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族汗青上,蒙古統治者為擴展版圖曾經動員過數次西征。盡量西征是元朝統一中國的須要步調,但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在蘊藉統一、延續成吉思汗“黃金家屬”血脈的配景下,因派系斗爭而呈現的破裂之勢在所不免。各派氣力外貌上維系著共主的排場,事實上蒙元帝國已經走向了破裂。大汗小汗別離規定本身的勢力范疇,蒙古高原內部汗國林立。除了入主華夏的宗主汗廷之外,較量著名的尚有另立山頭四大汗國,它們別離是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利汗國(又稱伊兒汗國)。
1227年,66歲的成吉思汗病逝寧夏六盤山,遵囑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四子拖雷、長孫拔都(宗子術赤二子,其時術赤已不在人世)和成吉思汗的幾個弟弟參加額度分封。察合臺分到了原西遼故土,領軍4000戶;窩闊臺固然即位,家屬領地卻只有乃蠻舊地,領軍4000戶;按蒙古“幼子守產”習俗,拖雷擔任了以蒙古帝國起源地鄂嫩河上游與克魯倫河上游為中心的蒙古本土,領軍10.1萬戶;拔都得到了父親的領地額爾齊斯河以西的草原,領軍4000戶。剩下的領地和部隊分給了成吉思汗的幾個弟弟。華夏漢地和中亞的“河中”地域作為“黃金家屬”的配合工業,由大汗窩闊臺配置管轄打點。
1236年至1240年,術赤第二子拔都征服了烏拉爾河以西伏爾加河道域欽察、不里阿耳等部族,并征服了斡羅思,迫使斡羅思各公國稱藩進貢。1243年,拔都竣事西征回到伏爾加河上,成立了東起也兒的石河,西到斡羅思,南起巴爾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極圈四周的廣漠寬大的欽察汗國。由于拔都的大帳利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在其他汗國包羅元帝國對付本身的領地的統治都呈現問題的時候,金帳汗國恒久統治都相對不變。附屬于金帳汗國的原本羅斯各公國,呈現了一位“王”,即伊凡四世,以莫斯科大公國為焦點,逐漸成長成一個新的強大的國度——俄羅斯。而與之相反,金帳汗國中央權力卻日漸下降,開始破裂為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西伯利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大帳汗國等小汗國,作為大帳汗國附庸國的俄羅斯從大帳汗國中獨立出來,并死亡了大帳汗國。
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臺在本身原有的封地上成立了察合臺汗國,初領有西遼舊地,包羅天山南北路及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地域。初建都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縣水定鎮西北)。察合臺系后王篤哇與窩闊臺系后王海都連系,屢與元朝天子部隊爭戰,終世祖一朝未斷。至公元1303年始與海都子罕八兒歸服。1306年,篤哇敗察八兒,盡收海都生前所占察合臺封地。1310年篤哇子怯伯再破察八兒,吞并窩闊臺封地。后破裂為對象兩部,東部復破裂為若干小國,大權旁落。14世紀中葉,禿魯帖木兒即位后,削奪藩鎮權柄,汗權一度有所規復。1362年合不勒汗即位后,諸藩王日益跋扈,徒有虛名。1370年,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臺汗國后王的統治維持到16世紀。
1229年窩闊臺繼帝位后,將封地賞給其子貴由,汗青稱之為窩闊臺汗國。1251年蒙哥汗即位后,以窩闊臺系諸后王屢與作難,將封地支解,分授諸王,以去其勢。窩闊臺子合丹領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滅里領額爾齊斯河之地,窩闊臺孫脫脫領葉密立,海都領海押立(今伊犁西)。1264年忽必烈稱帝后,海都自以太宗明日孫不得立,先后連系阿里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敗走死,汗國勢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兒為察合臺系后王怯伯所敗,部門歸附欽察汗國,部門被并入元朝。
伊利汗國,又稱伊兒汗國,它的成立者是蒙古第三次西征的統帥旭烈兀(忽必烈六弟),他與元朝統治者同為拖雷后代,干系也較其他汗國更為密切。該汗國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既為歐、亞兩洲文化聚集之地,又是重要交通關節。住民民族身分巨大,主要講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大大都信奉伊斯蘭教,部門崇奉基督教。建都于帖必力思。公元1317年,年僅12歲的不賽因即位后,由于權臣出班專政,二丞相不合,內哄迭起,并遭到欽察汗月即此外打擊,國勢漸衰。公元1334年不賽因死后,諸王爭立,汗國陷于破裂,國勢益衰。公元1388年為帖木兒帝國所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2866.html
相關閱讀:篤哇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蒙哥征宋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