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感恩勵志 來源: 記憶方法網

  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評比”27日揭曉,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27日晚播出了頒獎盛典。

  取得“感動中國2014度十大人物”聲譽的分辨是:帶領科研團隊實現氫彈研究沖破的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勞于敏;放棄安適生涯保持在貴州山區責任支教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孫麗娜夫婦;衣錦還鄉、為南水北調做出宏大貢獻的基層干部趙久富;默默捐款20余年從不留真名的一般市民張紀清;為了能讓失聰的兒子接受畸形教導,和兒子同桌16年的愛心媽媽陶艷波;打擊暴恐分子囂張氣焰、被譽為大漠“獵鷹”的新疆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對麻風病人不離不棄,守望麻風村數十年的醫生肖卿福;十多少年如一日,無所不至照料癱瘓父親的孝女朱曉暉;國度最高科學技術獎失掉者師昌緒;接力贊助殘疾街坊、創立漂亮家園的居民大院隴海大院。此外,“感動中國”還向抗擊埃博拉病毒中國援非醫療隊表白了年度致敬。

  1、中國氫彈之父:于敏

  【獲獎名片】報國心皎潔

  于敏,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89歲,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大學,1951年以優良成就畢業,進入中科院近代物理研討所,1960年底,開始參加迷信家錢三強組織的氫彈技巧實踐摸索。

  在中國核物理的幾位首創者中,于敏是唯逐一位不留學背景的人。在氫彈的理論探索中,于敏簡直從一張白紙開始,依附本人的勤懇,觸類旁通。戰勝重重艱苦,自主研發,解決了氫彈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礎問題。1967年,中國實現了氫彈核爆試驗。從原槍彈到氫彈,中國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氫彈研制進程中,于敏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礎完全的假想,成為中國氫彈研制中的要害人物。

  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和其余學者一起提倡、推進加快我國的慣性束縛聚變研究,并將它列入我國高技術發展打算,大大推動了我國國防科技的提高。

  從60年代開始,于敏放棄了個人酷愛的基本物理專業,爾后30年始終隱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兩次公然露面,一次是1999年,國家為兩彈一星功臣授獎,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國家科技獎頒獎,于敏成為最高科技獎的獨一獲得者。

  打動中國組委會給予于敏的頒獎詞:

  離亂中尋找一張寧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授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托,許下了畢生;一聲巨響,驚愕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2、老驥伏櫪:朱敏才、孫麗娜

  【獲獎手刺】為霞尚滿天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孫麗娜,女,退休高等先生。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后兩人沒有挑選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僻山區支教。9年來,他們的腳印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扎根遵義縣龍坪鎮,繼承他們的支教生活。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悉故鄉師資重大缺少,退休后放棄在北京安閑自由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只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現:“只有我們還能動,就盼望在這里持續教下去,讓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樣,能大聲流暢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便利。臥室跟男廁所共用一面墻,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干睡覺。由于長時光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耀,當初孫麗娜的右眼全體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討身材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仍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活潑活躍的課堂氣氛。

  他們任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贊助貧苦生的同時,還在踴躍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到處接洽爭奪支持跟輔助。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系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臺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每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于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們被中心電視臺評為“最美城市老師”。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朱敏才、孫麗娜的頒獎詞:

  他們走過半個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駐足,他們要開一扇窗,讓孩子發明新的世界。奮發忘食,樂以忘憂。夕陽最美,晚照情濃。信心比性命還主要的一代,請接收咱們的敬禮。

  3、心有清泉:趙久富

  【獲獎名片】量與江海寬

  趙久富,男,60歲,湖北團風鎮黃湖移民新村黨支部書記。

  2010年,南水北調移民工作正式開始,湖北十堰市鄖縣余嘴村成為被定為當地首批搬遷的移民試點村,村支書趙久富以大局為重,主動廢棄留下來的名額,離別80歲高堂,當真過細作好移民工作,代領61戶村民搬遷到團風鎮移民新村。

  2014年,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正式通水。此時,南水北調移民第一村十堰鄖縣余嘴村支書趙久富帶領著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寧下來,大家也都找到比從前更多的致富前途。

  50年前,南水北調一期移民開端時,七歲的趙久富追隨父母搬遷到了余嘴村,2010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義務人。這里有61戶要外遷到千里之外的黃岡。家園難舍,故鄉難離,移民工作最難張嘴。村看村,戶看戶,大眾看的是干部,依照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須要外遷的尺度,趙久富能夠抉擇留下,但他仍是自動取舍了外遷黃岡。趙久富80多歲的父母親決議不跟兒子外遷到黃岡,但他們支撐兒子帶頭外遷。

  村支書帶頭外遷,61戶村民陸續簽了搬遷協定,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遷對步隊就要動身了,家家戶戶開始整理家當裝車。趙久富黨旗掛在了自家外墻上,這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第26個年頭,也是他在余嘴村當村支書的最后一天。趙久富的母親拄著拐杖步行了5公里,來到了移民現場。母子遙望,趙久富不敢流淚,怕延誤了移民的行程。

  2013年,余嘴村變成蓄滿凈水的庫區。而移民們在趙久富的率領下,在新的家園也走上了致富路。

  激動中國組委會給予趙久富的頒獎詞:

  清水行將漫過家園,最后一次,把紅旗在墻上摩平。你帶領鄉親們出發,車輪挪動的霎時,心間隱痛。不敢回望,怕牽動一路哭聲。五十年間,兩度背井離鄉,我們的老支書,終生放不下的,不僅是白發高堂。

  4、大愛深厚:張紀清

  【獲獎咭片】絲毫見桑田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忽然暈倒的白叟張紀清被送到病院。散落的匯款單裸露了他的機密。人們發現,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善意人炎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17602.html

相關閱讀: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
母愛,最深刻的愛
感恩節的來歷
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