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給學生批閱作文,一個題目跳入眼簾:老屋。學生的作文畢竟稚嫩,只是對老屋作了形象的描寫,談不上真情實感,反給人一種矯揉造作,無病呻吟的感覺。卻給了我一個念想的機會,把我的思緒扯到不遠不近的故鄉的老屋。
我出生的老屋在喬山腳下的一個普通的村落。村子南低北高,家家的院落都座北朝南。門前是一個小樹林,雜植著在家鄉幾乎都能見到的各種樹木,尤其以椿、楸、槐和桑樹最多。樹林的南邊就是麥場,每當麥收季節,大家都把這里當作納涼的好去處,有的干脆把家里的躺椅或涼席搬到樹下,枕著樹蔭睡覺。孩子們最高興的事是在那碗口粗的桑樹下轉悠,撿拾掉下來的紫紅色的成熟了的桑葚。大人們有時也使勁搖著這桑樹,把那些熟透了的搖落,撿幾把回家,分給小孩。
我家在村子的東頭,住著四戶人家,都是五服之內的族戶。院子很大,足足有一畝多地,四家人分前后兩院,中間用一個土窯洞相連,因而靠北邊便有兩重的窯洞,類似北京四合院的里外兩層。我家在前院,靠著頭門的是座南朝北的五間倒廈,最東面是爺爺和奶奶住的屋子,緊靠著進出頭門的半間門洞,依次是父母,二叔和小叔,西邊的房是我將成家的時候,才蓋的三間廈房,都叫西廈?窟@北邊的崖面上打了三只窯洞,最西邊的是我家的廚房,中間的一只是另一位叔叔家的,東邊就是溝通前后的那只窯洞,比起來這兩個要小的多。
我記憶中最多的是作廚房的窯洞。由于土崖不高,因而窯洞高也就一仗五尺,且低于地面一尺多。進廚房要下兩個踏步的土臺階,靠左邊盤一土炕炕的北端連著灶臺。冬季時,爺爺奶奶便搬到這個俗稱“連鍋灶”的窯里,一日三餐,借著燒飯時的熱量,土炕時時都溫著,且窯洞的特點是冬暖夏涼,因而冬季下雪的時候,一家人擠在窯洞里,哪里都不去,其樂融融的情景,還歷歷在目。我上學回來,奶奶便讓我上炕暖和,一身的寒冷頓時消失。窯洞里由于燒飯,夏天不住人,僅僅作為廚房,但放學或勞動回來,天熱口渴,窯洞里準備做飯用的井水,就成了絕好的消暑飲品,那水?涼?涼,不亞于現在冰箱里的東西。
后來,叔叔相繼分爨,都搬了出去,老屋的仍然沒有多大變化。以后,我參加了工作,離家較遠,不能經;貋,逢年過節,還是要回到老家的。隨著時間推移,老屋已物是人非。爺爺奶奶在不到三年的時間,相繼離世,父親在西安工作,弟弟妹妹都上了學,也就剩下母親一個人,偌大的院落,空蕩蕩的,竟有些使人寂寞。母親便利用后邊的院子,養起了豬羊雞,也開了一片空地,種了些時下的蔬菜,最多的還是豆角,青菜。家里打的水井,也在后院,澆灌起來很方便。我每每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幫母親澆園。當把一瓢清澈透亮的井水,澆到有些干渴的菜苗時,我似乎聽到了它們急切的吮吸和飽飲之后的歡笑。家境變的好些,我就勸母親別干了,不如買些,倒也方便。不料母親卻說:“買的是人家的,吃自己的才踏實。”我也不好再說什么。每次回家,母親都要我拿些時下的芹菜、黃瓜等,我也慢慢的習慣了。家里的蔬菜產量不高,但一家人食用還的有剩余的,母親便給東家幾根蔥,西家一把豆角,卻是經常的事。鄰家也是如此。農村人的質樸、熱忱,時時都體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心目中,商品經濟的意識,非常淡漠,而看中的就是這鄉親和鄉情。“遠親不如近鄰”,大概就是千百年來優秀傳統的遺存。 1 2 下一頁 尾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532071.html
相關閱讀:愛的禮物
孩子 父母想對你說
披上嫁衣嫁給你
阡陌紅塵,感恩有你
孩子,你那邊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