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美國的羅斯福總統就常懷感恩之心。據說有一次家里失盜,被偷去了很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后,忙寫信撫慰他。羅斯福在回信中寫道:“敬愛的友人,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好,感激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損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局部東西,而不是全體;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相對是可憐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故事二】
有一個城市產生了地震。救援工作在緩和地進行。三天后,救援工作人員依稀聽得一處有“救命啊!快來救我的孩子啊!”順著聲音搜尋,發明是從一片廢墟中傳出來的。拔開廢墟,發現一位年輕母親四肢撐地,腰背拱起,頂著殘磚碎瓦廢梁,而在擋住的空間下,有一個嬰兒,躲在他身下,酣睡著。這位母親不住地叨念著:“快救我的孩子!快救我的孩子!”當救濟工作人員把她們救上來后,她第一句話就問:“我的孩子怎么樣?我的孩子怎么樣?”醫護人員告知她:“你的孩子很好,沒有危險。”當她一聽自己的孩子保險了,沒有危險了,心情一松,暈倒了。醫護職員趕緊把她送往病院挽救。
這位母親之所以能撐到當初,是她要救孩子出去這個強烈的動機支持著她,如果不這個信心,她本人也不能保持下來。
【故事三】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順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假如都不曉得孝順父母,就很難設想他會酷愛祖國跟國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當尊重別的白叟,愛惜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渾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期學生的義務。
子路,年齡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英勇著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終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多少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能夠滿意父母的這點請求了嗎?
于是,小小的子路跋山涉水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卻了疲勞。街坊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大膽孝敬的好孩子。
【故事四】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非常艱苦,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后,還要堅持讀研討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認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畢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澆灌!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好處放在登峰造極地位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巨匠?我也不愛好父母重病在床,決然毅然離去的游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滾動,不用將個人的力氣夸張到不堪設想的水平。在一位老人風燭殘年的時候,將他對人間間最后的期冀斬斷,以失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一個恥辱忠誠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愿,相信明天將來方長,相信瓜熟蒂落,信任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背井離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惋惜人們忘了,忘了時光的殘暴,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奈回報的恩惠,忘了性命自身有不堪一擊的懦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咱們深深的牽掛。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境。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一些事件,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理解。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青。世上有些貨色可以補充,有些東西永無填補。
“孝”是曇花一現的留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舊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銜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興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此岸的一只鴻雁,也許是近在眉睫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功課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干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必定要放松啊!趁你父母健在的時間。
【故事五】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逝世后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馳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后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由于父母年老不愿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立刻辭去了官職,回家照料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贊。
幾年后,父母接踵辭世,包公這才從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告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么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論,只顧自己去本地仕進。這是違反封建法律劃定的。個別情形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途,都會追隨去的;蛘邇鹤雍捅炯易宓钠溆嗳朔顒。父母不樂意隨兒子去做官的處所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象征著兒子要遵照封建禮教的束縛--辭去官職照顧自己。歷史書上并沒有闡明詳細起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蒙受路上的平穩,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無論情況如何,包公能自動地辭去官職,仍是解釋他并不是那種留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榜樣。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忘我,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疏忽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318124.html
相關閱讀:母愛,最深刻的愛
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感恩節的來歷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
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