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最后的父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感恩勵志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最后的
  
  文 / 時學愛
  
  假如在世,今年正好110周歲,但他卻在大饑饉之年離世,至今已整整52年。
  
  和通常家庭的嚴父慈母不同,我家是慈父嚴母。由于生計困窘,父親長年在外奔走,一個四世同堂十多口人的大家庭,主事的是母親。我從記事起,犯了錯多是挨母親叱罵,父親即便在家,發明我的錯誤只是提示警示,極少申斥,從未動過巴掌。
  
  父親只要在家,只管只讀過短暫的私塾,也盡其所知,教我背誦《論語》、《三字經》和《增廣賢文》片斷,講些古代名人“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勤學苦讀的故事。他還常以游戲方法,用一把算盤教我玩“鳳凰展翅”、“九九歸一”,我在人不知鬼不覺中學會了四則運算。從具象思維到形象思維,不僅對學習發生濃重興致,而且養成了“好奇”、“思奇”、“探奇”的習慣,現在雖過古稀亦未曾稍減。
  
  為了讓我走出貧乏的山村,有好的讀書環境,在我11歲小學畢業時,父親捉住當時中學自在招生的機遇,帶著我跋山涉水,一天徒步百余里,到江蘇徐州彭城中學加入升學測驗。考試停止又領我登上徐州的一個城樓,在落日的余暉里觀看城樓上的鎮水鐵牛,給我講述當年徐州太守蘇軾防備黃水泛濫帶領軍民勇敢抗擊洪水維護彭城的故事,讓我對蘇軾敬佩不已。后雖考取彭中,終因祖母、母親反對,父親只好讓我廢棄了求學徐州的機會。
  
  我住讀宿縣四中(初中)后,每逢周末都要回家背口糧,每次母親為我備好紅芋面餅、芋葉窩頭或蒸紅芋干,裝滿一大笆斗(約30斤)。只有父親在家,周日午飯后,老是由他背著,翻過馬臺山、子貢山,走過18里荊棘叢生、崎嶇曲折的山路,進入平坦的湖區后,才交給我背去學校。
  
  考入離家一百多里的縣城高中后,除了放假回家,難得見到父母,但他們的心始終掛念著我。大饑荒之年,我讀,校方劃定,為免影響高考溫習,畢業班關閉,平時不經準假不得離校,春節就地放假3天不準回家。同窗們在大腸告小腸中廢寢忘食地學習。
  
  1960年4月下旬的一天,在縣里工作的四哥將我領到他的獨身宿舍:父親來看我了!本來春節過后,母親讓姐姐把父親領走逃荒,父親和姐姐帶著她的一雙幼小兒女,逃到徐州周邊的鄉村討飯活命。善意的農家給了他們十多斤棉籽,父親釋懷不下我,勵志文章,就和姐姐一起來到宿縣四哥處。姐姐用居民的石碓搗碎棉籽,將四哥買的芋干面、切碎的青菜攪跟在一起,蒸成菜窩頭,等我來吃。姐姐遞給我一個拳頭大小的帶著白色棉絨、玄色籽殼的窩頭,我急不可待地咬上一大口,那種咸香鮮美的口感賽過今天的翅鮑肚參。我一口吻吞下5個仍意猶末盡,四哥怕我吃進棉短絨、棉籽殼太多構成便秘,禁止了我。形容干枯、眼窩深陷的父親,神色專一地注視著饑不擇食的幺兒,雙眼里閃動著晶瑩的淚光,那難以言表的眼神至今深留在記憶中。
  
  臨回學校,父親讓姐姐用紗布袋裝了十多個窩頭給我帶走。父親固然懷念母親、祖母等家人,但又怕被抓“外流”不敢回家,第二天由四哥送上火車,持續在江蘇徐州一帶流落。豈料這一別,竟是父子的永別。
  
  8月,接到大學錄取告訴書回到鄉下,父親尚未歸來,只是拜祭了4月間已成餓殍的親娘。( )9月底,正在大學讀書的我收到家書:父親逝世,已入土為安。
  
  之后才得悉,1960年9月初,在外乞討的父親回來,曉得母親已逝,即時拖著羸弱的身子上山,爬行在母親墳前無聲抽泣,淚水在飽經風霜的臉上流淌,對姐姐哥哥的安慰默不作聲,久久不肯回家。后被街坊多人強扶回去,躺在床上不吃不喝,短短多少天,人全部脫形。9月18日,父親跟隨母親而去,在另一個世界永遠陪同母親,長相廝守。
  
  父親曾說,人如草木,春生秋老,風過無痕。冥冥之中,一言成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38361.html

相關閱讀:母愛,最深刻的愛
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
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感恩節的來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