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動大腦》一書,是托尼·巴贊早期寫的書,在當時所提到理念非常超前,獲得很大的反響。它的第一版是1974年春天發行的,是“思維導圖”的基本概念首次向全世界正式推出,是世界上思維導圖的第一本書。它主要是配合BBC同名的10集科普記錄片,出版之后大受好評。
這幾天正在重新看這本書,重點關注的章節是第一章和第九章。這二章講的都是如果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快速學習。第一章的內容已經整理成《開動大腦》一一思維導圖學習法和如何使用思維導圖快速寫出論文?發在本站了。第九章是講思維導圖有機學習技巧MMOST,今天把第一部分放上來。
思維導圖有機學習技巧(縮寫為MMOST)分為準備與應用兩大部分,每個部分又分為4個小部分。
準備:(1)瀏覽(2)時間與任務量(3)主題相關知識的思維導圖(4)問題與確定目標。
應用:(1)總覽(2)預習(3)精讀(4)復習準備:
MMOST的準備:
。薄g覽。
在其他工作開始之前,對于要看的書或雜志通過或瀏覽一下是很重要的。但這種閱讀必須是隨意的、快捷的,一頁頁跳著看,把握書的總體感覺。注意書的結構框架、難度水平、圖解與說明的比率、結論的位置、文章的概要及總結部分等?傊溟喿x方式應該像到書店選購書或在圖書館找書、挑書一樣。
。病r間與任務量。
這兩項可以同時決定,因為二者的原理是相同的。
坐下來看書時,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決定看書時間的長短,及在這個時間內的閱讀量。
在學習中,首先判斷學習所需的時間和任務量能立即給我們確定學習時間與量的范圍、及終點或目標。同時還有另一長處,能使我們將所學的內容正確地連接起來,不至于散亂無章。
建議在選擇閱讀章節的起始位置,各夾一大張紙做記號,以明確閱讀量和閱讀范圍。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消除那種潛在的莫名的恐懼感。在一定的時間內,對要看完多少頁書事先做出預估,會潛意識地自我暗示:任務很輕松,而且肯定能完成,因而最終能堅持看完書。二者在情緒與取得的成績上都將不同。
3、主題相關知識的思維導圖
確定了學習任務之后,接下來盡快寫出你對這個主題所了解的一切。做這一練習時,時間盡量不要超過5分鐘。應該以關鍵字和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做注釋。
這一練習的目的是要提高注意力,避免精神渙散,并“設置”良好的大腦狀態。“設置”這一術語指的使大腦集中于重要的而不是瑣碎的知識上。5分鐘練習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激活系統并將大腦調整到正確的方向上。
。础⑻釂柵c確定目標
有了根據你目前對與主題相關知識的了解做的思維導圖之后,建議下一步確定自己到底想從書中得到什么。這包括你在閱讀時想得到答案的那些問題。提問應圍繞你的目標并像做知識筆記一樣以關鍵詞與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
這種練習與以上記錄信息的練習一樣,也是為了調整好精神狀態。其時間也不要超過5分鐘,你可以邊讀邊增加問題。
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快速學習和閱讀的方法MMOST(2)
MMOST的應用第二部分講解“應用”,它包括:
總覽、預習、精讀、復習、內容注釋與思維導圖、持續復習總覽
人們使用課本時的一個有趣現象是:大多數人在接觸新課文時,都是從第一頁開始閱讀,但我建議不要從第一頁開始閱讀新的學習材料。當我們學習較難的學習材料時,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我們決定辛苦地從頭到尾看書前先好好把握其內在的東西,我們的“總覽”既是完成這項工作的。
在學習文章的上下文時,應速度翻閱書本,從中找到那些非常規印刷字體內容。
一書本在“總覽”時應涉及到的方面有:
結果、表格、副標題、大意、目錄、日期、結論、旁注、斜體詞、縮排、圖解、圖表、詞匯表、大寫單詞、腳注、封底、圖片和統計。
其作用是讓你對書的體例有更好的認識,不用瀏覽全書,只是選擇相對容易理解的部分。
畫出你的思維導圖的中心圖像并寫出主要分支。
預習:
應用的第二部分是預習,涉及“總覽”時未涉及的部分,即書本中的文字部分。
預習時,注意力要集中在各段落、章節甚至全書的開始、結束部分,信息往往集中在這些地方。
研究一篇長的學術論文或一本復雜的課本,可以先看“概要”與“結論”部分。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全書所傳達信息的實質,這正是你要尋找的,這樣,你就不會費時費力而又不得要領了。獲得了文章的實質內容后,下一步很簡單,就是檢驗這些”概要“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體。
在預習時,可像”總覽“時一樣,不必要看全部內容,只是集中看那些特殊部分。
總覽與預習時,必須注意有所選擇與摒棄。
精讀
在總覽與預習后,假如要尋找細節信息時則應精讀材料。因為在前面幾個階段中,大部分重要信息已經獲取,所以不必再全面閱讀。
即使在精讀階段結束后,仍會有未完成部分,我們最好避開,跨過那些難點,不要只用一種方法強行去解決難點。具體內容請閱讀“學習技巧之跳過難點”
復習
完成了總覽、預習與精讀后,若還有內容有待發掘、還有疑問要解答,就有必要復習了。這個階段就是完成前幾個步驟未完成的部分,并將那些值得注意的內容重要斟酌一番。在大多數情況下,你會發現,從前認為相關的那些內容只有不到70%最終會派上用場。然后在再一步完成你的思維導圖。
內容注釋與思維導圖
內容注釋主要有兩種形式:注釋在書上的筆記和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
注釋在書上的筆記包括:
劃線;
由學習材料內容激發的個人體會;
重點評注;
在重點或值得注意的內容旁畫直線;
模糊或疑難部分畫曲線或波浪線作為標記;
在疑問部分畫問號;
精彩部分畫感嘆號;
用自創的符號對那些自己有關的部分作標記;
書邊的小思維導圖;
若書便宜,可以直接用彩色符號在書上做記號,若書很珍貴的話,可以用軟鉛筆做記號并用軟的橡皮涂改這種方法對書的損壞就會比用手指翻書還少。
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
當你用思維方式標示課文的結構時,你會發現,這個過程與拼圖游戲中一點點按圖拼湊的過程很相似。早期階段,你很難知道哪些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所以完美的思維導圖往往是在后期階段完成的。
首先,我們從一個能抓住材料本質的中心圖像開始,然后,以此為中心向外發散,以下級標題或主章節的標題為主干,再以此向外延伸第二級、第三級。請查看思維導圖的制作原則 邊讀邊擴展思維導圖的好處就是能將大量的未定信息具體化、綜合化。有了這個不斷擴展的思維導圖作為依據,你就能迅速地回顧、參考已閱讀的內容,而不必再重新一點點看重。
在完成基礎學習后,思維導圖能使你明白這一主題的,難點在哪里,這個主題與其他主題是在什么地方產生聯系的,這樣做能使你保持在一個創造的狀態;將已知的知識融匯貫通,認識其與其他部分的相關性;在有歧義及混亂部分做適當的加工;在學習的最后階段重新把從學習材料中摘錄的筆記融入進來并完成思維導圖。這張圖就可以作為以后學習與復習的基礎。
完成最后階段,正好做完拼圖游戲一樣,你該慶祝一下!這聽來很滑稽可笑,但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將完成學習任務與對自己鼓勵聯系在一起,那么學習內容將變得更令人愉悅,學習效果也更顯著。
若學習計劃順利完成,建議保留“主”思維導圖,它能概括學習材料的主干與結構。
持續復習
除了即時的復習,持續復習也很重要,請根據記憶曲線進行連續復習有關內容。
。ㄗⅲ河洃浨為第一次復習10分鐘后,第二次復習24小時后,第三次復習一周后,第四次一個月后,第五次復習六個月后。)
很明顯,記憶量在學習結束后并不是立刻跌落,而是先上升,再持平,最后陡跌。
最好的辦法就是在記憶量開始要跌落時,立刻復習,使記憶量一直處于頂峰狀態,并把知識貫通并使之保持一兩天,如此類推。
--戰隼摘抄自《開動大腦》
使用思維導圖進行快速學習和閱讀的方法MMOST(3)
不能將整個思維導圖有機學習法看成是一步接一步進行的,而應看成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學習方法。它們的順序是可以調整的。如在限定看書時間前可以先確定學習任務,在決定看書的時間與任務前,你可能對主題已有所了解,因此與主題有關知識的思維導圖應該先完成;
提問應該是在準備階段或稍后的任一步驟進行;如果是數字或物理書的話,書中就不必有概要,因為這樣不合適或者會造成多次重復。
一個學生發現,連續4周用提問技巧快速瀏覽4章研究生數生,每周25次,比如每次費勁地記一個公式的效果要好得多。當然他是將這種方法發揮到了極致,不過很有效,對于難點的處理他采取了先跳過去的方式。
預習可以取消或分為幾段,精讀與復習顯然也可以根據需要多次進行,也可以取消不做。
換句話說,任何課題或每一課題的任意一篇文章或任務一本書籍,都能以最合適于它的方式完成學習。對于每一本書,你都要帶著不論多么艱澀總會獲取一些基本知識的信念,去為它選擇一些合適和必需的獨特學習方法。
這樣,學習就會是一個有個性、互相作用、不斷變化與積累經驗的過程,而不是刻板的、沒有個性的和乏味的繁重負擔。
值得注意的是,表面看來,以“思維導圖有機學習法”進行閱讀似乎需要反復看很多次書,而實際上,按照這種辦法閱讀,大部分章節平均只看一次,只需要對重點部分進行有效的復習就可以了。
相反地,那些似乎“只看一遍”的閱讀者,實際上不止閱讀一次,而是無數效重復閱讀。他認為自己只看一遍書,是因為他每次在吸收一條信息后再吸收另外一條。但他沒意識到,自己在無數次回視,反復斟酌難點,故而整體知識結構松散,而且由于復習不充分而容易遺忘。這樣,每本書或每個章節,他往往實際上讀了十幾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mindmap/410.html
相關閱讀:思維導圖簡單教程
思維導圖是終極的組織性思維工具
把一本書變成一張薄紙的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對速讀的作用
思維腦圖的比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