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北京(時稱大都)的刑場在柴市口(今東城區交道口)。
說起來,我知道柴市口,還是因為文天祥,這位寫有《正氣歌》的南宋狀元宰相,正是在柴市口,實現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文天祥戰敗后,經過“零丁洋”而被押赴大都兵馬司獄中。元世祖忽必烈看重這個人才,讓被俘的亡國之君恭帝出面當說客,希望文天祥遵君臣之道而投降。
文天祥一見恭帝即淚如雨下,邊哭邊說:圣駕請回,圣駕請回!很藝術地處理了難題,既給了恭帝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氣節。
“君恩”不靈,便動用親情。
元朝唆使文天祥淪落樂坊與妓院的寵妾及寶貝女兒,乞求其救助。
文天祥肝膽欲裂,仍硬起心腸給“掌上明珠”回信:“阿爹救不得!
最后,戰無不克的忽必烈只好親自出馬,勸說這位文人:“我很欽佩你的忠烈。但你們的皇帝都歸順我了,你也不妨做我的丞相。我不會虧待你的!
文天祥不屑一顧:“我是大宋的宰相,哪能再為另一個朝廷服務!”忽必烈覺得還有商量的余地:“當兩朝宰相或許有違你的觀念,那么可否主管樞密院?照樣能為老百姓做些實事嘛!”
文天祥昂首回答:“一死之外,別無所求!”
黔驢技窮,忽必烈下令對文天祥執行斬刑。
那是至元十九年(1283年)發生的事情。當囚車駛往柴市口,老百姓紛紛趕來為忠貞不屈的文丞相送行,僅刑場周圍就集合了一萬余人。
行刑官怕市民造反,鑼鼓開通時一再宣稱:“皇上有旨,只要文丞相肯降,立即收回成命,榮任本朝宰相!”
文天祥戴著鐐銬,神色坦然地來到刑場上,他問旁邊的百姓哪一面是南方,百姓指給他看了。文天祥恭恭敬敬地朝著正南方拜了幾拜,然后從容就義,時年四十七歲。(引自方彪著《北京簡史》)
文天祥的碧血,拋灑在柴市口。文天祥的丹心,跳動在史書里。
元朝的末代皇帝逃出大都時是很狼狽的。他回到草原,回到自己的祖先成吉思汗、忽必烈汗的發祥地,重新成為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者。元大都在其心目中,如同一個吹彈已破的夢。是對自身破落命運絕妙的諷刺:偌大的帝國,居然眼睜睜瞧著在自己手中破產了!
據說至元十九年(1283年),忽必烈下令在柴市口(今交道口)刑場處決南宋宰相文天祥,怕大都市民造反、舉火燃城,特意將城垣上覆蓋的草席全部撤下來,以免引火,考慮得可真夠周到的。
那場被嚴加預防的火災未能及時發生,但并未根絕,只不過推遲了,推遲到八十五年后(1368年),終于燃起, 一發而不可收。元大都就這樣毀于復仇之劍?犊土x于柴市口的文丞相可以瞑目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75873.html
相關閱讀:蒙哥征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篤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