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劉秉忠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元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劉秉忠
   劉秉忠??大元帝國的設計師
   元代政治家、作家。初名侃。字仲晦。原籍瑞州(今江西高安)。曾祖于金朝時在邢州任職,因此移居邢州。蒙古王朝滅金后,劉秉忠出任邢臺節度府令史,不久就歸隱武安山,后從浮屠禪師云海游,更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前,注意物色人才,他與云海禪師一起入見,忽必烈把他留在身邊,商議軍國大事。即位后,國家典章制度,他都參與設計草定。拜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改名秉忠。劉秉忠曾經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采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劉秉忠的作品有詩、詞和散曲。他的詩流露出三種思想感情:一是歸隱,如《寓桓州》、《癡坐》、《謾成》。二是有用世之心,如《對鏡》、《秋感》。三是在政治斗爭尖銳時,感到進退兩難,如《蜀先主孔明》、《留燕》!对贰贩Q他的詩作,蕭散閑淡,和他的人品、風度一樣。劉秉忠的詞表現的思想感情,和他的詩作基本是一致的。不過更加清冷,在《好事近》中說:“一曲竹枝歌罷,滿襟懷冰雪。”劉秉忠敬仰元好問,他有《讀遺山詩》10首,其中有兩句說:“自古文章貴辭達,蘇黃竟不在新奇!逼鋵嵾@也是他的創作追求,明白曉暢而不追求新奇,正是他的詩歌的特點。但同時也帶來平淡而缺乏詩味的缺點,他的有些詩作還給人以詩句粗厲之感。元中葉時虞集和蘇天爵等人批評中統、至元年間詩歌有粗疏笨厲之病,當是針對包括劉秉忠在內的一些作家而言的。劉秉忠的詞宗豪放派,但偏于直露,這也是元代早期詞作存在的普遍性弱點之一。劉秉忠著有詩集《藏春集》6卷,另有散曲12首,其中較好的有〔南呂〕《乾荷葉》和〔雙調〕《蟾宮曲》!扼笇m曲》是吊古傷今之作!肚扇~》保留著初期散曲的民歌風味:“乾荷葉,色蒼蒼,老柄風搖蕩。減了清香,越添黃。都因昨夜一場霜,寂寞在秋江上。”專門著錄元代曲家的鐘嗣成《錄鬼簿》把劉秉忠列為“前輩名公樂章傳于世者”,可見他也是元代早期的著名散曲作家。
   元代前期著名政治家。字仲晦,初名侃。邢州(今河北邢臺)人。邢州在1220年即歸蒙古政權統治,劉侃十七歲時為邢臺節度使府令史。1238年,辭去吏職,先入全真道,后出家為僧,法名子聰,號藏春散人。1242年,他受到北方禪宗臨濟宗領袖海云的賞識,被推薦入藩王忽必烈(即元世祖忽必烈)的幕府。子聰博學多能,善於出謀劃策,深受忽必烈重視,時年二十七歲。1250年,他向忽必烈上萬言策,提出:“治亂之道,系乎天而由乎人”,“以馬上取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主張改革當時的弊政,建立制度。如定百官爵祿,減賦稅差役,勸農桑,興學校等。他的主張對于忽必烈采用“漢法”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1253年,從忽必烈出征云南。1259年,又從征鄂州(今湖北武昌)。1260年,忽必烈稱帝,命子聰制定各項制度,如立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建元中統等。至元元年(1264),忽必烈命子聰還俗,復劉氏姓,賜名秉忠,授光祿大夫、太保、參領中書省事、同知樞密院事。至元六年,訂立朝儀。至元八年,忽必烈以大元為國號,也出於劉秉忠的建議。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1251年,蒙哥即大汗位,以忽必烈管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將營帳移到金蓮川,并在1256年命他在當地建立一座新城。1258年,新城建成,定名開平,忽必烈稱帝后改為上都。至元三年,劉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楨等主持下,進展很快。至元九年,忽必烈根據劉秉忠的建議,命名新都為大都。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同年八月,劉秉忠去世。
   劉秉忠長於詩詞,沉郁豪邁,在元代文學中別具一格。其作品有《藏春集》六卷傳世。

   十三世紀初,崛起于漠北草原的成吉思汗揮師南下,趕跑了黃河北岸的女真人,在邢州設立大元帥府。這時候,勾畫大元帝國的劉秉忠降生了。
   劉秉忠原名侃,字仲晦,祖籍是江西,祖上仕遼金,落戶邢州,他的曾祖父是金朝的邢州節度副使,蒙滅金后,他父親在邢州元帥府里是個軍事長官,劉秉忠長大了在邢州節度府里當了一個小官兒。
   時逢亂世,劉秉忠感慨“大丈夫懷才不遇,應當隱居起來尋找機會”,于是放棄官職上了武安山。過了幾年,天寧寺高僧虛照禪師聽說劉秉忠是個人才,派弟子請他下山:“不要在那里作道士了!庇谑莿⒈以谔鞂幩庐斄撕蜕校隽颂撜盏耐降,法號子聰。其實道士也罷,和尚也罷,對于劉秉忠來說,出家是假,尋求機會是真。師徒二人游歷山西大同,他看南堂寺是個好地方,就居留了下來。
   1242年,高僧海云印簡(1202----1257)奉召前往和林漠北王府覲見忽必烈,路過大同,聽說劉秉忠博才多學,邀其同行。有機會接近蒙古親王,劉秉忠自然很高興地答應了。忽必烈召見二人,問:“佛法里有沒有安天下的辦法呢?”海云回答道:“應該在天下大賢碩儒中求問古今治亂興亡的事情! 劉秉忠于書無所不讀,尤精于易經,至于天文地理律歷,三式六壬遁甲之術,無不精通,論天下事如指諸掌,忽必烈大為賞識,于是把劉秉忠留在幕府,參與軍政大事,令其還俗,賜名秉忠。和林之行,劉秉忠得遇明主,自此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命運。
   蒙哥即位后,忽必烈受命在金蓮川設置王府,管理漠南地區,廣招漢族人才,開始施展“大有為于天下”的抱負。劉秉忠、姚樞等人輔佐忽必烈在金蓮川制定了“廣招天下英俊,講論治道”的用人方略及施政方針,藩府舊臣,四方文士,大批有識之士迅速云集到忽必烈的王府,由劉秉忠薦引,他的同學、學生、故交如張文謙、張易、李德輝、劉肅、李簡、張耕、馬亨、王恂、劉秉。▌⒈业艿埽┑龋群筮M入王府,為忽必烈獻計獻策。1251年,受封邢州的答剌罕(蒙古貴族稱號)上表忽必烈,陳述情況說,邢州連年天災人禍,百姓逃散,沒有多少戶人家了,快派有能力的官員來治理吧。劉秉忠與張文謙一起向忽必烈推薦熟悉邢州情況的燕趙名士張耕和劉肅,忽必烈采納了他們的意見,在邢州設立安撫司,派近侍脫兀脫帶張耕和劉肅前往。邢州吏治,是忽必烈潛邸中漢臣的初步貢獻,也是劉秉忠向事業成功邁出的第一步。
   蒙哥汗六年(1256年),忽必烈為便于統治中原地區,命劉秉忠在恒州東、灤河北岸的龍崗(今內蒙古多倫附近)興建都城,三年竣工,命名開平。1259年蒙哥汗在南伐南宋中戰死,忽必烈聽從張易計策,搶在其弟阿里不哥行動之前,從武昌出發,帶著劉秉忠、姚樞、郝經、廉希憲、阿合馬、董文忠兄弟等重要謀士,日夜兼程,輕騎奔回北方;公元1260年6月4日,忽必烈在開平即大汗位,設開平府,年號“中統”,取“中原正統”中兩字,大有囊括天下之意。1264年又改年號為“至元”,取自《易經》中“至哉坤元”。
   至元三年,劉秉忠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命名新都為大都,郭守敬負責都城水系和建筑材料的運輸問題,這就是明清兩朝的皇城,今天的北京。公元1271年的舊歷十一月,劉秉忠領銜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元正、朝會、圣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制訂典章朝賀禮儀制度以及命名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蒙古大汗可以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原正統的至高尊者。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到上都避暑度夏。同年八月,劉秉忠在南屏山別墅無疾而終,時年五十九歲。元世祖得到喪報,非常吃驚,悲痛不已,他對群臣說:“秉忠事朕三十多年,小心縝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只有朕知道,別人是不會了解的啊!庇谑俏啥Y部侍郎趙秉溫護喪,厚葬大都,最終改葬邢州祖塋(今邢臺縣賈村)。劉秉忠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死后贈太傅,封趙國公,謚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謚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漢人有這樣尊貴榮譽的人,僅劉秉忠一人。

   劉秉忠精于周易,能知道前后事。據明朝首輔朱國楨歲著《涌幢小品》記載,明嘉靖年間,劉秉忠墓被盜,內有石刻寫明:為盜者李淮。事情傳到官府,盜墓者被捕,果然是李淮。古籍記載的準確性有待于考證,但劉秉忠生前博才多學,細查善斷,為歷來史料所公認證實,也是深受忽必烈信賴和重用的主要原因。
   劉秉忠不愧為世界史上最偉大的設計師之一,他不但為元王朝建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而且以《周禮?考工紀》關于都城建設為指導思想進行規劃修建的元大都,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都城中最接近周禮之制的一座都城。元大都城的平面設計,皆以漢統治者建都思想為主導,即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之制。新建之城街巷規劃極有規律,大街寬24步,小街寬12步。除了大小街之外,還有384火巷、29弄通,頗為壯觀。元大都奠立了近代北京城的雛形,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修建,直到1285年才告完工,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城墻周長28公里多,宮殿巍峨,寺廟雄偉,園圃美麗,街道寬敞,規模宏大,規劃整齊。歐洲人馬可波羅在他的《行記》中對元大都的詳細描述,引起西方人對東方帝國的無限神往 。
   劉秉忠(1216-1274),祖籍遼國瑞州,今綏中縣前衛鎮。元朝初年人,原名侃,字仲晦。曾為僧,法名子聰。元世祖忽必烈對他言無不聽,寵任益隆,曾經位至三公,官居太保。他向忽必烈倡導創建大元國號和皇帝年號,營建元大都(北京城的前身)作為國都,創建元朝的官制,制定朝廷禮儀、章服和俸祿制度,參與選拔官吏和推薦人才,使不少漢族知識分子參加到元朝政權機構之中,對元朝政體設計作出很大的貢獻,對元朝政權的建設和鞏固發揮了重要作用。劉秉忠不僅是元朝初年的大政治家,他學問功底深厚,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學者、使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一生在天文、卜筮、算術、文學上著述甚豐,計有《藏春集》六卷、《藏春詞》一卷、《詩集》二十二卷、《文集》十卷、《平沙玉尺》四卷、《玉尺新鏡》二卷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4011.html

相關閱讀:篤哇
歷史上真實的丘處機:收到成吉思汗信即萬里朝見
元太宗窩闊臺簡介,窩闊臺是怎么死的?
蒙古人曾經在十三世紀橫掃世界為何會迅速滅亡?
蒙哥征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