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破綻百出,老板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么樣!”揣摩她這話挺有意思,就像我們買了件廉價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于是寬慰自己:就花那么點錢買的貨色,你還想怎么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天然就做得好好的。但問題是,老板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需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板才樂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因為每次老板要的案牘,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請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倡議的計劃。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愛好寫作,就會琢磨怎么寫會更好;又因為愛護自己的文字,所以感到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聯我個人的品牌,于是很居心。在我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討生后,才發明這種立場很稀缺。那些比個別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愿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過錯驚心動魄,對相干的常識背景一竅不通,更別說去關懷版式好不難看,配圖美不美了。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斟酌這件事。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工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斯?以“要不要加班”來評估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毫不是企業須要的人才,由于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鄰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地利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本人帶來的塑料布。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濕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她素來不啟齒,但良多人會自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鳴謝。大媽跟其余看車人的差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績感上,差距無奈估算。
我完整懂得有些新人的主意: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干嘛那么賣力量?實在,誰會在一家公司干一輩子?在中國能夠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是咱們每個人的征程。不同的是,優良的人在哪里都會墊下牢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當是每個職場人的憧憬吧,但對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光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遇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全部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緩和,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條件是你樂意學。
假如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至公司,慶祝之余也要提示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鮮艷奪目的學生時期,在職場上你仍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許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壯大,當作自己才能的強盛—這也是為什么有些分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巖松曾說,讓一只狗每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但要曉得,沒了央視的舞臺,不必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95725.html
相關閱讀: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總得抓住點什么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