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娃上北廣:不傘的孩子必需努力奔馳
——一個農家孩子的成長故事
文/周華誠
。ㄈ宋锖喗椋嚎琢钍,柯城溝溪鄉溝溪村人,2001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2005年保送研究生,攻讀影視劇表演。拍過電視劇,配過音,曾在央視“妄想劇場”擔負副導演。)
北京城大巷上的夜燈亮了,比咱們浙西小山村的月亮要亮得多。你9點半打我電話的時候,我正在地鐵里,穿行在北京城的地下。
是啊,這樣的晚上,我總是在不停地奔走,從這個片場趕到那個片場——你曉得北京的交通有多麻煩,一趕路起碼要一個多小時,這樣我的夜晚,面前老是搖擺著一閃而過的霓虹燈,還有疾速倒退的建造……我經常會在地鐵或出租車里睡著,興許只有幾分鐘時光。有時候,等我回到學校的宿舍,天就要亮了,熱烈、奔走的一天又要開端了。
呵呵,這樣的時候,我總長短常想家,惦念溝溪熟習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還有我的父親母親。
全國8000多人爭20個名額,我一個農村小子,初中時連一雙涼鞋都買不起的人,卻考上了“北廣”……
我是2001年考進中國傳媒大學的,就是本來的“北廣”.后來輸送上了研討生,電影電視劇表演藝術方向。你問我是怎么考進傳媒大學的?我現在想起來,自己都認為特殊幸運,真的。
在衢二中讀書的時候,我一直想考軍校,因為軍校讀書是不收錢的。你知道,我家里非常艱苦,到現在還住著解放前的老屋子。沒有錢讀書,從初中開始我就得到盼望工程的贊助,有人和我結對。高中的時候,學校又給我減免了局部膏火。校長對我說,只有你好好上學,表示杰出,你就好好學吧。
我記著校長的話。在學校里我是很活潑的,除了讀書,我也參加好幾個社團,偶然也給同窗們表演快板、小品什么的。從小我就跟父親學會了快板。我的大伯是金華婺劇團的,上世紀50年代就唱婺劇,唱了幾十年,他演濟公的照片現在還放大了掛在我家里的墻上。
我父親文明水平不高,人很快樂,聽他說十幾歲的時候,看到跑江湖的藝人用幾塊竹板“啪嗒啪嗒”地敲,聽得他很愉快,回家后就自己削了幾塊竹板,終日拿在手上敲。后來就是這借鑒的“三塊頭”竹板,他從未離過身,一輩子就靠它找樂子了。
父親對我影響很大。我小時就很會模擬,會口技。那時候我們爺兒倆在溪里洗衣服,旁邊是好多女人,我和父親你一句我一句地說話,就跟說相聲一樣,逗得那些女人花枝亂顫地笑。
我不會舞蹈,不會彈鋼琴,沒練過形體,也不會聲樂,沒學過。高二的時候加入小歌手競賽,拿了第一名。程春春老師說:“你嗓子好,能夠嘗嘗考表演。”離考試只有一個月,我就隨著程老師學,對著VCD學。沒想到測驗時,我表演了一段快板,這讓考官們無比感興致。當初我大學里的系主任還惦念著我的快板。
那個初中時一雙涼鞋都買不起,每天光著腳跑的野小子,就這樣考上了“北廣”.
全國有8000多人在爭20個名額,而我這樣一個農村小子,除了一腔熱忱,啥也沒有——我能走進“北廣”,你說我有如許榮幸。到現在我都非常感謝程老師,她異常非常仁慈,就像媽媽一樣照料我。在我的成長路上,有那么多人在拉我,我想起來就感到很激動。
“老師媽媽”對我說:“你是一個沒有雨傘的孩子,下大雨時,人家可以撐傘漸漸走,但你必須得跑……”
上大學,家里貸了4萬元的款。
4萬元對我家來說,是一個地理數字,還要加上本錢。這多少年,我就背負著一種繁重的壓力,或者說也是一種盡力的能源。
和你說說我的媽媽吧。媽媽是個很要強的人,在我3歲時,因跟奶奶鬧抵觸,她就離家出奔打工去了。我的成長是缺乏的。直到我19歲,考上了大學的那個夏天,我開始去找她。后來費了許多的周折,我終于找到了她——她在杭州的一家病院里做護工……
我始終記得“老師媽媽”程春春對我說的話:“你是一個沒有雨傘的孩子,下大雨時,人家可以撐傘緩緩走,但你必須得跑……”是啊,來北京上大學以前,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沒有。片子都沒看過幾部,街坊家里的黑白電視機,只能收到衢州臺。來到北京,才見到那么多高樓,才知道地鐵,一開始跟人談話都緩和……然而我告知本人,要挺住,要剛強。
剛進校時,班里23個人,我排在第16名,一年下來,我成為第1名。演戲也是這樣。
從大一開始,我就一邊打工,一邊掙自己的生活費。給公司搞貿易上演,或者組織學校里的演出。最早給一些電視電影劇當大眾演員,早上5點半就等在制片廠門口,一車拉到拍攝地點,給人當牛使,深夜了再用車拉回來,20元一天,我也做過。
同學中,簡直都是城市考去的,有的同學家景很好,或者出自藝術世家,吃穿不必愁,機遇不用愁。我都沒有,我必須從演每一個小角色做起。演完時,導演能問一下你的名字,那就是最大的,由于也許下次有更大的機會。
大一那一年,中心電視臺“幻想戲院”做我們學校的專場,畢福劍來選人,我被選上了。我仔細心細地揣摩幾天,后來演了一小品,《八仙分酒》。當時反應挺好,成果這個小品還上了年度金像獎的頒獎晚會。
和畢福劍熟了,他很觀賞我的表演,就讓我一起做欄目,一共做了七八期,后來還擔任了兩期欄目標副導演。與畢福劍來往,我學到了良多貨色,比方敬業。記得是2003年的夏天,氣象還特別熱,我們一起來到浙江的新安江做節目,持續工作半個月,天天都得工作16小時以上。節目做完,皮都曬脫了一層。
現在我每個月均勻有10天都在拍戲。最近浙江少兒頻道在播放的兒童劇《拉拉與茹比》,我也在給它配音。我的生涯,就是不間斷地干活干活再干活,多的時候一天能掙到1000元錢。不外現在都是為銀行掙錢。前些時候,我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告訴他,上學貸下的款,到年底就一定能還清了。我想他看到,必定會非常開心的。
戲如人生,我演每一個角色,都是一種成長;我的人生,就是需要不停地努力奮斗……
戲演多了,我就開始在那些角色里,一步一步成長起來。
現在我慢慢地,開始理解媽媽。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婦女,名言警句,要在城市破足,須要多大的勇氣啊。誰知道這么多年,她是怎么不畏艱巨地走過來的……我想,這就是生活啊,這就是人生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都有自己的抉擇。不論他取舍是對還是錯誤,我都學著懂得他。
找到了媽媽后,她終于跟我回了一趟家。兩天后,我就踏上火車,來北京上學了。媽媽現在仍是在杭州做護工,我總是不釋懷她。每個月我都要給爸爸媽媽打兩次電話,給我爸打完就給我媽打……
在學校學表演,基本就沒什么課本。上課是老師背靠背地教,功課是演小品,晚上接著排練;早上6點起來練功,做操,練臺詞,吊嗓子,說繞口令。咿咿呀呀的,跟梨園子一樣,十分有趣。
這幾年,想當演員的人太多了,口多食寡,對我這樣的學生,幾乎沒有機會。大家都是從跑龍套跑起的,可能只是個路人甲、官兵乙,什么臺詞也沒有,從鏡頭前一晃而過。但是我對每一件事,都投入百分之百的心力去做,愛護每一個角色,表白自己、證實自己。
有時表演停止時,站在舞臺上,聽到掌聲音起來,我會忍不住流淚。每一場戲,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樣。你想啊,演出前一個月或者幾個月,每天一直地跟導演爭吵、領會、修正,劇本都翻爛了,自己已經完整融入到劇情當中。最后閉幕時,這一種人生的味道,你會有什么感到。
我演過民工、白領、海歸高等常識分子、油田工人、包子店老板、第三者……太多了。我現在23歲,但是演過這些角色,我覺得自己的經歷和心理年紀已遠遠不止23歲。
現在回過火來想一想,我從演戲里得到了什么?老先輩都說,演戲這事兒,專業占四成,占六成。我是在演戲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活法。我特別快活,也特別幸福。周星馳演過一部電影,他對著大海大喊:“努力!斗爭!”人生就是需要不停地努力奮斗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98539.html
相關閱讀:總得抓住點什么
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