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恩愛會,皆由因緣合,
合會有分手,無常難得久。
今我為爾母,恒恐不自保,
生世多害怕,命危于晨露。
——《佛說鹿母經》
在芳草鮮美的山野,剛生下兩只小鹿的母鹿,因覓食誤入獵人設下的搜羅,行勉強死,母鹿悲念起尚不知生存之道的幼鹿,遂鼓起勇氣向獵人提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懇求——讓它先回去引領孩子找到水清草鮮之地,就在向孩子揮淚作別時,說出了有情眾生瀕臨死別的極大苦楚之際做作而生的感悟:“母子親情一場,終須別離,危脆的性命譬如朝露,無常時時號召,即便恩愛合會,也要道再見了啊!”
固然依誠信而復返獵人之手的母鹿,終因激動獵人而獲釋,母子回到草原,但母鹿發出的感悟之鳴,終有一刻將回歸己身,也回到每一個有情眾生身上,此時不離,無常仍將于不可知的時日掩至,母鹿的悲嘆,實在何嘗不是人類的千古之嘆呢?
聚散離合,人生的實相
父母包庇子女的保險感,每一分每一秒都被無常所要挾,而子女分開父母懷抱的時刻,也會隨時來到,或長成離家,或意外死別,都不是依憑骨肉親情就能轉變或挽回的。但父母的悲痛未嘗稍減,甚且不甘,由于大多數的人都留戀著世間的情愛,總認為占有了就是永遠,而不能看見人生的實相——一切人事的聚散離合都是天然的呀!
數月前,一些年青向道的孩子,為了出家,與父母家人發生了親情倫理的拉鋸,有的父親強硬地要“搶回”可能會“失去”的孩子,有的母親流下疼痛的眼淚,盼望讓汨汨流瀉的淚水,軟化孩子出離的心。
只是,已經明確了世間本相的學道人,怎能止得住這向道的腳步?罷了嘗到擺脫法味的孩子,怎么去讓仍沉迷于愛欲榮華的三界父母真心明了?“所有恩愛會,皆由因緣生,合會有分離,無常難得久。”
父母之恩深重如山如海,向道之人又何嘗不清楚。只是留在身邊,時時得見,就是感懷深恩嗎?
失去,就是死亡
索甲仁波切在《西藏生死書》中說道:“失去家人跟我本人所領有的每一樣貨色,就是一種死亡。”面對孩子的離去,父母深入感觸到瀕臨死亡的極苦,所以試圖強力扭轉,但父母親身己在這畢生當中,除了孩子,哪一刻不是在“失去”呢?
一生中,我們看似在積累許很多多的物事,大人收集錢財、名位、頭銜、珍藏品、房產、鞋子、衣服、首飾,孩子收集火柴盒、小汽車、芭比娃娃。大人收集戀情、友誼、親情,孩子收集分數、獎狀、第一意愿。我們都喜聚厭離,但這些東西哪一樣不會消失?在“得”的同時,“失”亦發生;在“有”的一刻,“無”也存在。
咱們失去童年的純摯、青春的無憂、親人的聚會、友人的消息,而失去最多的是自我的了知,我們在“失去”的時候,也“取得”了人際的瓜葛、無明、競爭、疑忌、沉淪,何時我們不在面對如死亡個別的“失去”呢?
眼淚里閃耀真諦之光
我們在懼怕失去的時候,已成為這種意念的奴隸,苦亦隨之而來。
對我們所愛的人執著不放,就能保障不失去嗎?當父母親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吐露出我們想把持與占領的意念呢?
女作家林貴真在失去她的孩子后,說了一段話:“我從前并沒有這個孩子,后來有了他,現在又不了,隨從前一樣。從前我并不悲,當初又何悲之有?”但世上有多少人真能看得如斯透辟?逝世后即生前。
“失去”的悲痛,常人未免,但可貴的是那悲痛產生的同時,感悟油生,那等于我們超出悲哀的契機,瞥見真理之美,終生難得一回。
母親的眼淚,一顆即如大海之水,在孩子出生之后,就不會結束,患渴患饑,患寒患暖,患得患失。
只是何時,母親才干從眼淚的映射中,看到那永恒的真理之光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06099.html
相關閱讀: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
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母愛,最深刻的愛
感恩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