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村里惟一把兒子送到城里上學的家庭。
山里學校條件差,教師水平又不高,還讓家里的地分著心,從沒教出過有出息的學生來。他們怕耽誤了兒子,就送到城里去。
妻的一個表妹嫁到城里,幫兒子聯系了學校,并讓兒子在她家吃住。
他們每月除了送去兒子足夠的花銷外,還要給表妹家帶去綠豆、紅棗、核桃之類的山里土產,還有一臉的感激和千恩萬謝。
他們的收入,大部分都用在了兒子身上,村里這家買彩電,那家建新房,他們不動心、不眼紅。兒子每學期帶回來的獎狀,他們覺得比什么都珍貴。他們把能省下的錢都攢著,以備兒子將來上中學、上大學用。
可事不遂人愿。妻的表妹因丈夫有外遇而服毒自殺。兩家一場大鬧,斷了親戚。兒子自然不能再去她家吃住;兒子在城里上學成了問題。
他們夫妻商量來商量去,最后決定丈夫去城里,一邊打工,一邊照顧兒子上學。
他到一家建筑工地干小工。他沒文化、沒技術,只能靠力氣掙錢。那家工地為了趕進度,每天中午管一頓飯,可他從不在那里吃,下了班趕忙往家里奔,給兒子做飯。每頓飯他都做一份可口的飯菜給兒子,他則吃妻送來的煎餅、咸菜。妻每次來時都勸他說,在外打工出力,也不能太節省了,熬壞了身體。他總是說知道知道,照樣舍不得。為了兒子,他覺得吃點苦算不了什么。
不知道什么原因,兒子升入四年級后,成績急劇下滑,期中考試,一下子由前五名滑到了中下游。
他一聽急了,先是勸說,繼而便打,把兒子白嫩的屁股打得血紅腫脹。兒子趴在床上疼得直哭,他則在一旁心痛而失望地抹眼淚。
他想輔導兒子,拿過兒子的課文,才知道現在的課程深了,小學畢業的他,最多只有現在三年級的水平,根本輔導不了四年級的兒子。他想像城里人那樣,請個家教,他干小工掙的那點錢,除去了房租和爺倆的花銷,根本請不起。他認為那也不是辦法。
他犯愁了,愁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煙一根接一根地抽,嘆息一聲連著一聲。
他終于想出一個辦法。這是個笨辦法。但他只有這個辦法了。這個辦法就是與兒子同步上學。讓兒子每天放學回家后,把一天所學的教給他,兒子當老師,他當學生。
年幼的兒子覺得好玩,一下子提起了興致,上課再也不交頭接耳、搞小動作,眼睛瞪得跟老虎似的,巴不得把老師講的每句話都記住,以便晚上教父親。
晚上,兒子老師樣地講,父親學生樣地聽。講完后,兒子還把老師布置的作業轉手給父親,然后父子倆各做各的。父親有不懂的就問兒子,兒子有的會,有的也不會,但兒子從不說不會,卻反過來訓他,這么簡單的題都不會?父親就羞愧而無奈地點點頭。兒子還說,自己想去,明天再告訴你。父親心里笑笑,并不點破,就一邊想去了。第二天晚上,兒子準會把那題詳細地給父親講一遍
漸漸地,父親能問住兒子的總是越來越少,后來,他絞盡腦汁也難不住兒子了。小學畢業,兒子竟考了全校第二名。
他的笨辦法如此有效,讓他意外、欣喜,決定把這個辦法繼續用下去。
兒子升入初中后,開始上晚自習,每晚9點之后才回來。他怕耽誤兒子第二天學習和長身體,就讓兒子簡明扼要地講一遍,等兒子睡下后,再慢慢地看書,細細地理解,驗證兒子是否把該學的都學會了。他基礎差,白天又要拼命干活,因此他學得很吃力,常常要熬到深夜,白天干活時,總感到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來,有幾次,還差點出了事故。
兒子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高中后,變得懂事了,看著還不到40歲就像個老頭樣的父親,理解了父親這些年來的苦心和艱難,就對父親說,您今后不要再陪我學了,我長大了,我會努力學習的,您放心就是。
父親欣喜地連連點頭,可晚上照樣讓兒子教他。
兒子再不忍心父親陪他受罪,想了想說,高中的課程對您來說太難了,您僅用晚上的時間是沒法學會的,不如我每晚回家后,把學的東西背一遍給您聽,你認為可以了,我就睡覺,您認為不行,我就不睡覺,繼續學,直到您滿意為止。
兒子的懂事和體貼,讓父親淚眼朦朧。
從此,每天放學回家后,兒子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父親復述當天的所學及其重點,難點。兒子每次考試,都把試卷拿給父親看。兒子的成績穩穩保持在第一名。
三年的時光,既快又慢地過去了。兒子以全縣總分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
兒子成為他們鎮有史以來第一個考上北大的學生。兒子臨走那天,鎮政府開了歡送會,鎮長、教委辦主任親自來祝賀。鑼鼓喧天、鞭炮聲聲。兒子披紅戴花,被人們簇擁著、注視著、稱贊著,真有點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味道。
父親看著即將到北大上學的兒子,感覺如夢幻一般,眼眶直發熱。
鎮長走過來,拉住他的手說:老哥,你教子有方哦!談談經驗吧。
他忙說:我幾乎是文盲,既沒教也沒方,是孩子爭氣啊!
鎮長就對兒子說:那你介紹一下經驗吧,好讓我們鎮將來有更多像你這樣的學生。
兒子搖了搖頭說:我沒有經驗,真的沒有。
兒子又說:我能走進北大,完全是我父親一步一步推著、扶著我走過去的。是愛,讓遠在天邊的夢想,近在咫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832082.html
相關閱讀:那些匆匆流逝的親情
感恩勵志文章:時光請別傷害她
母愛,最深刻的愛
為什么我們總是有太多的遺憾?
感恩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