌、寶川、寶桂、寶直、寶云、寶東等局錢,其余皆少見或僅見樣錢。同治年間僅鑄行了當十以下大錢,開鑄的錢局有:寶源、寶泉、寶云、寶鞏和新疆阿克蘇等局,大小輕重也不一,新疆局及寶鞏局曾鑄有當五錢,新疆寶伊局有當四錢。同治時期本就鑄錢不多,民間又普遍使用白銀,而且外國機制銀元的輸入頗多,且成色制度均有保證,使用頗方便,故而銅錢的使用也就日見減少了。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清穆宗去世,慈禧太后迎立自己的胞妹(醇親王福晉)的兒子入繼為帝,改元光緒,先后鑄行過“光緒元寶”和“元緒重寶”,“光緒通寶”,通寶制錢鑄于公元1875-1908年之間,錢重從開始的一錢逐步減至八分,最后減至六分,該錢書法為楷書,此外寶福局也鑄過篆文錢,光緒通寶錢背文為滿文記局名,也有星月紋,字有寶河、寶真、寶津、寶云、寶黔等,還有銘“千字文”者(即背穿上各見“千字文”中一字,為宇、宙、日、月、往來等字)。另外在戊子年(公元1888年)出過一種背穿左為“戊子”右為“河”字的戊子錢。光緒十五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廣東從英國購買的機器制造我國歷史上第一批機制幣,不再為方孔圓錢形狀了,此后相繼在各省推廣實行,遂步取代了“方孔圓錢”。

光緒帝于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去世,此前一天慈禧太后去世,醇親王之子溥儀繼位,改元宣統,為封建社會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統年間,全國各省幾乎都已停鑄制錢,僅寶泉局鑄過一種重一錢的“宣統通寶”小平錢,數量也不多,分為大小兩種,新疆地區有“宣統通寶”紅錢,以及寶廣、寶福兩局出過機制幣。寶泉局所出的大錢直徑在2.4厘米,小樣錢直徑1.8厘米,因為溥儀登基時只有3歲,加上錢也不大,因此民間把此錢稱為“小宣統”、“小宣統”面文書法為楷書,背文為滿文局名。“宣統通寶”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王朝的最后一位帝王鑄行的最后一種方孔圓錢。方孔圓錢的鑄行從秦始皇統一六國鑄行“半兩錢”到“宣統通寶”結束,經歷了兩千年的歲月,是我國乃至世界鑄幣史上的一個奇跡。

順治五式
  一是仿明朝錢式,面文“順治通寶”,皆為光背無文。采用這種形式,主要是適應關內群眾的需要,也便于新舊錢之間的兌換。

  二是仿會昌開元錢制,錢背文紀地紀局。如“戶”“工”為寶泉、寶源泉兩局所鑄。其它有“臨、宣、延、原、西、同、荊、河、昌、寧、浙、東、福、陽、襄、江、薊、廣、陜、云”等。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三是權錢錢也叫一厘式錢,即在背面除有局名外,穿左邊鑄有“一厘”二字,比前一種少了“延、西、荊、襄、云、五局”,“一厘”是指權銀,一文銅錢折銀一厘,一千文銅錢值銀一兩,此錢從順治十年時鑄行,到十七年停鑄。各局所鑄不盡相同,大小輕重有變化。

  四是滿文錢,面文為“順治通寶”漢文,背文則用新滿文,穿左右滿文為“寶泉”或寶源,規定每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十四年因停外省鑄錢,因此僅在北京鑄行。

  五是滿漢文錢,面文“順治通寶”漢文,背文紀局名改為穿左為滿文錢局名,穿右為漢文錢局名,順治十七年,戶部商議決定重開各省錢局,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共有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陜。”此種錢式制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4559.html

相關閱讀: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篤哇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