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滾動。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恒。"當《感動中國》的熟習旋律在耳邊唱響,2月27日,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又一次潤濕了我們的眼眶,用模范的力氣傳遞中華麗德的正能量。
持續多少年的感動中國頒獎晚會上都會有為我國國防、軍事做出宏大貢獻的前輩,今年也一樣。那位先輩就是--于敏,他用最好的年華專一做了一件事,只管他的名字并非如雷貫耳,但他的事業卻眾人注視!他參加了研究氫彈,在當時,他是獨一一位沒有留學教訓的核兵器研究威望人士,還被其余國度的人譏嘲,而且他還有行將研究勝利的原槍彈,可就是在這種情形下他沒有遲疑抉擇了毫無經驗之談的氫彈,他就是為了攻破美國的核要挾和核壟斷。他靠天性和勤懇為我國的氫彈研討作出了凸起奉獻。因為身材起因,89歲高齡的于敏沒到領獎臺。他的兒子于辛代為領獎。當主持人白巖松問:"當曉得要把感動中國這個獎杯給爸爸的時候,他是一種什么樣的反映?"于辛答復:"他感到他已經老了,他更盼望年青人去得到這個獎項,去鼓勵人。"目前,89歲高齡的于敏仍擔負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等迷信參謀,以平生所學持續為祖國的核物理事業供給征詢和倡議。我想"恬淡名利""安靜致遠""鞠躬盡瘁逝世而后已"就是對他最好的寫照吧。
為我國航天事業做出貢獻的也有一位人物,他就是師昌緒。他研究出來的空心渦輪葉片,被業內稱為航空發電機第一癥結階,我國成為第二個控制這個技術的國家。感動中國給他的頒獎辭是八載隔洋同對月,二心挫霸誓歸國。歸來是你的夢,盈滿對祖國的情。有膽識,敢擔負,空心渦輪葉片,是你送給祖國的翅膀。兩院功臣,三世書香。一介書生,國之棟梁。但2016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去世,享年96歲。讓我們為這位老人深深的鞠上一躬吧,感激他為我國航天事業作出的偉大貢獻。
母愛是天底下最深的愛,陶艷波把此愛施展到了極致。他的兒子楊乃彬因為一次發熱導致耳膜出血,終極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效,從此,陶艷波成了兒子的耳朵,成了兒子最好的同桌,這一起桌就是12年,她陪兒子從小學讀到了中學,現在楊乃彬已成為成為了河北產業大學機電專業的學生,這所有都離不開他的母親啊。在頒獎儀式上她笑說道,我陪兒子讀書都比當年我本人讀書時都當真。因而感動中國給她的頒獎辭是:他的四處安靜下來,你的心完全淹沒。除了母愛你赤貧如洗,但也要橫下心跟命運爭取。十六年陪讀,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讓他聞聲這世界的輕巧,也聽見無聲的愛。"48歲的陶艷波,辭職陪著失去據說才能的兒子一起上學,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
在鄭州市二七社區有個協調的老院落--隴海大院。在這個院子里有一個連續了39年的故事。二七區隴海大院居民高新海,1976年在農場插隊時,突患急性橫貫性脊髓炎致高位截癱,胸部以下完整失去知覺。隨后,運氣的打擊相繼而來:1983年,家里的頂梁柱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母親患結腸癌;1997年,大哥患肺病;2005年,父親患上老年癡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接踵逝世,留下高新海孤零零一人。當可憐開端覆蓋這個家庭的時候,大院里的鄰居們就紛紜伸出支援之手,一個自發構成的愛心群體自發承當起照料他的任務--洗澡、理發、上車下床......生病時,大家不分日夜輪流在床前守候,至今38年從沒間斷。固然這都是些小事,然而39年始終如一日的保持下來就不再是一件小事!"一場愛的馬拉松,長跑三十九年,不終點。一座愛的大院,滿是仁慈的人,暖和的手,真摯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離不棄的蜜意。鴿子飛走了還會回來,人們聚在一起,就不再分開。隴海大院里的街坊,給了父母不在人間、高位截癱的高新海一個家。"這是激動中國給予的頒獎辭。
除此之外還有在今年埃博拉病毒的救治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醫療隊,十三年如一日守護父親的朱曉輝,像一名兵士一樣醫治麻風病的江西贛州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皮防科科長肖卿福,還有為我國新疆地域人命安寧生涯而堅持的木拉提?西日甫江,更有善意人"炎黃"--張紀清,"移民第一義務人"--趙久富,最美城市老師--朱敏才、孫麗娜。
這些人物都用自己的舉動甚至是畢生詮釋了"仁智禮義信"帶給了我們更多的正能量,讓我們行為起來向這些人物學習吧!
(二)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2016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節目,里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有被稱作"氫彈之父"的物理學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貴州貧苦山區支教10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婦;有為了孩子學習而與孩子同桌16年的陪讀母親;也有敢于與暴恐分子作奮斗的警察叔叔木培提;還有為了遠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務職員......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于敏老先生,當主持人宣讀頒獎詞,于老先生的兒子接過獎杯的那一刻,間隔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已經從前了近半個世紀。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朱光亞院士稱,在沖破氫彈的技巧道路的進程中,"于敏發揮了要害作用"。在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簡直是唯逐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那是一段蕩氣回腸、催人淚下的一代物理學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國進行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為確保能拿到這次試驗的測試成果,于敏頂著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酷寒,檢討和校訂測試名目屏蔽體的擺置。核試驗基地都是在前提惡劣的高原和大漠上,當時40歲的于敏身體衰弱到這樣的水平: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的距離,有時要歇好幾回,上臺階要用手幫著抬腿才干緩緩地移步。因為適度操勞和心力交瘁,他曾屢次休克在工作現場。但在那樣高難度、高輻射的條件下,于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經由無數次的丈量,中國的氫彈原理試驗成功了!
于老先生這一輩子為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這種為國家貢獻終生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廣大的胸懷,堅定不移的毅力,刻苦刻苦的品德,和敢于摸索的精力,在學習中獲得更大的提高。
(三)
晚上八點,我準時坐在沙發上,和老媽一起看《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的內容使我很感動,使我印象最深的人是趙久富。
"搬得出,穩得住,還要能致富。"是趙久富說的話。他和他的鄉親因為住處要被吞沒而移民。他為了大局,自動鼓動村民移民,最終率領三個村三千多人從祖祖輩輩長大的故鄉移民到團風。但有一些白叟不樂意搬遷,就留在了那里。告別時,搬遷和不搬遷的人們都哭了,因為不搬遷的人大多數都是搬遷的人的父母。所以哭得特殊厲害。但他還是和搬遷的人坐大巴走了。到社區成為了團風縣黃湖社區的社區書記。
看到這里,我不禁想哭。由于我也離開過父母,也離開過寓居良久的住處。我否認這種感到不好受,但他為了大局仍是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打動中國,這個節目里的人老是能讓咱們感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14970.html
相關閱讀: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母愛,最深刻的愛
感恩節的來歷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