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白叟逝世后留下了十七只駱駝及一張遺囑給他的三個兒子。按照遺言的劃分,老大能夠得到一半數目的駱駝,老二則是三分之一,老三則是九分之一。這下子問題來了,十七只駱駝是不能整除于二、三或是九,勢必要將兩只駱駝宰了分尸才可以。然而死駱駝又不值錢,三兄弟為了這問題大傷腦筋,甚至鬧得兄弟鬩墻,最后不措施,只好請族長裁示。
族長懂得情形后,笑咪咪地表現,為了要讓兄弟們和氣相處,決議再送他們一只駱駝,以湊成十八只。這樣子,老大就得了九只駱駝,老二、老三則分辨拿到六只和兩只。有趣的是,三兄弟的駱駝加起來仍是十七只,多的那一只,仍然物歸原主地回到族長手中。
不少數學參考書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書籍都收錄了這則故事,實際上,它不僅僅是個數學標題罷了,其中還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智慧。在事實生涯中也演出類似的戲碼。
報告名嘴也是教導部常委何進財先生,在他的身上就產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本來何先生的老家在嘉義新港,假如從臺北坐火車回嘉義的話,還要再另外花兩百元坐計程車才回得了家。有一次何先生又坐火車返鄉,在上計程車的時候忽然想到,一人搭車也是兩百,三個人坐也是這個價格,何不再找兩位鄉親免費讓他們坐上一程呢?果然略微訊問之下,找到兩位一起坐車回新港。
在返鄉的路上,三個人未免寒喧客套,一聊之下,才發明何先生在中心政府任職,素為村夫所敬佩。此時本來免費搭便車的兩位鄉親齊聲說道:「何桑,方才不認識你,所以讓你出錢請我們,當初已經意識你了,就讓我出錢請你吧!」何先生立刻搖手忍讓,三個人都搶著要出錢。
這時候計程車司機談話了:「各位鄉親,我也是新港人,這樣好了,你們每人各出一百,也都比獨自一個人坐車省一百,也讓我多拿一百,這樣子每個人都賺一百元!」在滿車歡笑中,大家一致批準。
實在解決問題有很多辦法,只是在充斥競爭壓力的古代社會里,我們就太習慣應用「減法」思考,用意追求輸贏明顯的成果,到最后往往以兩敗俱傷結束。
興許咱們該多多學習「加法」思考,不要尋求零跟游戲中必有勝負的目的,彼此多付出一點,營造雙贏的局面,豈不是大快人心嗎?
「舅舅」看書的時候,小外甥拿著相似頭腦急轉彎的書籍到我的身旁,「我問你喔……有個人拿著十公尺長的竹竿要進門,門高二公尺,寬一公尺,那竹竿要鋸多少段才進得去?」十除以二,「五段!」我頭也不抬地持續看書。
「。【司撕帽苦!竹竿直直的就進得去啦…」小外甥發現新大陸似地邊歡呼邊跑去告知姐姐。
唉!解題的方式千萬種,偏偏就只想到最笨的一種,看來要做到「諸法皆空,無拘無束」的境界,還有待一番精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97483.html
相關閱讀:成功人士的減法人生
勵志搞笑話劇劇本
有關于生命的哲理小故事
總得抓住點什么
動機的寓言:孩子在為誰而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