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因何攻打日本:元世祖忽必烈為什么跨海攻打日本?元世祖忽必烈占領北京之后,藉此而獲得更大的野心與勇氣:相信海洋也能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峙抡驗檫@種天性中的豪放,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才締造了空前絕后的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北京是遼、金、元、明、清五朝古都,這五個朝代里又有四個是由北方游牧民族掌權的,所以許多古老的地名都起得粗獷而大氣——即使當初的那些命名者已經不在了,可他們的性格依然通過永恒的景物獲得延續:一座山、一條河、一架橋抑或一塊人類的聚居地……譬如北京的湖泊,動不動就以海相稱,仿佛大得沒邊了。這在中國的其他古都,是少見的現象。杭州的西子湖夠大夠美夠富貴了吧(被比喻為西施的化身),還是老老實實地叫作西湖。揚州也有座西湖,為了區別,只敢加了個“瘦”字:瘦西湖——顯得更文弱更謙遜了。南方的湖泊,怎么從名字上看,也跟林黛玉似的——弱不禁風?
老北京的皇城兩邊,各有三海。內三海指南海、中海、北海。外三海指前海、后海、西!趾戏Q為什剎海。至于郊外的海就更多了。永定門外的南海子(包括頭海子、二海子、三海子、小海子等多處),是元、明、清三代著名的皇家苑囿,即南苑。元大都西北角的積水潭,當時叫做海子或西海子,《元史·河渠志》稱其“聚西北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若海,都人因名焉”。還有柳林海子呀什么的。甚至大名鼎鼎的海淀,原始的詞義應為“像海一樣的湖泊”——根據明萬歷年間蔣一葵《長安客話》的說法:“水所聚曰淀。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有泉,彪灑四出,汨汨草木之間,潴為小溪,凡數十處。北為北海淀,南為南海淀!
“海子”之名最早產生在唐朝。金元時期,北方游牧民族逐草而行、傍水而居;視水源為生命,跋涉很遠的路才能遇見——人畜皆喜,”凡水之積者輒目為!保ㄒ姟对仛w錄》),也就有了把湖泊稱為海的語言習慣。在蒙古語里,一向稱湖為海子——恐怕從成吉思汗開始就這么叫了。元世祖忽必烈占領北京之后,自然也習慣這樣命名——在湖畔歇歇腳,松開盔甲,并且飲馬,是這些來自草原的騎士的最大夢想。
這些從未見過海的內陸牧民,在沙漠或枯草季的荒野馳騁久了,靈魂有著先天性的渴意,見到了波光瀲滟的湖泊自然無比滿足,以為尋找到了海的替身。要知道,真正的海對于他們來說,是祖祖輩輩流傳的神話,是僅僅靠馬鞭無法抵達的幻境,但同時又是一種致命的誘惑。難道他們犯了一個錯誤:以為這異域的湖泊就是海了?不,不是這樣的。把湖泊稱為海子,不過是止渴的一種方式而已。蒙古人藉此而獲得征服更大的水域的野心與勇氣:相信海洋也能像劃歸版圖的這些湖泊一樣成為自己的囊中之物?峙抡驗檫@種天性中的豪放(連給湖泊命名都如此夸張),成吉思汗及其后裔才締造了空前絕后的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8851.html
相關閱讀: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篤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