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學習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2、體味憂國傷時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3、品味詞中引用前人詞句的寫作技巧。
重點難點:
1、學習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2、把握憂國傷時的情感,體味“清冷”的意境。
一、導入
揚州自古繁華,而鼎盛在中唐,
“
商賈如織,故諺稱
‘
揚一益二
’
,謂天下之盛,揚為一而蜀次之也。
”
其盛況亦見于唐人姚合詩《揚州春詞三首》之三:
“
春風蕩城郭,滿耳是笙歌。
”
當時還有人把
“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
當作人生的追求目標。杜牧更是在揚州寫下多首詩歌來贊嘆揚州的繁華:
“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寄揚州韓綽判官》)
“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
(《贈別》其一)
“
十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
(《遣懷》)
當時杜牧任職淮南節度使,與判官韓綽一起尋訪佳麗,征歌逐舞,寫下不少風流艷句。妓女,在我們看來是病態社會的畸形兒,但在唐宋文人的心目中,則是都市繁華的象征。
杜牧時代的揚州令人心向往之,但兩百后,另一位詞人也來到了揚州,那么他看到的景象是不是
“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望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
(張祜《縱游淮南》)的那個揚州呢?
二、解題,作者、背景簡介。
1
、姜夔(約
1155
—約
1221
),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一生未入仕途,以布衣出入于公卿之門,善書法、精音樂、能自度曲。詩詞俱工,詞尤負盛名。詞多記游、詠物、感嘆身世飄零,亦有寄寓憂國傷時之作。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以姜夔為代表的風雅詞派在傳統的美學境界中以韻味的悠長、意境的空靈、色澤的清冷、氣格的峭拔特立于詞林。這首詞在語言上有它獨特過人之處,細細品味,似乎每一句都有無盡的意蘊。
2
、本詞是作者
22
歲時路過揚州所作。詞人雖然初到揚州,但對這樣一座歷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在南宋時,金兵頻頻南侵,揚州屢遭兵火,如今映入作者視野的卻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詞人頓生山河破碎之感。作者寫本詞時,宋金隆興和議已達
12
之久。南宋朝廷茍安半壁,朝綱廢弛。詞人目睹當經強敵侵凌后揚州城的累累傷痕和苦難頻仍的現實,豈能無動于衷?因而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首詞,抒發了《黍離》之悲。
3
、解題。
這首詞的詞牌是什么?(揚州慢)這首詞的題目是什么?(揚州慢)
明確:這首詞是一首慢詞。慢詞是依據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一般都比較長。姜夔作詞,常自譜曲而不用現成曲調,所以詞牌、詞題是統一的!稉P州慢》既是詞調(詞牌)又是題目,與詞的內容密切相關,后來只被用作詞譜,就與詞的內容無關了。
三、整體把握。
(一)、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自讀,齊讀。
1
、提示:
慢詞——曲調舒緩、吐字宜慢、稍長。
內容——深沉、悲切而富有情感。
詞韻——平仄有別、節奏分明。
(二)、學習小序。
1、詞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內容?
明確:小序以洗練的語言,凄婉的音節,為讀者交待了詞作的時間(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見所聞揚州景色(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寫作的緣由(感慨今昔),他人(千巖老人)的評價(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2、小序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這首詞的感情基調,你找到這一句了嗎?
明確:“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一個“悲”字,奠定了本詩悲切傷感的感情基調。一句“《黍離》之悲”深刻的概括了這首詞的主題,表達他因祖國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極其沉痛的心情。
(三)、詞作賞析
解讀上闋:
1、揚州在隋、唐、北宋期間曾經是著名的繁華之地,詞人眼前的揚州城又是怎樣的呢?上闋中哪一個詞最能概括揚州城現在的特點?
明確:“空城”——破敗荒涼。
2、“空城”
之“空”
表現在哪里?找出相關的詩句。
明確: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橋、無聲冷月、橋邊紅藥)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shici/1328492.html
相關閱讀:朱熹《觀書有感》閱讀答案
《并州路 李宣遠》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逢病軍人》《河湟舊卒》比較閱讀答案
詩歌鑒賞《早寒有懷 孟浩然》答案
詩歌賞析:杜甫《南征》參考答案